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性也有爱慕金钱和权势的性解放,台湾和大陆女性也有不爱金钱、不惧权势的性解放,但这些并不是倾向和潮流。
中美有关专业人士的看法(3)new
中国女性现在真是自由,比任何一个封建朝代都自由,但只自由了“性”,没有自由了独立。别的地方且不论,仅在北京的所谓新“八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每到周五的晚上,门口停着不少高级进口轿车,80%以上是港台或外国的富商,他们到这八大学院来接他们年轻的女人。我无意诋毁北京学院女生的形象,它是某些中国女性的可怕缩影。在上海、广州、香港、台北、高雄,几乎只要有美色和金钱并列的地方,都可以寻到她们的芳踪。在洛杉矶,从帕洛斯弗迪斯到贝弗利山庄和阿凯迪亚,“包二奶”的别墅连成现代阿房宫。
“你爱他吗?”我问女孩子。“只要能出国、能得卡。”“在金钱和感情上,选择金钱,有金钱而没有感情的婚姻可以追求。反过来,不可追求。”以上的对话不是出自电影和戏剧剧本,而是出自真实的场景。宁荣二府的袭人和薛宝衩的可悲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她们的历史地位使她们别无选择,而现在的女性可以避免悲剧,却不愿选择。我认为中国女性的可悲是中国很少有真正的现代女性,很少有独立人格和人性的可悲。
开着西方最上等的豪华车,住着西洋式的豪华别墅,花着世界上最有面值的美钞,享受着最先进的现代化的洋通讯设备、洋装、洋化妆品和洋……且问有多少是靠她们自己本身的才智和努力挣来的?在这里,“笑贫不笑娼”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在你说的中美婚恋问题上,很多中国女性,可以进行盲目的“自由选择”,却没有建立在真正的独立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她们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美国男性,而往往易于陷入一种非良性互动的怪圈之中。
中国人——大陆、台湾、香港的两岸三地,正走向洋洋洒洒的大经济共荣圈,繁荣景象堪比西方,可惜的是没有经历文艺复兴和人文精神的崛起。人们可以享受现代化的生活,同时也“享受”着封建烙印的痛苦。
平心(中国大陆新移民,中文报刊记者,41岁)
中美通婚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从我的职业角度看,对这种现象很感兴趣。
当然,不少港台或传统华人的中文报刊,比较注意涉及华人或美国名人的中美通婚的消息。这种消息大概有三类。
第一类是政要。如洛杉矶县政委员安东诺维奇与影星胡慧玲的婚事成为新闻的焦点。再如竞选长堤市政府检察官的华人女婿瑞佛斯同他的华人太太葛海云的动态也常常成为焦点。
第二类是社会活动家。如著名美国白人火车模型收藏者华人女婿韩白星与华人社区的关系。
第三类是影艺名人。一些港台女影星,与洋人拍拖,当然一定是热点新闻。如台湾歌星李明依来美国学习口琴,与其美国指导口琴师堕入情网,从而成为华文媒体追踪的热点。
根据我的观察,华文报刊追踪的大多数中美婚恋都是洋男华女。但也有一些相当成功的华人男士与白人女士喜结良缘。如1997年,获诺贝尔奖的朱棣文同他的洋未婚妻,为华文媒体所津津乐道。再如1998年初,被称为“华裔参政界最有价值的单身汉”的加州世界贸易委员会委员汝旭安,迎娶了美国白人名马靴女商人克莱瑞莎,成为华文媒体大肆宣扬的焦点报道,对这两人的来龙去脉,追踪得相当透彻,连因车祸而死的英国戴安娜王妃在死前曾向克莱瑞莎订购马靴的细节都抖落出来。
美国最大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于1998年4月中旬起,专门开辟征文讨论,主题就是“异族通婚”。讨论中,各抒己见,很是热闹。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新移民的崛起,出现了相当数目以大陆读者为对象的新中文报刊。单拿加州地区来说,就先后出现过《新大陆》、《中国导报》、《美中时报》、《美中导报》、《神州时报》、《美洲文汇周刊》等等,这些报刊刊登了不少涉及大陆新移民或留学生的中美通婚的报道、座谈或有关讨论文章。其中尤其是《新大陆》多次刊登对中美婚恋很有份量的座谈讨论纪实,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因为它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切中时弊。《美中时报》专门开了一个题为“情变美国”的征文专栏,直接或间接讨论了中美婚姻的某种原因。
陈先生(中国大陆画家,49岁)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通婚,在全球逐渐一体化的今天,已不是一件罕事。我的一位美国朋友,本身就具有意大利、爱尔兰和中国血统,自己又娶了一位中国太太,真不知他们的后代的血统,该如何计算。如果国家的经济水平相近,民族习俗相近,这样的跨国婚姻,就不会有多少说道,然而,问题在于,中国和美国、东方和西方、黄种人和白种人,双方在生活习惯、文化差异、人种特性等诸多方面距离如此之大,况且两国之间又处于对立状态多年,这样的婚姻,就会引出许许多多的话题。
中美婚恋纵有许多特性,然而,作为婚姻,各国之间还是有许多共性的。比如,我原来生活过的陕西,山里的姑娘愿往平原嫁,平原的姑娘愿往城边上嫁,而城边上的姑娘愿往城里嫁,贫困乡村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光棍村”。不仅在美国,在中国,女性通过婚姻来改变命运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尽管有些在美国的女人历数中国男人的缺点和不是,作为嫁给白种人的理由,但从根本上,仍是这一现象的涉外延续。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这一选择是现状使然,可以理解,也可以由此引出种种社会学层面的深刻思考。这里,我只想说一点,那就是,如果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女人挨了老公的打,我们可以说是封建思想的残余,如果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女人受了洋丈夫的气,却把人家说成是个性解放的结果,假如得出这样的结论(恐怕有些人就是这样认为的),那就过于荒谬了。
中美有关专业人士的看法(4)new
岳先生(中国大陆编辑,49岁)我本人是提倡婚姻更加国际化的。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民族有二分之一以上人的婚姻都是国际化的,是不是有益我们民族精神与基因的更新?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种族太古老了。我们自称为“龙种”。秋谨称之为“奴种”。鲁迅称之为“劣根”。及至“文革”,我们的劣根性更加深化,由量到质地完成了人格结构、人格内容、人格特质瓦解和异化的全过程。现在,由媚权拜势的腐败到既媚权拜势又媚俗拜金的更加腐败,已经蔚然成一种广阔而深远的社会景观。我们依然忽视人文主义教育。我们越来越缺少人的尊严与公德。那么,在这种情形下的更加国际化婚姻显然是不适时的,必然充满了种种丑恶、邪恶与闹剧,必然是以牺牲太多个人与民族的尊严为代价,必然有着太多的变态和不平等;尤为重要的是对人类大家庭中的各个民族是不公平、不负责任的,更是一种避之不及的汹涌的伤害与灾害。
这些年来,我知悉的涉外婚姻丑闻太多了太多了,有无知的,有无德的,更有善于无耻与蓄意无耻得五花八门的。我以为,一切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恋者,无论男人、女人,无论有怎样的理由与华丽装饰,其实都是在进行一种自我的灵肉出卖,本质上属于娼妓。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需要更新,需要婚姻的更加国际化,但是必须是以我们民族真正广泛地拥有健全的人格为背景,舍此去谈涉外性爱的快乐、浪漫、追求、享受,那这种快乐、浪漫、追求、享受不仅是短暂的,被人蔑视的,更是动物式的、小丑式的、娼妓式的。我们还是应该多一点真情男女,少一些男女娼妓,尤其是少一些国际化乃至洲际化的男女娼妓。
参考书目
(1)Baker,Mark,《男人对女人,爱情,性以及他们自己的看法》(Whatmen Really Think:about Women,Love,Sex,Themselves),Siman & Schuster,1992(2)Raker,Robert,&Elliston,Frederick,《哲学与性》(Philosophy and Sex),1994(3)Barron,Milton(ed),《混合的美国人》(The Blending American,Quadrangle Books),1972(4)Crookes,Robert,《我们的性》(Our Sexuality),1983(5)Connor,JohnW,《对日本新娘婚姻稳定性的研究》(A Study of the Marital Stability of Japanese Brides),R and E Research Associates,1976(6)Fong,Colleen,and Yung,Judy,《寻求合适的婚配:华裔和日裔美国人的异族通婚》(In Search of the Right Spouse:Interracial Marriageamong Chinese and Japanese Americans),Amerasia Journal,Winter 1995/1996(7)Fromm,Erich,《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ing),1956(8)Gordon,AlbertI,《通婚》(Intermarriage),Beacon Press,1964(9)Gulik,R.H.Van,《中国古代房内考》(Sexual Life in Ancientchian),Barnes & Noble,1996(10)Henriques,Fernando,《冲突中的孩子们》(Children of Conflict),E.P.Dutton & co.Inc.1975(11)Jones,IreneEiko,《日本女人与美国男人的通婚》(Interracial Marriage:Japanese Woman and American Man),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SanDiego,1972(12)Katz,Ilan,《有混合双亲孩子的种族认同》(The Construction of Racial Identity in Children of Mixed Parentage),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1996(13)Kitano,Harry H,& Yeung,Wai-tsang,《华人的异族通婚》(chinese Interracial Marriage),1982(14)larsson Clotye M,《跨越肤色的婚姻》(Marriage Across the Color Line,Johnson Publishing Company),1965(15)Lee,SharonM,& Yamanaka,Keiko,《亚裔美国人异族通婚与婚姻同化的方式》(Patterns of Asian American Intermarriage and Marital Assimilation),1990(16)Reinisch,JuneM,《金西研究所的性学报告》(The Kinsey Instutute New Reporton Sex),St.Martins Press,1990(17)Richards,Richard C,& Richards,Marty,《爱的问题》(the Question of Love),1996(18)Shinagawa,Larry,&Pang,Gin Yong,《加州美国亚裔的异族通婚》(Interethnic and Interracial Marriage)1996(19)Somerville,RoseM,《家庭生活与性教育导论》(Introduction to Family Life and Sex Education),1972(20)Spickard,Paul R,《混血》(Mixed Blood),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9(21)Stuart,IrvingR,《对异族通婚的期望和现实》(InterracialMarriage:Expectations and Realities),Grossman Publishers,1973(22)Sung,Betty Lee,《华裔美国人的异族通婚》(Chianese American Intermarriage),1990
中美有关专业人士的看法(5)new
(23)Tsai,Shih-shan Henry,《美国华人的经历》(The Chinese Experiencein Americ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
(24)Tseng,Wen-shing(ed),《异族通婚的调整》(Adjustmentin Incultural Marriage),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1977
(25)Wegars,Priscilla,《隐藏的传统》(Hidden Heritage),Baywood Publishing Copany,1993
(26)Wilson,Anne,《混合种族的儿童》(Mixed Race Children),Allen & Unwin,1987
(27)Zilbergeld,Bernie,《男性性行为新考》(The New Male Sexuality),1992
【本书下载于4020电子书,如需更多好书,请访问402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