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战场上的蒲公英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战场上的蒲公英

第16章

书籍名:《战场上的蒲公英》    作者:王外马甲




大家都知道,新六军号称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其实,“五大主力”时期的新六军,下辖的应该是新22师、14师(黄仁宇先生曾经在这个师当过排长)和207师,这三个师合在一起,实力的确十分强大,解放军还真的没有在他们手里占到过什么便宜。可后来,14师调出去组建了新3军,207师分出去扩充了第6军,只剩下一个新22师支撑门面,新六军再自称是“五大主力”就有些勉强了。

辽沈战役的时候,207师是个“加强师”,下辖三个旅,每个旅三个团,实际相当于一个军。3旅(许万寿旅)编入了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主攻黑山、大虎山的就是这伙人),该旅最终在胡家窝棚附近被歼灭;1旅和2旅留守沈阳和抚顺一带,在战役末期,这两个旅是“守备兵团”中唯一进行过顽固抵抗的部队——说起来,207师也算是对得起老蒋和小蒋的一番栽培——因此,蒋委员长后来在台湾又重新组建了“青年军207师”,当然,这已经和抗战期间投身行伍的那帮青年学生没有多大关系了。

每当想到这支部队的结局,蔡智诚总是很庆幸自己及时地离开了207师——要不然,他肯定就和训练营里的许多同伴一样,将自己年青的生命徒劳无益地葬送在东北的黑土地上了。

1945年春节过后,蔡智诚在207师炮兵营的公告墙上看见了“第五集团军”的招兵通告——招募单位是“陆军突击总队”,招收对象是“具备初中以上学历”的步、炮兵种的士兵——当时,谁也弄不清这“突击总队”是干什么的。不过,通告上有个比较吸引人的条件是“薪饷从优”。

这个告示并没有引起蔡智诚的注意。在那个时候,军营内外经常可以见到这样那样的招募广告,有“军统”的、“三青团”的、甚至“别动军”的。昆明是个学校云集的地方,这些广告上也常常提出各种各样的学历要求,蔡智诚最初还以为这个“突击总队”也是个什么“别动军”之类的组织,所以就没太在意——他对当特务、打游击不感兴趣。

那段时间,蔡智诚经常到炮兵营去。207师战防炮营与机炮训练大队共用一个操场,学兵们上课的时候使用炮兵营的装备,下课以后如果希望“加练”,炮兵营可以提供“教具”,但陪练人员则要靠自己解决。一门战防炮需要三个人才能操纵,因此,蔡智诚总是去找潘崇德想办法。

潘崇德是战防炮营的通信兵,云南本地人,家境比较贫寒。他参军入伍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赚钱养家。那时候,当兵的月饷比一般店员伙计的收入要高得多,只要部队不欠饷、自己又不怕死,用卖命钱来贴补家用也是穷人的一条活路。小潘个子不高、头脑灵活,每当蔡智诚需要“陪练员”,他总能拉几个人来帮忙。当然,人家也不能白干,需要付一点酬劳,或者给包香烟、或者给点钱——这是他们捞外快的一种方法。

春节过后没多久,潘崇德就跑去参加“突击总队”了。这很好理解,因为那里的“薪饷从优”,对小潘这样的士兵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月底的一个星期天,蔡智诚又在操场上遇见了潘崇德,这小子穿着一身新制服,正兴高采烈地和老战友们吹牛皮。蔡智诚问他:“小潘,你们那个突击总队是做什么的呀?”

“伞兵”,  潘崇德指了指自己胳膊上的臂章:“鸿翔部队”

“鸿翔部队?!”,蔡智诚的脑瓜里如同响了一声炸雷:“戈曼德啊!老天,我怎么错过了这个机会!”

“鸿翔”是“陆军突击总队”的代号。

1944年1月,第五集团军司令杜聿明受到德国在欧洲战场使用伞兵的战例的启发,在第5军的建制下设立了“第一伞兵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空降兵部队。

“第一伞兵团”对外称“鸿翔部队”,下辖三个营,兵力有一千人左右。但是,由于军界的高层人物对伞兵这个新事物并不了解,伞兵第一团也就始终得不到各方面的支持。自组建以来,不仅没有得到过任何空降设备,更没有跳过伞,每天只能进行普通的步兵训练。所谓“伞兵”,不过是有其名无其实,所以大家都弄不清这个“鸿翔部队”到底是干什么的。

(说到这里,唠叨几句——挖“蒲公英”坑的这些天里,有朋友按捺不住,埋怨马甲写了五六万字还没有见到降落伞——马甲我嘴里不说,心里却暗暗嘀咕:哼!急什么,瞧人家“鸿翔部队”,组建一年多了都没有见过降落伞,还不是一样在那里耗着。咱们也耐着性子,慢慢熬吧,嘿嘿……)

慢慢熬,好不容易熬到了45年的春节。

有一天,昆明市举办“迎春社交舞会”,杜聿明在舞会上遇到了昆明美军参谋长麦克鲁少将,于是就拉着他诉苦,说自己有个伞兵部队,多么多么重要、又多么多么可怜。麦克鲁少将正在兴头上,立刻就转告给中印战区总参谋长(兼驻华美军总司令)魏德迈将军,魏德迈大概也是香槟酒喝高了,当场就答应帮杜聿明解决伞兵的装备问题,并且交代第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负责办理此事。

这个魏德迈,根本没有问清楚第五军的伞兵有多大规模,稀哩糊涂就承诺负责“包圆”。您想,杜聿明是多精明的一个人呀,岂能放过了这个机会,从舞会上回来,他马上命令伞兵团扩大编制,将原有三个营十个连扩充为二十个队(加强连),部队规模立刻翻了一倍多。

编制扩大了,人员从哪里来?赶紧招募呗!于是,春节刚过,昆明附近的兵营里就出现了招兵广告,各路精兵都涌进了伞兵团。

二十个加强连的队伍,再称为“第一团”就不好意思了,于是改名为“陆军突击总队”(不直接叫伞兵是为了保密),虽然挂上了“陆军”的招牌,却仍然在第五集团军的建制之内。说穿了,其实就是杜聿明手底下的一个伞兵旅。

这其中的玄机奥妙,蔡智诚当然无从知晓。但是,他既然知道了“突击总队”就是自己向往已久的“戈曼德”,就一定要想办法参加进去——有潘崇德的榜样摆在面前,蔡智诚已不再担心自己不够格。因为,小潘的综合素质并不比自己强,他能进“鸿翔部队”,自己就更应该能够做得到!

可这时候,“鸿翔部队”在207师的招兵工作已经结束了。“招募办”在昆明宪兵部队还有最后一场面试,于是,第二天,蔡智诚就带着申请材料跑到了宪兵十三团。

招募现场,除了蔡智诚,其他人都是宪兵。主考官看见宪兵司令部里钻进来一名陆军少尉,不禁愣了一下,解释说:“我们只招收士兵,不招录军官”

蔡智诚对此早有准备,挺着胸脯回答:“学生投身国防,并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如果能够加入鸿翔部队,我甘愿放弃军衔,从普通士兵干起”

主考官似乎很满意,拿起蔡少尉的简历看了一遍,又问了问207师学兵训练营的几位长官的名字,然后递给他一张表格:“根据你的情况,应当先经过207师政治部的批准。给你一天的时间,办完相关手续再来报到”

蔡智诚拿起表格就往师部跑。庆幸的是,这时候207师的师部已经从曲靖搬迁到了昆明,距离并不远;更值得庆幸的是,这时候的各学兵大队正在罢课闹事、嘈嘈着“驱逐师长罗又伦”,政治部的人对一帮学生兵头疼得要命,听说有人想走,真是求之不得,立刻签字盖章,在所有的栏目都填上“同意”、“同意”,好象生怕有谁反悔似的……

就这样,1945年4月底,207师机炮训练大队的少尉见习教员蔡智诚,终于正式加入第五集团军陆军突击总队,成为了一名国军伞兵技术上士。

从207师参加鸿翔部队的士兵很多,主动降衔的人物也不止一个。但蔡智诚却是207师最后一个报到的,而且,他也是唯一一个来自学兵训练大队的学生兵。

蔡智诚参加“鸿翔部队”的时候,陆军突击总队已经组建一个多月了。

说来有趣,美国人原以为第五军的伞兵不会有多少人马,顶多不过是一支侦察部队,因此认为从第十四航空队随便弄点装备就足够打发了。谁知道杜聿明的胃口居然那么大,翻开花名册一看,林林总总将近四千人!这么大规模的队伍,陈纳德的航空队哪里应付得下来。

魏德迈总参谋长吃了个哑巴亏,答应过的事情又不好反悔,郁闷了半天,最后只得派飞机空运物资,把原本为印度军队预备的空降装备先送给中国伞兵——不过,从这以后,魏德迈将军再和中国军方打交道,凡事就都要签个备忘录、先把细节讲清楚,这也算“吃一堑,长一智”吧。

话又说回来,美国人的装备也不白给。他们派遣了一支三百多人的“顾问团”,团长是考克斯中校,美方顾问不仅要负责中国伞兵的训练和考核,就连部队的作战调遣也要参与指挥,所以,这支陆军突击总队实际上是由杜聿明和美军司令部共同领导的。

伞兵的训练方式果然和普通步兵大不相同。

蔡智诚属于突击总队的“第四期补充兵”,训练营设在昆明东南的宜良机场。报到当天,军需部就送来一大堆长枪短枪,有阻击步枪、冲锋枪、卡宾枪,还有四五式手枪和勃郎宁轻机枪。负责训练的美军顾问是个大胖子上尉,他并不组织新兵射击,而是一人发给一张雨布,铺在地上让大家练习拆卸,把这些枪支拆了装、装了拆,足足折腾了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