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李煜传 > 第21章

第21章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遗憾的是,与李煜的意愿相反,娥皇的病情非但不见缓解,反而日益加重,病魔将她折磨得形体枯槁,神态木然,终日昏睡。忧心忡忡的李煜,情绪也随着娥皇的病情而日益恶化:从希望到失望,又从失望走向绝望。恰在此时:有一位风姿绰约、娇艳欲滴的芳龄少女,突然闯到了李煜身边,在他本来就不平静的心中激起了新的波澜。伴着这起伏动荡的波澜,李煜心中滋长了情爱分流的念头,接着又与这位以天然魅力压倒宫内同龄嫔妃的少女,发生了失去理智的越轨行动,从而使他和娥皇的爱情出现了裂痕,给娥皇在心灵上造成了比疾病更为痛苦的创伤。

这位阴差阳错闯到李煜身边的少女,竟是李煜爱妻娥皇的胞妹!因为史佚其名,加之娥皇病殁李煜续弦将她立为国后,所以时人与后人便约定俗成,称她为小周后,以示与她的胞姐周后相区别。

小周后比周后小十四岁。当年李煜迎娶娥皇的时候,她刚刚五岁。仅仅十年光景,她就由黄发垂髫的乐天娃娃,步入青春美妙的豆蔻年华,出落成娉娉婷婷的清纯少女,成为一枝阆苑仙葩。令人刮目相看了。小周后自幼曾随母亲入宫会亲,因她生得俊俏聪颖,深受李煜母亲圣尊后(其父名泰章,因讳“泰”字谐音而不称她为皇太后)钟氏喜爱,后来便有时派人把她接到宫中小住。小周后天真烂漫,像个快乐的精灵,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给人带来欢乐。因此,李煜在案牍劳神之余,常以兄长的身份同她谈笑嬉戏。当时,悬殊的年龄差异,还不容许李煜对她有任何非分之想。如今,伴随小周后面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时段,李煜对她的情感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小周后这次入宫,名义上是专程从老家扬州前来金陵探视胞姐娥皇的病情的。由于李煜的预先关照,有司特意将她下榻的场所安排在瑶光殿别院的一座幽静画堂里。

一日中午,李煜小憩之后,只身便装前往画堂看望妻妹。没想到小周后此刻仍在午睡,尚未起床。时值“春风解人衣”的艳阳季节,贪图和煦阳光的几个值班宫女,都轻装坐在画堂外馨香洋溢的紫藤架下,伏身在绣架上精心刺绣。见李煜到来,慌忙起身准备接驾。李煜连连摆手,示意她们禁声,自己悄然向前走去。

临近画堂门口,李煜侧耳细听,堂内静寂无声。于是,他便轻轻地推开虚掩的门扉,蹑手蹑脚地走进外间书房,从竹帘的缝隙中向内观望,只见小周后身着宫内流行的“天水碧”紒紥矠面料睡衣,胸前绣着几朵粉红的含苞待放的荷花,正在垂着蝉翼般半透明纱帐的绣榻上酣睡,一头又黑又亮的秀发抛散在枕畔,两支白嫩如脂的手臂,一支弯曲着紧贴面颊,一支半曲放在腹部。李煜从头到脚打量着眼前这位半掩半露的睡美人:端正秀美的五官,丰满坚挺的乳峰,窈窕纤细的腰肢,光洁修长的双腿。他的心中不禁一怔,几乎脱口而出:她与初入宫时的娥皇,何其相似!无意中一抬手,碰响了门饰,将神经松弛的小周后突然惊醒。为了打破眼前这难堪的局面,进退维谷的李煜只好下意识地干咳两声,硬着头皮滞留在书房的竹帘外……

小周后睁开惺忪的睡眼,见平时身份高贵又有修养的李煜蓦然出现在自己面前,不免窘迫忙乱,手足无措,双颊绯红。她生怕方才睡态不雅,有失大家闺秀的矜持,便信手操起一方丝锦薄单披在身上,惶恐地呼了一声“陛下”,然后赶忙下床,急步闪到画屏后面更衣,同时传出摆动裙裾的轻微窸窣声。

《李煜传》 第二部分第三章 留连光景惜朱颜(5)

换上色彩夺目着装的小周后,全身散发着少女肌肤特有的异香,如同蓬莱仙女一般从画屏后面走出。这时李煜也掀起竹帘来到书房的书案前,二人相对而坐。小周后用她那双似秋水、如寒星的明亮眼睛,仔细打量着面前这位儒雅风流的姐夫。李煜从她那双长睫毛掩映着的黑亮双眸中,似乎又寻找到了娥皇失落的神采,心中不禁默语:真是天生丽质,神仙造化!二人一时默然无语,好像话题不知从何说起。经过暂短的沉默,还是小周后首先开了口,她异常郑重地叫了一声“陛下!”还没等她讲出下文,李煜便学着娥皇的口吻亲和地纠正道:“小妹,在家里不必拘礼,还是叫我姐夫为好。”

天真单纯的小周后随即改口:“是!姐夫。”她望着李煜的一只长有两个瞳孔的眼睛接着说,“现在我才明白了什么是‘重瞳子’。你的眼睛怎么长得和司马迁在《史记》里描写的大舜眼睛一模一样。”

李煜听罢,若有所思,顺水推舟地回答:“对。所以,在历代君王中,大舜是我最敬佩和羡慕的人物之一。”

“为什么?”

“除了他是一位圣君之外,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室。特别是他有称心如意的一后一妃:后曰娥皇,你姐姐同她重名;妃曰女英。她们是亲生姊妹,就像你姐姐和你一样。这,使我自然想到你,也应该与你姐姐同享宫内的荣华富贵。”

小周后虽然涉世不深,但也觉察到了李煜话中的弦外之音。可是,在此之前,她对这等事情毫无精神准备,所以听过姐夫这番出格的话,不觉羞红了脸,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好低头不语。李煜也自感失言,迅即转移话题,胡乱地搭讪了几句,便匆匆离去。

李煜回到澄心堂,这是取意于《淮南子·泰族训》“学者必澄心清意”,君王读书批文、密决军国大事的宫苑禁地。尽管此时环境寂静安谧,但李煜却是心旌摇荡,总觉得方才只顾在艳景浓情之中陶醉,言未尽意。同时,为了进一步唤起小周后对这次会面的美好记忆和联想,他寓情于景,又借景传情,提笔写了一首《菩萨蛮》: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无人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潜来珠琐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写完,他从头至尾扫视了一遍,又写了一纸短札,一起装进印有梅花图案的柬封。然后传唤宫女送往画堂,面交小周后,约她十日后到清辉殿参加歌筵。

小周后收到李煜派人送来的词笺,先是惊异,后是失神。她放下又拾起的是李煜书赠的这首新词,而拾起放不下的却是词中吟咏的那日中午他们二人相会的情景。她想:这蓬莱院闭、绣衣带香、画堂昼寝的“天台女”,不正是说的我吗?而那个潜动珠琐、惊觉他人午梦者,无疑就是姐夫了。那么,“相看无限情”一句,则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了。李煜这首词果真奏效,它将情窦初开、欲火乍燃的小周后撩拨得整日心热脸红,坐卧不安。她时而捧着词笺玩味,时而托着香腮遐想,甚至白日有时望着窗外的高天流云傻笑,夜晚在梦中吐露心事,好不容易熬过了度日如年的十天。

对李煜来说,举办歌筵本是习以为常的事。然而这晚倒是例外,他的心情格外高兴。因为这是款待自己心中思念的妻妹,况且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为此,他特地叮嘱有司将歌筵安排在清辉殿,以便与他近日的心情吻合。自那日从画堂归来,每逢临近清辉殿,他就想起唐人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诗中的一联:“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并且吟诵不止。他知道小周后酒量有限,便事前传令教坊加重席间的舞乐气氛。歌筵的设计者们虽然煞费苦心,既安排有反映江南杏花春雨的吴歌越舞,又安排有展示塞北大漠雄风的羯鼓胡乐,但照例还是以李煜最为赏识的《霓裳羽衣曲》开场。

歌筵进行中间,李煜陪着小周后,一边饮酒品茶,一边观赏和评说宫女们的精彩表演。待到舞乐休止,李煜情深依依地对小周后说:“此曲得以复兴,乃是娥皇一大贡献。你姐姐堪称当今乐坛奇才!”接着将话题一转,试探小周后,“听说小妹也精通‘吟商逞羽’一道,尤其是擅长演奏玉笙,不知能否当众大显身手,让我在今晚兼饱耳眼二福?”

小周后故作忸怩,言不由衷地推托,“小妹自幼虽习玉笙,但未经名师指点,岂敢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李煜催促道:“小妹无须过谦。”随即吩咐宫女:“速备玉笙!”

小周后从宫女手中接过十三簧玉笙,试着吹了几声,然后朝着李煜莞尔一笑,腼腆地说:“恭敬不如从命。小妹就只好献丑了!”接着便熟练地演奏起来。

李煜望着她那白嫩似笋的纤纤十指,在十三根参差的簧管下端的指孔间轻捷灵活地移动,随着从笙管里飘出来的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就忘我地走进了唐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