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金融科技新时代:银行的反击 > 第十二章 非洲传奇:在移动银行的国度

第十二章 非洲传奇:在移动银行的国度



当我们试图分析目前某个市场——例如现在正在研究的银行业——的颠覆性科技时,必须承认:我们肯定有“近视问题”。街角发生的事比数千里之外的新发明更重要、更能引起共鸣。而且,当我们致力于解读创新和颠覆性科技时,我们还有“听觉问题”:美国,特别是硅谷太过喧嚣,导致我们无法收到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微弱信号。

但是,银行的“硅谷”并不在帕罗奥多或者门洛帕克,不在加利福尼亚,也不在华尔街旁,同样不在巴黎、伦敦、法兰克福。诞生未来银行的“硅谷”,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人们会反驳说,没有任何一项颠覆性科技诞生于金沙萨和内罗毕。人们会拿出PayPal、Kickstarter和N26的成功故事来反驳,人们会将西方风险投资人的力量与非洲大陆的长期资金不足做比较。这么说不算错,但也不完全正确。非洲实现银行创新并不是凭借一次次的科技变革,也不是凭借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而是通过利用成熟科技并开创全新的用法实现的,而且运气还不错。非洲的银行业人士不是起步于一片废墟,而是一页几乎空白的纸。


曾经没有银行的国家

让我们想一下,一位生活在21世纪初的普通非洲公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比如,我们来认识一下卢肯格,他44岁,是金沙萨的公务员,大儿子左拉刚刚到2 000公里之外的卢本巴希求学,并在那里定居。左拉需要支付房租、餐饮费以及认真努力的大学生所需的生活费。左拉有银行账户、大学生助学贷款吗?没有,想都不要想。每个月,卢肯格都会去汽车站,那里会有往返于首都金沙萨和卢本巴希的公车,单程4~5天。他找到司机,给他一个装有500~1 000刚果法郎的信封,上面写着左拉的名字,并尽量拜托司机帮忙传个口信。好在不久前,父子二人有了手机。从前,左拉只能每天都去趟车站,看看是否有信封给他。有了手机之后,他就能知道一两天后就可以收到零用钱了,当然,前提是司机诚实可靠。

现在再看一下乔莫。她和卢肯格年纪差不多大,生活在马里巴马科的市郊。尽管手续费高昂,但她住在法国蒙特勒伊的堂兄仍会时不时地通过西联汇款给她汇一笔钱。每天早上,她在当地市场的货摊上卖蔬菜和手工编织的篮子。但是她不把赚到的钱带回家,她会把钱托付给当地扮演着流动银行家角色的人。如果一切正常,那个人会在月末扣除服务费后,给乔莫一些钱。这仍然比直接将生意所得的钱带回家要更安全可靠,因为丈夫、儿子、兄弟会心安理得地花掉这笔钱。

对乔莫、左拉、卢肯格等人而言,银行非常抽象,那是精英阶层才能独享的服务,撒哈拉以南非洲拥有银行账户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在5%~15%[1]。与之相比,法国是99%,突尼斯是70%。

所以,财富以现金形式呈现,而且会流失。财富很难积累起来,哪怕是攒私房钱。即使是最小的变故,哪怕是好事(结婚、生子、升学),也会是个问题。至于在西方无比平常的保险,对他们而言也完全是天方夜谭。所以,为填补银行缺失形成的空白,他们就创造出了一些新的做法或者延续一些古老的传统做法(养老储蓄金、微型金融、各种互助金等)。


银行推广过程中的最大障碍

银行为何不面向这些人呢?因为经济效益。运钞需要严密的保护,这在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成本非常高昂。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存贷利差,若当地居民很少有稳定收入,将很难通过银行流水核实,贷款的发放会很不容易。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非洲的银行服务是简单复制了西方银行的服务,银行为了赢利向客户出售服务然后收取高额费用。这只能覆盖就业人口中的一小部分精英阶层。

最后,为了提供服务,传统银行需要设立网点,在刚果(金)这个国土面积是法国国土面积四倍的国家,一个大银行只设有50个网点,多哥的优质银行只有十几个网点。所以银行只能服务于极小一部分人群。

简单来说,传统的银行系统不适合非洲大陆。在这样的条件下,科技带来了答案:科技可以发展出足够轻量和经济实惠的金融工具,服务当地人口,哪怕利率很低(在非洲远不是这种情况)。更多人因此可以接触到数字银行,其运作也足够经济、合理。由于不需要去“攻克”银行,所以投资者的道路是畅通无阻的。一位名叫米夏埃多·约瑟夫(Michaël Joseph)的创业家先于很多人之前洞察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