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战场上的蒲公英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战场上的蒲公英

第15章

书籍名:《战场上的蒲公英》    作者:王外马甲




有趣的是,申请表格递交上去的第二天,分配通知书下来了。别人领到的只是一张小卡片,而蔡智诚得到的却是一份委任状,上面写着的职务是——机炮训练大队少尉教员。  

蔡少尉顿时急了,连忙跑去找政治部主任谢刚升,分辨说:“我什么都没有学过,啥也不会,怎么能当教员,还是改成学员吧”  

谢刚升想了想,就在“教员”前面加了“见习”两个字。  

蔡智诚还是有点不踏实,又询问道:“我这个职务是以‘见习’为主,不是以‘教’为主的,是吧?”  

谢刚升乐了,挥挥手:“是的是的,去报到吧。你就是个见习员,好好学习吧”  

蔡见习员这才放心了。

“机炮大队”的训练部设在昆明的北校场,这里也是207师战防炮营的驻地。  

通常情况下,部队的训练单位都是培养带兵官的,但是,由“学生兵”组成的青年军训练大队却有所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养成遵守军纪的习惯,教学内容也侧重于各种典、范、令。  

训练队的制度是每天早晨4点半起床,整理内务、点名、出操、唱“党歌”、背诵“总理遗训”,7点正吃早饭,8点钟开始上室内课,午饭后休息一小时,下午在训练场学习军事术科,晚餐后自由活动一小时,然后又是两个小时的自修课,晚上9点熄灯睡觉。  

枯燥乏味的生活使得初入行伍的青年学生们觉得很不耐烦,再加上训练队长、区队长都是些老军棍,遇到不顺眼的学员不是打就是骂,这更让大家对军事管理产生了抵触情绪,一些不安分的人就找机会惹事捣乱。晚饭后自由活动,几个调皮鬼把拖拽大炮的军马骑出去玩,结果在大街上撞倒了行人;第二天上炮术课的时候,又有几个家伙不按照指令行事,教官正在讲解要领,底下已经把炮弹“咣当咣当”发射出去了,还推托说是“走火了”,教官气得直哆嗦:“我干了十几年炮兵,从没有听说过大炮会走火……”  

区队长召集训话:“原以为你们这些学生是军队的希望,现在看来尽是一帮乌合之众!甚至连乌合之众也不如,乌合之众至少是一种颜色的,依我看,你们中间除了白的黑的,还有赤色分子……”  

结果,把几个特别捣蛋的学员当作“共党嫌疑犯”送交军法处了。

大部分学员还是能够适应新军队的规则的,倒是有些教官一时半会的适应不了。  

青年军中有许多专职教官,有的传授专业知识、有的负责政治教育,这些人原先大多是教书先生或者文人政客,虽然佩带着校官军衔,其实根本就没有当过兵。上课时,教官进入教室,值日官(这是蔡智诚的差事)就大声喊“立正!”,然后跑到教官面前敬军礼、报告应到和实到人数,待教官还礼后再转身下令“坐下”。遇到这种情况,好些文人教官被吓得手足无措,一边鞠躬点头、一边满脸陪笑:“各位不必客气,不必客气……”  

与文人相比,行伍出身的教官却是另一种风格。他们一般不大懂得细致的理论,随便讲几句就让大家自己看书。教官说不出门道来、还不愿意学员提问,于是就安排学生兵去跑步,绕着操场一圈接一圈地猛跑,他们站在操场中间,发现有谁偷懒就冲上去揍几棍子,搞得学生们头疼死了,暗地里骂这些人是“跑步教官”。

训练队的理论课程中,政治课的内容首先是“三民主义理论体系”,其次是“秀才当了兵,有理说得清”(讲解青年军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都很容易领会;与军事有关的内容,除了弹道学、火药学之类的教材外,因为207师是机械化部队,所以还必须掌握内燃机、电机工程和无线电方面的知识。  

这些内容对文史类的学生是一大难题,他们对高等数学、矢量、燃烧值之类的概念简直一窍不通,每天都要熬夜研究各种莫名其妙的数据。而这些功课对于浙江大学电机系的蔡智诚同学来说却是易如反掌,于是,他可以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到炮兵术科的训练上去。由于具备松山战役中的切实体会,蔡智诚在很多方面比从未上过战场的其他学员有着更强的感悟能力,因此,他各科的成绩不是“佳”就是“甚佳”,很快就成了全大队数一数二的优等生。

这样的学习生活持续了不长时间,训练基地忽然变得动荡起来。  

首先是伙食水准急剧下降,每天萝卜青菜、青菜萝卜,不仅没有肉、菜汤里连油星子也见不到,到后来甚至连糙米饭也吃不饱了。按照政府的宣传,青年军的士兵待遇和后勤供应标准应该比其他军队高一个档次,现在可好,别说高水准,就连保安团的饭菜都比不上,各单位的官兵纷纷鼓噪起来。  

不久,师部附近的“社会组”的学员就开始闹事,因为他们发现“方师长每天要吃一只小乳猪”。于是,愤怒的学生兵殴打了后勤主任、师部副官和勤务兵,“社会组”率先罢课、并且提出了“驱逐贪污腐败的方先觉”的口号,很快,其他两个学兵大队也响应号召,实行罢课抗议。  

训练队的教官们被弄得啼笑皆非:“见鬼了,从来只听说学校罢课,这回居然遇到军队罢课,真正是滑天下之大稽”。

“罢课风潮”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搞到最后,方先觉师长真的被调走了,闹事的军人们也没有受到任何处分。  

其实,这场风波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当时,云南是远征军的根据地,不具备远征军或者驻印军背景的高级军官根本就别想在这里带兵。方先觉虽然算得上是位抗日名将,而且是正宗黄埔生、资历也够老,可他从来没有在远征军或者驻印军里混过,因此,想在云南掌管精锐的207师,注定是困难重重。  

在上层人物的指使下,云南各兵站断绝了对207师的物资供应,接着,又有人撺掇着学生兵起来闹事(207师的军官大多来自于杜聿明的第五军)。事情越搞越大,最后闹到了中央,蒋委员长也无可奈何,只好把方先觉调到陕西担任206师的师长,改派远征军出身的罗又伦担任207师师长。  

罗又伦是杜聿明第五军的老人,而且当过二百师(杜聿明的老底子)的师长。自从他上任以后,米有了、面有了、猪肉香油都有了,部队伙食大为改善。

可是,消停了没多久,军营里又开始闹事了。  

学兵训练即将结束的时候,杜聿明提出,把207师辎汽大队的学生兵补充到印度的汽车团。罗又伦师长是杜长官的老部下,当然遵命照办。“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于被调动的人员来讲,似乎也只有服从军令的本分。  

可是,这一次却不同,207师是青年军,驻印度的军队是远征军,两者间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政府在招兵的时候就明确规定了不同的政策,所以,把青年军里的学生调到远征军去,相当于“政府违约”了。辎汽大队的学员们可都是具有维权意识的知识分子,立刻就闹腾起来,使用的还是先前的那一招——罢课抗议。  

其他两个大队也觉得唇亡齿寒、兔死狐悲。毕竟,大家都是奔着青年军的招牌来的,谁也不愿意自降一格变成了远征军,一旦丢掉了青年军的名号,那些上大学、找工作的优惠待遇不就全部泡汤了么!更何况,当时还有个传言,说杜聿明准备撤消207师的番号,把所有人员和装备分散到远征军各个部队去。这一下,大家都愤怒了,于是纷纷响应辎汽大队的号召,罢课,示威。  

训练基地的教官急得昏天黑地。有位老先生跑到寝室里动员大家到教室去复课,他老泪纵横、一双手在胸前比划着:“同学们,不能这么闹啊!这样闹下去,等你们的胡子象我这么长了,国家还是没希望呀……”。  

可自始至终,没有人理睬他。

这时候,上峰送来了准备发放给“精锐部队”的美式军服。但是,没有人去领那些衣服,更没有穿戴新式服装。  

夜里,不知道是什么人在操场的旗杆上升起了几只美式步兵靴,还在墙上张贴了两幅标语,一条写着:“我是中国人,不穿美国衣”,另一条是“驱逐出卖207师的罗又伦,恭迎方先觉师长回滇重掌旧部!”  

  ——嗨!这不是瞎折腾么。

折腾到最后,罗又伦没有被驱逐,辎汽大队的学生兵终于还是去了印度。但上级同时又补充了一个政策,规定被征调到远征军的青年军的官兵还可以继续享受青年军的各种优惠待遇,这才算是平息了各方面的怨气。  

因此,在国军之中,真正能够被称做“青年远征军”的只有207师。这支青年军性质的部队没有被撤消,而是被编入新六军,成为了远征军的一部分。抗战胜利后,207师被杜聿明带到东北,是青年军中最先投入内战的部队,后来,这支国军“王牌主力”在辽沈战役中被解放军四野全歼……  

当然,这一切和蔡智诚并没有多大关系。  

因为,他这时已经离开207师,参加伞兵部队去了。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六军”。这是1946年流传在东北地区的一段民谣,意思是夸奖新六军的服装好看模样帅、文武双全素质高——说实话,新六军打仗的水平暂且不论,仅从外表上看,确实比“土八路”东北联军漂亮得太多。在当时,沈阳街头身穿美式军服、挎着女学生逛马路的“抗日功臣”,有许多就是45年初在云南“罢课闹事”的青年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