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宋末商贾(第一部)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宋末商贾(第一部)

第573章

书籍名:《宋末商贾(第一部)》    作者:海红鲸




总算赵范的八千军赶得及时,两次急冲之后。险险救下即将脱力的赵胜和苦战李友,眼看也要不支地乃弟赵葵,看到李蜂头的贼兵还在源源不绝地从东西两面赶来,赵范无奈地叹了口气,下令全军向后徐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还在贼兵围困中,被分割成五六个小块拼命地近两千余人而束手无策。

忽然,战场远处喊声大起,贼兵在西北方向一阵大乱。

赵葵当时眼看自己亲如兄弟的荆襄军和部分宁楚军、武定军、强勇军所剩不多的兵将们被围,又没法去救,急得直想哭出声。这刻战场上又生变化,哪还捺得住性子,狂呼:“众将官,随我冲啊,去把我们的好兄弟都救出来!”

一时间杀起了性的兵将们同声呐喊,骑马落在后面掩护的两百多军将,喝开弓箭手和弩兵,紧随赵葵身后向被困的宋军战团急冲。此时因战场生变,敌阵中能制赵葵地李友已经离开向西北赶去,使得这一小队由将领组成的骑兵如入无人之境,杀开一条血路将贼兵冲散,他们身后救出的宋兵也由数十增加到数百,再由数百增加到一千多。

李友引兵回头想要截杀赵葵时,他们已经带着一千多伤痕累累的步兵逃出了包围圈,在弓箭手和弩兵的掩护下,退到西城下进入城上弓箭的射程范围内了。

李友迟疑着是否要进兵,趁着宋军疲惫,一时来不及退入城时,五千荆襄军已经出城列阵,再没将宋军消灭的可能了。

李友回头看看自己的几万乌合之众,长长的叹了口气,把“转刃甩头刀”一挥:“鸣锣收兵。”

赵范最后带着五千荆襄兵退入城中时,天色已经是未时正末之间了,待到他和各军的都统、将军清点完人马后,也就到了晚饭进食的时间。

今天战场上生出的突变,到底是怎么回事,双方都是一头雾水,没人能搞明白。

李友事后得到的报告,是发现有一股人马都身着重甲,数仅五百左右的骑兵向本军冲杀,不到一刻时辰就退走,上了停于瘦西湖岸边的数十条船走得不见踪影。

在城内的赵氏兄弟,根本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仅是觉得事情有点蹊跷,想来也许是运气,也没怎么再去深究。

赵范抖动手里的几张纸,面色沉重地对赵葵说:“二弟,今天一战得不偿失啊,早知如此,就不要出城邀战的好。你看,我们折损了六千余人,战将也阵亡十一个,情势不容乐观呐。依为兄看,此后还是不要出去,静待各路援兵到齐时再与李贼决一死战罢。”

“大哥,扬州城内的情况你比小弟更清楚,细民家因了有运河的关系,一般是不存什么柴薪的,能有五、七天薪炭放于家中的人户,十不得一。我们带兵来援也因为时间的关系,没多带粮草,现时的军需所用全是向州衙暂借。而各仓所储积地粮食与柴草都不多。总所(总所。南宋专收杂税地衙门,也称为‘制置使司总勾当衙门所在’或称为‘制司总所’,赵范时为淮东制置使,总所即为其筹措军需的干办衙门)的吏员去各仓库查看过。粮草存贮已经不多了,只够城内军民人等半月之用。即使再怎么省,也就能支持二十天上下。”赵葵不同意赵范的说法,向哥哥解释今天此战地缘故:“若是不积极与战。则李蜂头极可能采用围城打援之法,先断我外来的粮道与各路零散援兵,以多吃少,以大吃小。待城内的粮草用完,援兵被贼人一一击溃消灭后,我们兄弟的死期也就到了。故而,我们只有积极出城与敌交战,拖住李蜂头大部兵力。让他无暇他顾,方是长久守城之无上妙法。不仅如此。接下去我们还须派出游兵,觑空截取贼兵地粮草以实城中所需……”

赵范道:“唔,二弟说的也不无道理,好罢,自明日起,我们尽量调兵出城与战,以拖住李蜂头的大量贼兵在扬州城下。让其他各路援军及粮草能及时进入城内。”

兄弟俩连进食边压低声音仔细商量,就在餐桌上做出了这一段时间内的作战计划。

十二月十五日,又是一个大好晴天,老天爷也不知怎么搞的,好似乐于见到死亡与血腥般,总是让太阳一出来就显露一副笑眯眯的面孔,睁大眼饶有兴趣地看着城西这一万多具没收尸的死人。太阳非但一点不觉难过地左看右看不过瘾,并把他不怎么暖的光线,试探着投射到这些死人身上,以图让他们已经冻成冰地血块化开,总想要看清人们死得如何惨,满足了他的好责心方肯罢休。

这天辰时初,数万贼兵步军从大城东面地李蜂头老营出发,绕过城南,对城上百般叫骂的守军不理不睬,一路大摇大摆地过运河,越岔河直薄西门昨天的战场。

数万贼兵到西门外后,慢吞吞地布阵,驱赶带来的民夫清除所能看得到的两军尸体,并派出哨马直趋城下高声辱骂邀战。

贼兵既然前来挑衅,赵范、赵葵兄弟也就顺水推丹,派出张螺、李虎、赵必胜、崔福率已经休息了两天的天长制勇三军一万五千多人,和昨天虽然出了城,但并未真正参战的五千多荆襄军,连同数千厢兵一起出城,与李蜂头军对决。

今天地战事乏善可陈,都按规矩出力拼杀一阵后,再由民夫和厢兵们进行清理掉死伤,然后再战。从已时到申时收兵罢战的三个多时辰里,双方各有损伤,谁也占不了谁的便宜。宋军强在弓箭占优,肉博战则弱于李蜂头军,双方死伤的人数相差不大,可说是基本持平。

申时初双方相约罢兵,贼兵今天没占到便宜,也没吃宋军的亏,乃旧沿着他们的来路返回东门外的老营。

赵葵气不过贼兵的嚣张气焰,飞马赶到南阊门先于贼兵到达前一步,下令丁胜、王鉴、于俊等将率本部军兵做好出击的准备。他准备在贼兵毫无戒备地从南门外经过时,突然引兵从城内杀出。

赵葵想得是很好,认为出其不意的杀出城去,虽不敢说一战定乾坤,最少也可以取得能鼓舞人心的小胜,但赵葵却没把其他情况计算在内。

回营的贼兵小半通过运河桥,显得一片零乱之时,赵葵与众将抓住这个时机冲出城,对不成军伍的贼兵发起攻击。

可很快赵葵就发现情况不对头,乱糟糟的贼兵非但没有像他估计的一样四散奔逃,反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成四个圆阵,并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这种情况根本就是早已计划安排好的陷阱,等着宋军出城上钩。

更为严重的是,大城东南角又转出一彪军马,以极快的速度向城南冲来。

“传令,丁胜率部抵住过了桥的贼兵,王鉴与所部的骑军随本帅迎向城东的来敌,其他各部军兵速退,快离开这里退回城门前列阵待敌,并令城上发弩支援。”赵葵当机立断,马上发出撤兵的命令,拍马提刀朝东急奔。他要赶在东来的贼兵到达南阊门之前将其截停,以便使自己的军伍能退到城下将战阵列好,掩护陷入险境的一万多大军尽可能地撤回城内。

赵葵的运气很不好,虽然如愿将贼兵在离南阊门两里拦住,但却遇上率军前来的李蜂头本人。

两人在四天前于东门见过,不过隔着城壕距离十多二十丈,没能把对方的面貌看清楚,这时在近处照了面,将对方认出,各自大吼:“李蜂头(赵小儿)纳命来!”

二马相交第一回合,两人刀枪并举各出全力,一个是抡刀望对方肩颈处猛砍,恨不得一下就将上尖下阔的锐头给斩下,除去这个在淮东作恶了十多年的大患。

另一个则是恨他那天在城上骂得恶毒,让自己在双方众军之前大失一军主帅的面子,干碍日后登上帝位时有了玷污,将会受细民百姓的耻笑。

卷八  第四章(上)

“当”的一声暴响,火星飞溅中双方擦肩而过,李蜂头似是挡不住大力相撞般仰身后倒。在王鉴等数百骑军暴出半声欢呼“好……”时,却见李蜂头左手一托枪尾,右手握住铁枪末端,反手一枪朝后回扎。好在双方的马速都快,这一枪没能够得上,差一点就扎中赵葵所乘的马股。

赵葵的身形晃了一下,战马跑出几步后又再晃了一下,明显的他那二十一斤大刀抵不住李蜂头五十余斤铁枪的狂猛一击,险些被打下马去。让跟进的王鉴和赵葵的亲兵、骑军们都为主帅暗暗地捏了一把汗。幸好赵葵最后总算坐稳了,回马时除脸色有些不大正常外,没人看出有什么不妥。

赵葵的亲兵可是知道主帅十分危险,立时打出一声忽哨暗号,一拥上前缠住李蜂头,以便让赵葵能及时回到本军队伍中。

李蜂头的亲兵也不甘示弱,你围住我的主帅么,那好,我也将你的主帅围上,大家就来拼个你死我活好了。

随后的王鉴和数百骑军也于此时发起冲锋,他们的目的是解救主帅,没似以往般的往贼兵薄弱处穿阵,不一会就也被贼兵缠住,陷入苦斗中。

赵葵和抵挡李蜂头军的几百骑兵一被贼兵围住,哪里会是人多势众贼兵的对手,除战力稍好的数十骑兵和赵葵的亲兵外,几乎在不到一刻的时间内就损伤殆尽。

眼看着赵葵、王鉴和这不足一百人的亲兵、骑军就要全军覆灭时,这里的战场上又生变化。如雷地蹄声在李蜂头军地背后响起,蹄声来得并不是很急。但却显得极其沉闷。人们能感觉到大地在这阵“轰隆隆”的蹄声中微微颤动。好似有千军万马向战阵这里滚滚推来。

片刻间,大城东南角烟尘滚滚,喊杀声大起。这里的人们看不清里许外的情况,只是见到一股飞扬地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