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来自4020.cn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4020.cn
青藏高原之脊 作者:王宗仁
我是一个曾经在青藏公路上跑过车、履历表上有过七年青藏奋斗史的"老高原"。这块高地平均海拔高度为四千米。当年我刚二十岁出头,脚踏油门,西宁--拉萨;拉萨--西宁,哪一年都要跑上五六个来回。下高原内调时,朋友问我:"在生死线上驰骋七年,有何感想?"我回答:"还没跑够!"
时隔二十多年后的一九九○年夏天,我重返昆仑山;从一踏上西宁的青藏公路零公里处的那一刻起,我就强烈地感到:曾经很熟悉的一切,似乎都变得陌生了!
我的步伐是充满憧憬的,因而有时很轻松:这步伐又难免掺杂着某些怯懦,因而有时很缓慢甚至犹豫。果然,我一上日月山,就阴差阳错地感到:离太阳近了,离死亡也近了。
青藏高原严重缺氧!
按人体正常需要氧气的比例计算,西宁缺氧百分之十五至二十;格尔木缺氧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昆仑山口以上缺氧百分之四十至五十。
如果谁把这些当成是耸人听闻的戏言,那么,就请他结识一下他肯定认为是"畸形人"的青藏线人吧!紫红色的脸庞像祖辈生活在雪山的藏家人。指关节变粗、指甲凹陷的手像深埋在沙包里的红柳根;沉默得近乎木讷的神情是因为不少人至少忍受着两三种高原病的折磨……
他们当初上青藏线时并不是这样。青藏线人在改造高原的同时,高原也改造着他们。而且这种互相改造还在继续着。
昆仑山西大滩泵站的窗台上,罐头盒里种着一棵海棠。盒上写着两个字:"忍耐"。
我对"忍耐"二字颇感兴趣。因为青藏线人正是靠着它,才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生存和苦斗过来的。
正在这当儿,江泽民总书记来到昆仑山下,接见了兵站部的连以上干部。他在讲话中说:"你们青藏兵站部组建以后,常年在青藏线上执勤,完成了许多重要任务。你们在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培养和锻炼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
忍耐,共和国军人独有的品格!
兵站部先后有十多万人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其中的六百多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在没有枪声、炮声的和平环境中的献身啊!昆仑山下的那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陵园,覆盖着密密的白茨和红柳,呈现出一派苍凉、悲壮的景象。
那么,活着的人呢?
他们只知道抗争!
第一章 活的雕像
我很吃惊:会有这种事么?如果是在那个"为纲"的年代,这肯定是一个"新动向"。可是,给我讲这件事的兵站部的这位副部长,却非常镇静,甚至显得有点儿冷漠。
他说,在他经过唐古拉山的那天夜里,有人污染了山巅的汉白玉石雕像,将机油黏糊糊地泼在了像身、像座上。他还说,这样的事已经发生过两次了。第一次的那个人是兄弟部队的一位老兵,他一边泼洒着机油,一边发泄着:"雕像!雕像!老子在西藏干了十几年了,谁给我雕过像?"
副部长说完就走了,像吹了一阵风似的轻淡。
我却陷入了沉思,而且很有几分恼火!
西部本来没有雕像。一九八九年十月,青藏兵站部上高原执勤三十五周年之际,青海、西藏二省区动了心思,在唐古拉山建立了这座石像。那是一个顶风斗雪的军人石像,它象征着青藏线的一万多名官兵。
整个一支特别能忍耐的队伍被污染了
转而我又想:何必动火呢?生活中什么样的人都会有的,那些污染别人的人首先向人们展示的是他自己的污秽;何况真正奉献着的西部军人是不会有雕像的,因为任何刀工精湛的艺术家,都难以塑造出他们的灵魂。
活的雕像是活的灵魂。他们有一颗不怕污染的洁净无瑕的心。
A
西红柿价值的升华
那是一个夕阳久久不肯从山巅坠落的黄昏,昆仑山口某油库壮观、新奇的一幕使我大开眼界。我多日来苦苦觅寻的东西,想不到会在这时候轻而易举地得到了!
我国第一条横跨世界屋脊的一千零八十公里的格尔木至拉萨地下输油管线就是从这个油库伸出的。它担负着百分之百的进藏油料的输送任务,近十年来共计有一百五十万吨油料从这儿源源涌出,流往西藏。但是,此时我的注意力并不在那气势磅礴的架在山脊的"油龙"上,而是在昆仑山北麓的玻璃温室里。这是一个菜园,它的美景、壮景实在不亚于仙山琼阁。当它猛然间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竟惊讶得找不出合适的词儿来形容它。碧绿?翠绿?油绿?似乎都显得苍白。后来我发现温室的粗糙的土坯墙上歪歪扭扭地刻着三个字:"雪山绿",我的心头忽然一亮!有了:绿,雪山绿,军绿。青藏线人之魂!
大饱眼福!这个寸草不生的亘古野滩,千年雪山下的这方绿地。我认为四千里青藏线唯独这里景色最诱人。不信么?下面一组从这方绿地上长出来的数字,就足以让你理解我的心情为何那样激动!
一个南瓜六十八斤;一个茄子五点八斤;一条黄瓜四点一斤;一个萝卜三斤;一个西红柿二点一斤;豆角一米长;辣椒二十七公分……
仓库唐主任站在仿佛洒了一层热乎乎的面汤的玻璃房中间,抹了把鼻尖上的热气,以七分自豪、三分神秘的口气对我们说:
"我们库里共有三个这样的温室,加在一起约一亩半地。昆仑山的暖房是四季种菜,常年收获。吃菜的旺季有三次。第一次在春节前后,第二次是三四月间,第三次就到了国庆节了。现在是六月,你们正好赶上了青黄不接的淡季。"
说着,他摇了摇足有二米高的"辣椒树",颇有一点炫耀的意思。然后,唐主任摘了个西红柿塞到我手里,说:
"上次军报江永红记者来暖房,逮住这西红柿就吃起来,那家伙吃得满嘴淌水,真馋人!重二斤的柿子被他两口就消灭了。他说在这个地方吃西红柿比在北京进'全聚德'还来劲。江记者这个人痛快!"
我拿着西红柿,却怎么也张不开嘴,怕羞。
我知道他们这菜种得很艰难。羊粪是从一百二十公里外的西大滩捡来的,人粪肥是从一百八十公里外的大柴旦运来的,水是从五公里外的雪水河拉来的。单算经济账就贴进去了老鼻子!种菜人说:我们在高原种菜种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
我想到刚才在仓库办公楼前的空地上看到的那一株株"羊粪草",头发丝一样的叶子,很硬,直扎手。主人说,那是头年从西大滩捡来的羊粪里的草子落地长成的。够顽强了,羊儿没把它嚼碎,屙出来,它便从昆仑山深处挪到了戈壁滩上。
这就是精神么?
我找到了当初在昆仑山倡导种菜、几经失败、终于染绿了戈壁的这个仓库的原政委,现任兵站部副部长耿兴华。
"你实现了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在这块羊都不拉屎的地方种出了菜。"
"我们种菜与其说是为了吃,不如说是为了看。"
"看菜?太新鲜了!你能不能讲讲你们是怎么看的?"
"在冬天下雪的时候,或是夏天里飞砂走石的日子,我下了班就常常蹲在温室里看那红亮亮、脆鲜鲜的西红柿,瞅着它长个儿,看着它变红。一看就是半天儿,忘了吃饭,连抽烟也忘了。身后不知啥时候蹲了好些同志跟着我看菜,我竟然没有发觉……"
"连饭都不吃了,你这可真是看饱了肚子。"
"岂止是看饱了肚子,不少人看了这希罕的蔬菜,在这儿蹲得住了。原先总有一些人年年闹腾着要从我们库往外挪。这个地方是'三只蚊子一盘菜',谁愿意留下?自打这'昆仑菜园'出现后,便再也没有人提'外流'的事了。我是政委,平时常常给大家上政治课,教育同志们要在昆仑山扎根。现在我觉得,这个菜园似乎帮我做了不少思想政治工作。"
我理解。不仅是理解,更多的是对开辟"昆仑菜园"、并把蔬菜的价值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的高原人的发自内心的钦佩。
我对耿兴华刮目相看了,我由此推想他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一定很丰富。去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五集电视系列片《西部没有雕像》后,在全国反映强烈。也许你还不知道,耿兴华正是这部电视片的作者之一。有人不解了,一个管"猪圈、菜地、豆腐房"的行政干部,哪来的雅兴写剧本?不奇怪,把这个耿部长与九年前在昆仑山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建菜园的耿政委联系在一起,一切都迎刃而解。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耿兴华不但懂这个,而且会"变"。他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他需要一种不甘寂寞的精神,而且要把这种精神昭示给高原以外的人。他不需要人们的赞扬,只求大家对高原人能够理解。
耿兴华在青藏线上整整工作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