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

第28章

书籍名:《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    作者:科恩




        没有“世纪末的悲哀”

        ,19世纪初的浪漫派就不成浪漫派了。按照哈克斯里的说法,一度属于罪大恶极的东西,初则变而为病,继之又成为风雅和许多现代文学作品作者的灵感之源了。

        个性价值和对自己的“自我”兴趣的提高,在造型艺术中也反映出来。首先是肖像画的盛行。文艺复兴早期的画家已经从抽象品德的人格化逐渐向世俗肖像过渡,虽然据美术史家认为,除了个别的例外,他们仍然属于冷静、客观的自然观察家类型。他们不大关心画中人物的个性,人物的内在世界完全没有得到揭示②。

        心理主义不符合贵族文化的一般精神,贵族文化要求形象必须达到高尚和理想化的高度。

        19世纪温情脉脉的私人肖像,其雏型仅见于15世纪的风格主义者(又译矫饰主义者。——译者)的作品。与风格主义者的风格相反,被拉扎列夫称为“英雄化个人主义”的巴洛克肖像要求严格保持社

        ①杜蒙修,P。

        :《17世纪的语言与情感,情感词语的演变》,日内瓦,1975,第5章。

        ②参见拉扎列夫,B。

        H。

        :《17世纪欧洲艺术中的肖像画》,莫斯科—列宁格勒,1937。

--  143

        自  我  论931

        会距离。

        这种肖像画中的人物“不能被画成他本来的样子,而应被画成他象什么样子或应该象什么样子,被画成他希望或应该表现的样子”

        ①。

        在那个时代的艺术中,社会角色被设想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个体自然素质的东西,用社会因素(地位)来否定个体自然因素(外貌)成为尊重人的人格的必要前提。直到这个任务完成之后,艺术家的兴趣才转向个人的“内里”。

        这与绘画本身发展的内在倾向也正一致。一切叙述或描绘必以一定的角度为前提,这个角度可以是“外部的”

        ,也可以是“内部的”。在前一种情况下,作者仿佛是从旁观的角度描述对象,在后一种情况下,作者把自己摆在某个内部地位,采取某个当事者的角度,或者站在一个在场但不参与其事的人的地位。古代和中世纪艺术的一个特点就是“画家仿佛置身于画中,画他自己周围的世界,而不是采取作壁上观的角度,因此,他的位置不在外部,而在画中场面的内部”

        ②。这种取景角度表现为特征明显的透视,光源居中,远景(实际是周边)淡入,等等。

        在文艺复兴时代,画家的位置变了。他“从外部”即假定是一个观众的角度来看所画对象。由此形成了文艺复兴时代肖像画的“客观性”

        ,以至形成了自画像的一般前提:画家要画自画像就必须旁观自己,变自己为观察客体。自画像的诞生不仅要求具备物质前提(好的镜子,在欧洲中世纪直到

        ①安德罗尼科夫,M。:《论肖像艺术》,莫斯科,1975,第186页。

        U②乌斯片斯基,。

        A。

        :《构图诗学》,莫斯科,1970,第179页。

        S

--  144

        041自  我  论

        13世纪才出现;罗马当初已经有过玻璃镜子,但是后来失传)

        ,而且还要求具备社会心理前提。

        许多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菲立波。利皮、吉兰达约、波提切利、菲立皮诺。利皮、彼鲁吉诺、宾图林基欧、拉斐尔、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麦林格和丢勒等)都常把自己画成画中人物。但是,不论在构图上或心理上,画家的形象在这些画中都不占据中心位置,画家形象的处理同其他人物处理没有区别。直到15世纪下半叶,独立的自画像才首次出现。

        丢勒青年时期的一幅自画像特别有趣,后来他还在画上加了一句题词:“1484年对镜写真,时年尚幼。”

        ①

        自画像这一体裁的发展反映了画家的社会解放,他们通过自画像肯定了自己的职业尊严和个人尊严;同时也反映了画家社会道德理想和美学原则的演变。不过,这种自画像的风格,无论在心理上或美学上,同画家们各自的一般肖像画风格仍然没有什么两样:画家看自己和画自己的角度仍然是对待他人的同一个角度。有所不同之处主要不在同一画家的肖像画与自画像之间,而在不同画家的作品之间。宫廷画家凡。埃克画他自己和画查理一世或英国贵族的手法风格一模一样。

        17世纪最伟大的心理肖像画大家伦勃朗有绘画史上为数最多的一套自画像传世(近100件)

        ,他仿佛要记录和叙述个人心理自传的每一个关头。

        自传体文学的情况与此相仿佛。在近代,日记、回忆录、忏悔录和诸如此类的文学作品,以及对这些作品的兴趣本身,

        ①本卡特,E。

        :《15—18世纪的自画像》,柏林,1927,第24页。

--  145

        自  我  论141

        一直在逐世纪地增长。但是,同德国学者米什的看法恰恰相反,自传文学的历史远非自我意识发展史的同义语;除了社会历史和心理方面的差异而外,自传文学还有自身的、但依然是历史的体裁规律性①。


        所谓自传体作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宗教性质的忏悔录和回忆录,以作者的“改宗”为中心。

        在17世纪,这一类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加尔文派传教士作品(写于1725年前的清教徒自传有220余部传世)

        ,在18世纪,出现了大量的德国虔敬派作品。

        二、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家庭记事,13—14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来传入其它各国。本来仅限于供亲属阅读,内容是叙述家史和作者的生平大事,但是都不涉及心理方面;作者的个性在文笔上有所流露,但还不能窥其全豹。

        三、自我辩护和自我申述,其范围在16世纪为医生兼自然实验家帕拉采尔斯、德国骑土葛茨。封。伯里欣根、荷兰思想家乌里埃尔。阿科斯塔的著作所扩充,在17世纪又有大祭司阿瓦库姆的《言行录》等著作。

        四、杰出人物、思想家或科学家的职业自传,一般均系应友人或某些团体之请所写,旨在介绍作者取得重大个人成就的经验。例如思想家兼教育家扬。阿莫斯。科缅斯基(17世纪)

        、哲学家赫里斯提安。沃尔夫、扎巴提斯特。维柯和历史学家爱德华。吉布森(18世纪)的自传。

        ①尼格尔,G。

        :《18世纪德国自传文学史——理论基础与文学材料》,斯图加特,197。

--  146

        241自  我  论

        五、私人日记和记事,大多不是专为发表而写,其得以广为传颂一般均系出于偶然。这类文献内容五花八门,主要属于日记而非自传一类。但是后来已经打破这种界限。有些人仅以其饶有趣味和历时多年的日记而著称于世。

        六、冒险家历险记(卡萨诺瓦、封。德尔。特伦克男爵)

        ,旅行记,兼有职业自传和惊险成分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回忆录。

        以上各类作品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共同性,从它们的比较之中也仅可以看出“士兵的手笔如士兵,诗人的手笔如诗人”而已①。

        自传如传记一样不单是再现和描述生活往事,而是从一定的角度对之进行结构和再造。因此,如果对自传和传记以及各种个人文献进行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学者不但必须具有“外部”的角度,而且必须具有“内部”的角度即理解。在这方面,金斯堡提出的自传性文献与自我心理描述文献的区别似乎相当可行②:前者主要再现事件、作为,后者主要再现心理、心灵的发展。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虽然在处世态度上很看重个人,一般却并不具有心理内省的特点。从这方面来说,他们是过于重行的、外向的。

        佩脱拉克是一个例外,他的对话《隐忧》(1342—1343年写,1353—1358年改)

        被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

        ①霍华茨,W。

        L。

        :《自传文学的若干原则》,载奥尔尼,J。编:《自传文学论析》,普林斯顿,1980,第84页。

        ②参见金斯堡,。。

        :《论心理散文》,列宁格勒,1971,第258页。

        P  ^

--  147

        自  我  论341

        最内省式的一部作品。佩脱拉克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心灵更可贵,心灵的伟大无与伦比”

        ①。他为自己的心灵深感不安,因为他对天上和人间有一样强烈的向往。他承认,各种不同的情感“交替向我猛攻,我仿佛被精神风暴席卷而去,忽东忽西,至今不知何去何从”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