的确没有人能准确预测银行三年后将会如何:哪些业务是不可或缺的,提供的哪些服务是有差异性的、收费的。但是,打造一家“传统”银行确实需要三年的时间。所以任何银行在正式亮相的那一刻就已经过时了。我们在这一点上可真是“颇有进展”。
显然,金融服务领域的一切都将加速。但是,前往什么方向?是超级个性化的方向(银行可以灵活多变,适应每个人),还是面向大众、经济实惠的方向?或者同时前往这两个方向:一个基础型银行,服务于日常生活;另一个尊享型银行,能够提供全面的人工服务,满足特定需求(购房、为孩子未来提供保障、做退休准备等)。一位全副武装、专业技能出类拔萃的柜员专门向1 000位客户提供服务,或者全部改为网上服务。知道答案的人很聪明,但对其言听计从的人很傻。我们应当对那些“梦想家”的美好承诺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因为轻信的人会被卷入其中而难以脱身。我们也不应轻信那些宣称“银行值得信任”“银行的形象很好且一直从中受益”等这些具有安抚性质的言论。因为信任和形象都不是永恒的。
速度,生死攸关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一点可以确定:速度应该成为银行最重要的优势。包括布局新服务的速度(从几年缩短至几周)、分析结果的速度(对客户而言是否实用、是否有效,银行是否可以获利),以及最终决策的速度,决定是推广还是优化这项服务,或者是将其毫不留情地砍掉。为具备这种迅捷度,需要彻底重新审视整个架构及工作方法,并考虑到对人力资源的必然影响。但在此之前,需要重新思考银行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IT系统架构。因为,上一章所讨论的数字银行的各个组成部分(云计算、移动化、实时化、API)和老旧的核心银行系统不兼容。
将本地部署软件迁移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最起码也应重新配置,加入那些使云计算有别于其他可以任意接入的信息技术的特质:安全性、自动备份、实时更新、连接性、可移植性等。这些特质使基于云计算的架构更加敏捷(而不是单单保存在云端)。
能让客户争相用来设置银行服务的工具必须和银行的程序无缝对接,而这种交互程度是传统IT系统无法企及的。至于实时化,在最理想的情况下,银行如今有能力在一分钟内通过指令。但只限于账面过账。
要么开放,要么灭亡
如今,银行基本上具备了创造和管理服务所必需的所有能力和工具。当无法达成时,会通过一份限制性非常强的合同将服务外包。从计算到处理,从货币管理到转账管理,银行99.9%的交互都是从内部来设计、指挥、监管的。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一做法的好处:拥有不共享也不会失去的专业技能,以及对流量的控制,所以理论上可以将竞争最小化。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因为这并不能阻止“叛逃者”或来自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创造出新型银行。此外,消费者的需求以及银行所处的大环境已发生巨大改变,银行恐怕地位难保。
因为大部分被银行业人士观察、测试和可能最终接受的创新(加密货币、人工智能、移动技术)都是在他们的影响圈之外发展起来的。银行若想从中获益,就必须得想办法和那些来自完全不同的科技领域的参与者进行交互。银行是无法对这些参与者提出自身需求的。
我们有必要谈一下大名鼎鼎的API。为增设专业支付、智能计算、即时通信平台等业务服务,银行必须做到轻松联网。而且在遇到故障时,也能够轻松断网。基于目前的IT架构,若要实现以上任何一种服务,并非完全不可能,但也极为复杂。总的来说,银行不能再随便开放一两个不痛不痒的细枝末节,银行应该从内到外为交互而设计。
银行也应该设计得更灵活,即能够持续地与最新的程序设计、科技创新等匹配。所以,在本书所讨论的科技问题的框架之外,银行业从业人员所面临的将是重大转型。一直以来,行业要求他们成为卓越的技术专家、模拟和财务比率专家,今后,他们需要转型为生态系统的构建者。了解、选择并与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共事,以达到双赢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的,这才是我们今后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前途将会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