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几天后,乔布斯又创办了“next”电脑公司,继续开始他的事业之旅,但“苹果”的辉煌在他离开之后不再继续了。
第244节:“苹果”电脑创始人(3)
康丽
重整河山
1996年12月17日,全球各大计算机报刊几乎都在头版刊出了“苹果收购Next,乔布斯重回苹果”的消息。此时的乔布斯,正因其公司成功制作第一部电脑动画片《玩具总动员》而名声大振,个人身价已暴涨逾10亿美元;而相形之下,苹果公司却已濒临绝境。
乔布斯于苹果危难之中重新归来,苹果公司上下皆十分欢欣鼓舞。就连前CEO阿梅利奥也在迎接乔布斯的欢迎词中说:“我们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我们最伟大的天才归来,我们相信,他会让世人相信苹果电脑是信息业中永远的创新者。”乔布斯重归故里,心中牵系“大事业”的梦想。他向苹果电脑的追随者们说:“我始终对苹果一往情深,能再次为苹果的未来设计蓝图,我感到莫大荣幸。”这个曾经的英雄终于在众望所归下重新归来了!
受命于危难之际,乔布斯果敢地发挥了首席执行官的权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首先改组了董事会,然后又做出一件令人们瞠目结舌的大事——抛弃旧怨,与苹果公司的宿敌微软公司握手言欢,缔结了举世瞩目的“世纪之盟”,达成战略性的全面交叉授权协议。乔布斯因此再度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接着,他开始推出了新的电脑。1998年,iMac背负着苹果公司的希望,凝结着员工的汗水,寄托着乔布斯振兴苹果的梦想,呈现在世人面前。它是一个全新的电脑,代表着一种未来的理念。半透明的外装,一扫电脑灰褐色的千篇一律的单调,似太空时代的产物,加上发光的鼠标,以及1299美元的价格标签,令人赏心悦目……不愧是苹果设计,标新立异,非同凡响。为了宣传,乔布斯把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变成了iMac的广告文案Think There For iMac!由此成了广告业的经典案例。
新产品重新点燃了苹果机拥戴者们的希望。三年来他们一直在等待的东西出现了,iMac成了当年最热门的话题。1998年12月,iMac荣获《时代》杂志“1998最佳电脑”称号,并名列“1998年度全球十大工业设计”第三名。
接着,1999年乔布斯又推出了第二代iMac,有着红、黄、蓝、绿、紫五种水果颜色的款式供选择,一面市就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1999年7月推出的外形蓝黄相间,像漂亮玩具一样的笔记本电脑iBook在市场上迅即受到用户追捧。iBook融合了iMac独特的时尚风格、最新无线网络功能与苹果电脑在便携电脑领域的全部优势,是专为家庭和学校用户设计的“可移动iMac”。1999年10月iBook夺得“美国消费类便携电脑”市场第一名,还在《时代》杂志举行的“1999年度世界之最”评选中,荣获“年度最佳设计奖”。
在乔布斯的改革之下,“苹果”终于扭转败局。乔布斯刚上任时,苹果公司的亏损高达10亿美元,一年后却奇迹般地赢利3.09亿美元。1999年1月,当乔布斯宣布第四财政季度赢利1.52亿美元,超出华尔街的预测38%时,苹果公司的股价立即攀升,最后以每股46.5美元收盘,舆论哗然。苹果电脑在PC市场的占有率已由原来的5%增加到10%。
1997年,乔布斯被评为“最成功的管理者”。越来越多的业界同仁认同了此观点。甚至连当初将乔布斯挤出苹果公司的斯卡利也情不自禁地赞叹:“苹果的逆转不是骗局,乔布斯干得绝对出色。苹果又开始回到原来的轨道。”
乔布斯成为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还将继续进行下去。他总是给人以不断地惊喜,无论是开始还是后来,他天才的电脑天赋;平易近人的处世风格;绝妙的创意脑筋;伟大的目标;处变不惊的领导风范筑就了苹果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苹果公司的雇员对他的崇敬简直就是一种宗教般的狂热。雇员甚至对外面的人说:我为乔布斯工作!就连比尔·盖茨都说,我不过是乔布斯第二。
2003年,人们预言,乔布斯将第三次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成功秘诀
从对电脑的痴迷,到挚爱。
25岁就成为亿万富翁的背后,是努力执著。
信息业永远的创新者。
第245节:比尔·盖茨(1)
康丽
比尔·盖茨——电脑界的传奇人物
财富档案
盖茨的成功是商业达尔文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联姻下的奇迹,也是自由竞争和市场预测场强权双重杠杆游戏下的神话。如今微软已成为了工厂业内的帝国,除了PC操作系统和办
公软件外,还插足个人财务软件、教育软件及游戏软件、网络操作系统、商用电子邮件、数据库及内部网服务器软件、手持设备软件、网络浏览器、网络电视、上网服务以及几十万个不同的万维网站。拉尔夫·纳德说:“与约翰·洛克菲勒不同,盖茨清楚地认识到,他的垄断行为没有界限。除了反垄断法,他已天下无敌。
企业类型
软件业。
成长记录
无论是对我们每个人还是对于世界,比尔·盖茨都绝对是一个奇迹。几乎地球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他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创造的财富比传统的汽车大王、石油大王、钢铁大王和金融寡头在200年时间里创造的家族财富还多,目前这类家族财富一般在200亿美元左右。尽管现在人们对他褒贬不一,尽管他官司缠身,但历史已经给他留下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上。他的财富,他的奇特的创业道路,他创造的“微软”帝国,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现在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电脑”化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尔·盖茨用他的计算机软件统治着整个世界。
少年梦想家
1955年10月28日,比尔·盖茨生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教师,可以说,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盖茨的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比尔很小的时候,就可以随便翻阅父母的藏书,而家中餐桌上的讨论总是既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那是个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比尔回忆道。
比尔的同代人,即使是在那个年龄,都能看出他的与众不同。每年,他和朋友们都要去夏令营。比尔特别喜爱游泳运动等。他的一位在夏令营的朋友回忆道:“他绝不会是个不足挂齿或无足轻重之人。我们都晓得比尔比我们聪颖,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当他九岁时,言谈就如同成人一般,他说的话有时我们感到高深莫测。”
盖茨自小酷爱数学和计算机,在中学时就成为有名的“电脑迷”。保罗·艾伦(PaulAlan)是他最好的校友,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三连棋的游戏。湖滨中学允许学生们按自己的兴趣自由发挥,去达到他们希望的极致。令校方骄傲的是他们所创造的环境及设施使学生们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这是像比尔这样的学生的理想环境。
倘若比尔·盖茨决定要做好某件事,他必定会做得最为出色。
比尔和保罗对计算机和商界的痴迷意味着他们要博览群书。保罗喜爱像《大众电子》之类的刊物,而比尔则翻阅商业杂志。上机费用的昂贵,对电脑的迫切需要,还有比尔早已洞察到他们在经济上会有所收益,于是他们俩决定自己组建公司:湖畔程序设计者集团。比尔宣布道:“让我们唤醒这个世界并给它推销点东西吧!”1972年5月,这个书生气十足的男孩子把他编制的第一套软件——一套课程管理系统软件卖给了他就读的西雅图高中,得到了4200美元的报酬。此后的日子里,盖茨赚到了更多的钱,而最重要的是,他学到了很多知识,储备了许多经验。
盖茨毕业的时候,他对他的同学说,他要在25岁之前挣到自己的第一个100万,他相信,终有一天,计算机会像电视机一样走入千家万户,而这些计算机都需要他编制的软件。
第246节:比尔·盖茨(2)
康丽
挫折和希望——创建微软
1973年,盖茨被哈佛大学录取,但读的却是法律专业,因此他对于自己的专业不是很用心,也不是老师所认为的好学生,一直以来,他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计算机上。他是同学眼中的“怪人”,上课睡觉是常事,生活很没有规律,有时可以几天几夜不合眼,有时会回到寝室,随便裹着电热毯睡一下,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他的这种习惯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1974年,第一台个人电脑诞生了,而此前的电脑多是大公司的,对于普通大众而言都是神秘不可测的。这个消息极大地震动了盖茨和保罗,虽然当时是12月,天气严寒,但在这两个年轻人的心中,却酝酿着一次前所未有的风暴,他们认为,个人电脑的诞生,需要一种微处理器,而微处理器又需要一种语言指令,这正是他们所擅长的。于是盖茨打电话给个人电脑的发明者罗伯茨,说他们是西雅图交通数据公司的,已经为阿尔塔开发成功了BASIC语言解释程序,问罗伯茨感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