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

第11章

书籍名:《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    作者:潘能伯格




--  88

        第七章  社会中的个人

        作为一个对世界开放的存在物,人的使命在于与上帝的结合,与此同时也在于人的此在的统一,在于自我和现实的统一.恰恰由于人对世界的开放性,自我才陷入与各种各样被揭露的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不能完成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现实的任务.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才因真正地成为人的任务而依赖于上帝,因为上帝作为创造者,保证了整个现实的统一以及人的此在在对世界的开放性与自我中心性之间的敌对关系中的统一.但是,人的使命不仅要求人的此在的统一以及——与此不可分割地——要求塑造一个统一的世界,而且还要求人类的统一.  我们不仅谈到人的个体,而且还谈到大写的人,这只有通过人的使命在所有的人那里的统一才是合理的.  单个的人不能独自地、脱离开其他人来实现人的使命.  因此,他与其他人一起,并为了其他人,共同建设着自己世界的统一.  在精神生活中,如同在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样,甚至在像个人之间的谈话这样的私下领域里,都涉及到我们的世界的共同性,其中还涉及到人与人彼此之间的结合.  为此,每个人都

--  89

        08人是什么

        在探询着对所有人都适用的真理.  人的尚未被揭示的使命的共同性说明了人对人所表示的无限兴趣.  它构成了相互理解的魅力,造成了人的日益更新的联合.人的共同体生活不是由本能操纵,沿着由遗传确定的轨道进行.  但是,人的形式也并非产生自个人之间的任意协定,以至这些形式对于我们人之为人来说无关紧要.  毋宁说,这些形式之所以被发现,乃是因为人的一切都旨在与他人的结合,由此,这种资质也获得了在任何特殊的条件下都是尽可能最好的形象.  只是通过个人的联合,人超出单个的人实现自我与现实的统一的使命才获得了具体的形象.我们还将看到,人的使命也将一再超越共同体生活的任何一种形态.但是,这丝毫不会妨碍共同体是实现人的使命的道路上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甚至可以进一步说,共同体是这条道路所经过的地区.人们在寻求共同体.这表明,人们所有的使命都是同样的使命.因为在同一个共同体中,许多单个的人都在寻求自己的努力的实现.单个的人的道路在多大程度上彼此不同,他们彼此之间的贡献以及他们在自己的群体中所起的作用在多大程度上多种多样,被追求的目的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共同的,这就是把人们联结起来的共同体,而且,尽管任何单个的群体在数字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它总是在一个民族中处于与其他群体的联系中,而这个民族又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处于与其他民族的联系中.  虽然对共同体的追求最初是以一个比较狭小的、可以概观的圈子为目标的,但是,最终却是以作为圈子的圈子的整个人类为目标的.  这与人的一切行为的普遍特征是相应的.  我们总是首先构成一些较小的

--  90

        第七章  社会中的个人18

        统一体,以便在这之后通过它们之间的联系获得关于较大的整体的洞察.  因此,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试图在一个被划分开来的世界的统一中概括一切现象,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我们试图在趋向于包含一切人在内的人类共同体的群体中概括一切个人.尤其是今天,由于地球上的距离通过现代交通变得易于克服,形成人类统一体的趋势也就变得显而易见.人必然还要继续发现其使命,他的统一迫使单个的人接受与其他人的联结.在任何领域里,个人之间互相理解的过程的前提条件都是:只有一个真理是对所有的人都适用的.类似的说法也适用于行动.只是由于我赞助了其他人,并由此而加强了把我和其他人联结起来的那种共同体,我自己的生命才得以实现.我们有理由补充说明,另一个人的幸运或者不幸永远是自己的幸运或者不幸的一个本质性成分.①因此,广义上的爱作为同伴这间善意的帮助,既是共同体生活的根源,也是自己的生命实现的泉源.只是在人们互相之间把对方视为个人这一点上,人们之间的关系才是人的关系.  只有当我知道在另一个人身上与在我自己身上一样,有着同样的在任何一个生命形象中都未出现过的无限使命在起作用时,另一个人才会作为个人受到敬重.由此便产生了尊重,这种尊重不仅仅依照人们眼前所见的东西来评价另一个人.个人就是大写的“你”

        ,这是就他和环绕我周围的事物一样是我所不能支配的这一点来说的.  另一个人总是比他出现在我面前时所扮演的角色更加丰富,也比他在迄今为止的行为中显示出来的性格更加丰富,我可以在做计划时、在对一种局势作出判断时把他的角色和性格考虑在

--  91

        28人是什么

        内,但是,我却不能由此而支配这另一个人,也不能由此而想作出最后的判定.  为使另一个人能够超出自己本身实现新的可能性,我必须一直开放着自身.  而且,我有责任一方面通过批判他的现存性来帮助他达到这一点,另一方面,这种批判又是伴随着对他的特殊可能性的尊重出现的.  谁在他人那里不尊重和防碍他趋向于上帝的无限使命,谁就损害了自己的使命.在无限者中,他的使命与他人的使命是一回事.互相尊重是一切真实的人的关系的基础.  彼此之间的尊重充满了活生生的想象力.期望着他人的可能性,然而又赞许他人有走自己的道路的权力,这是爱的基本行为.  在某人获得尊重的地方,他也就被认真地当作人来对待.由于对人来说,成为个人是永恒的,所以,人们之间的一切联结只有在互相认可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②甚至当要借助暴力来实现共同生活时,暴力也必须得到失败者的认可.但是,也存在着认可的多种形式和阶段,以及共同体的阶段.  对暴力的被迫认可和朋友之间自由的、互相的认可构成了分界点.  在这之间,国家的权威、父母的权威、教育者的权威、职业的合作、对共同目标的志同道合的追求、自由的交际等等极不同的形式都拥有自己的位置.  每一个人都在寻求着他人的认可.因为只有通过他人的认可,单个的人才知道在自己特殊的使命中证实了自己.认可意味着确信没有白白地劳动,确信通过提高自己的特殊性分有了人的共同的使命.  认可说明了差异之中的共同性.  认可总是以人的差异为前提的.  在完全的相同占支配地位的地方,也就不再有知道自己的个性被认可的幸福.由于个人正是在自己的差异中互相认可的,并且为了

--  92

        第七章  社会中的个人38

        互相补充的目的制造了新的区别,因此,他们并不是不顾自己的特殊性,而是通过自己特殊性汇合成为人之为人的共同体,汇合成为人的使命的统一.  因此,在共同体中,实现的恰恰是个性.如上所说,认可可以以很不同的形式得到满足.认可是根据一种成就或者一种状态产生的,但又是在对双方之间关系在未来的发展的期待中产生的.当它通过同情实现自身时,还是不定型的,它的定型是在从属关系或者并列关系中实现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借助于法的设定的认可与借助于对一种权威的从属的认可是相应的.  从属常常导致对高高在上的个人或者社会阶层独有的生活方式的模仿,直至出现流行时尚.在并列的关系中,产生了各种人类共同体的极大繁荣,从伙伴关系和自由的交际直到友谊和婚姻.在认可的所有这些形式中,个人通过与其他个人的联合证实了自己向外的人的使命的统一.但是,人的使命的统一还向内显示自己,即显示在单个的人的自我意识之中.在这里,我们把人的使命的统一如何硬要充当自我评价和行为的标准的方式看作是良知.  尽管有可能发生单个的人的良知与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之间的敌对关系,发生与它的礼仪和成见的冲突,但是,尽管如此,尼采在这一点上仍然正确地坚持认为,单个的人的良知总是与在社会中生效的标准处于一种关系之中.在正常情况下,单个的人在内心中被束缚在他所属的社会中生效的道德上,束缚在对他来说社会的认可所依赖的行为规范的标准上.因此,在不同的民族中,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良知的内容可能

--  93

        48人是什么

        惊人地不同.  对共同体的向往与对人的一种使命的探询的联系充分地说明,共同体生活的任何一种形态为什么在个人身上是作为良知的约束而发挥作用的.  但是,由此也说明,为什么至少在那些由于在对人的先验的、一直是乌托邦式的使命提出问题方面保持清醒而出众的个别人那里,良知在严峻的时刻超出了现行的生活形式.与良知一样,自由也与人的使命紧密相连.人们把自己在其中感到与自己的使命和谐一致的状况看作是自由.这样,恰恰是在共同体中,就这个共同体是真正的共同体来说,人将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其前提条件是人能够觉察到,这个共同体使他接近了自己的使命.在这种情况下,他将不害怕另一个人成为自己自由的界限,而是欢迎另一个人成为自己自由的实现.自由作为单个的人与自己的使命的一致,与良知一样,根据人们所属的具体的共同体,可能具有很不相同的内容.与良知相类似,自由的思想也可能脱离现存的共同体,与现存的共同体相对立.  在这种情况下,现存的共同体就被指责为不自由的,并且人们也就渴望建立人的共同生活的一种真正自由的,并且使人自由的新秩序.  但是,只是在极有限事例中,单个的人的自由理想才与一切共同体完全对立.  这就是抽象的个人主义的极有限事例.对于这种个人主义来说,作为自由的唯一内容剩下来的,就是单个的独立性.我们已经与人的使命相联系讨论了共同体生活的一些基本特征,即植根于尊重和爱之中的认可,和在自由的意识中寻求自己平衡的良知的约束.  这些因素在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已经发挥着作用.  人的一切共同生活都具有“我”

        和“你”

        的

--  94

        第七章  社会中的个人58

        交往的形式.  这是人的共同体的基本形式.③在最纯粹的形态上,“我”

        与“你”

        的相会出现在这种相会并不服从于其他使命、而是成为目的自身的地方,即出现在自由的交际之中,出现在友谊和爱之中.  当然,即使在这样的关系中,个人的利益也总是——尤其在一个共同体的开创阶段——由共同的现实利益、使命和信念促成的.人们之间的一种摆脱了所有现实关联的关系是不存在的.  人与人之间的联合与对自我和世界的统一的追求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人们的关系中,但是,尽管这一切,个人的相会仍然成为最重要的事情,这恰恰发生在兴趣摆脱了局部的目的而以现实的整体为宗旨的地方.  在共同的使命的影响下,把双方的特性看作是彼此关联的,并把这些特性付诸语言,这就是“我”

        与“你”

        的相会的最高的幸福.通过爱,“我”

        与“你”

        彼此结合起来,这种爱使每一个人都超出自身达到与其他人的结合.通过爱,“我”

        与“你”

        彼此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但并不彼此相属.因为只有在自由的相互关系中,个人的结合才能够良性发展.由于我们把自己的使命看作是共同的,因此,另一个人也属于我自己.  对这另一个人的爱的奉献总是包含着批判的因素.  与另一个人保持批判的距离是能够真正地爱他的前提条件.  施爱者不应该让自己被滥用为被爱者自我中心的工具.他不应该迷恋于被爱者,不应该让被爱者呆在他发现他的地方.相反,真正的爱将使被爱者走上通向他自己独特的生命实现的道路,帮助他克服他的自我的惰性.在这里,一个施爱者当然不是想按照自己的观念去塑造“你”

        ,相反,他自己将通过充满心中的爱超出自己的自我,与被爱者一起接近人的使命.由此表明,联结两个人的爱并非起

--  95

        68人是什么

        源于他们自己本身,而是作为他们神圣的使命的现在超越他们而发生的.这样,在个人之间的相遇中,上帝的力量在发挥着作用.个人只有在上帝面前才是人.  个人的相会仅仅发生在“我”

        与“你”

        向上帝的现实性都敞开自身的地方.  我们关于个人的概念起源于基督教神学,而且正好是在“我”

        与“你”

        的彼此关系表明了位格这种意义上,这大概不是巧合.在耶稣和他的天父之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并且在上帝和他的创造物之间的关系中到处都存在着的彼此关系,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这种人际的结合成为可能.因此,在完全的、有意识的深度上,这种结合只有在基督教的基地上才成为可能.“我”

        与“你”

        相遇的典型形态是男人和女人的关系.  因为男人和女人彼此发生关系,以至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这在一夫一妻制中得到了最清晰的表达.  人的其他任何一种结合都不能为两个人之间的完美的相互补充关系提供一种同样的机会.  只要在动物界中两性化已经造成了个体之间加强了的社会化,那么,在男人和女人的自然对立中,这样的互相补充就已经存在于萌芽状态.  但是,在人这里,大多数我们喜欢看作是自然给定的男人和女人之间常见的行为差异,事实上属于男人和女人的角色通过社会的传统和契合所获得的一种安排.④当然,人们决不可以把这看作是某种非自然的东西,或者仅仅是某种多余的东西.毋宁说,人的性生活依赖于社会的和文化的塑型.因为与人的其他行为一样,人的性生活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很明确的,而是对各种各样的塑型保持开放的.这与人的性生活不依赖于季节的交替,因而使其他所有

--  96

        第七章  社会中的个人78

        的行为都带上了性爱的色彩,并贯穿了其他所有的行为,是紧密相连的.性生活不再是孤立的个别活动,而是与人的使命的整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此,产生出由人自己本身来自觉地调节和控制性行为的必要性.而且对人来说,在这里和在其他方面一样,社会的周围环境的影响取代了对行为的本能控制.因此,对两性关系的社会和文化的塑型,在根本上属于人的生活塑型的永久性任务.  当然,由此可以得出,没有任何一种在社会中得到贯彻的男人与女人关系的形式是某种天然的不可改变的.这既适用于男人与女人的社会角色的对立,也同样适用于教育的理想已经影响着的心灵态度.在原则上说,抚养孩子也可以成为男人的任务,反之,打猎和进行战争也可以成为女人的任务.  也存在两性的社会角色的划分按照这种方向进行的社会.这说明,无论男人高居于女人之上这种现象多么普遍,它也决不是一种自然的事情.每次怎样分配任务才是合理的,这仅仅产生自:在每一种社会情景中,怎样塑造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才能对双方最有利,同时要考虑到只有女人才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来这种状况,以及适当地调节对孩子的教育等等.不过,有理由认为我们西方人的两性之间分工的传统具有明显的优点.这就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的传统,把女人与房子和孩子的教育联结起来的传统,使男人担负起谋生计、面对整个社会代表家庭这些户外任务的传统.  这种形态最重要的优点是以下几种:一夫一妻制保证了男人与女人的人际结合的最佳机会;把性的结合与对下一代的责任联结起来,使它们纳入了整个社会的现实任务之中;以特殊的方式把女人与孩子以及由此与居所联结起来,这是考虑到她与孩子的特殊关系;在

--  97

        8人是什么

        这种情况下,男人必须担负起为生计而操心的任务,这样一来,与社会其他部分的联系就成为他的特殊的事情.  因此,在婚姻中流传给我们的这种两性关系的形态是相当符合实际的.  但是,它不是不可改变的.  例如,这表现在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现实的父权制观念的消亡上.  男人和女人角色的塑型是一个必须不断地重新加以解决并且尽可能更好地加以解决的任务.无论如何,他们的角色应该着眼于互相补充.因为通过社会角色的对立,男人和女人可能补充以及由此而来的相互吸引将变得文雅并有所提高.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中,和在其他方面一样,普遍的平等很少能为人们提供什么帮助.只有通过使两性关系变得文雅起来,通过造就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补充的角色,男人和女人的结合才能够成为包容整个生活的个人结合,成为“我”

        与“你”

        的一切联结的范例.婚姻在基督教中的意义就在于此,即两个人的全部生活成为对上帝开放着的个人结合.这一点有着深刻的意义: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将在由他们的父母所实现的人类使命的形象的气氛中,为自己未来的生活任务做好准备.但是,恰恰在婚姻和家庭问题上还表明,人之为个人的存在并不能穷尽在“我”

        和“你”

        的相遇中.  人格不仅仅在两人之间才是可能的.  它也不像一种逃避工业化生活世界的人格主义在今天想使我们相信的那样,仅仅局限在私人生活领域.人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中都注定要成为个人,无论他与其他人是暂时还是持久地结合成为群体,以便完成或者由共同的局势所强加的、或者由自由所选择的任务.  但是,任何群体都必须准备着为补充性的、全面的结合形式服务.  若不然,它就

--  98

        第七章  社会中的个人98

        会失去与在终极意图中包括一切人的人类使命的关联.共同体生活对于人之为人的存在的重要意义几乎是无法估价的.  人的一切能力的造就都受到社会的制约.  从很早的童年时代开始,它就取决于单个的人是否找到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可能性的共同体.  人的使命在共同体中具有其直接的现实性.因此,认为单个的人完全属于共同体的思想如此易于理解,甚至要比我们现代关于个人的特殊权利的信念更易于理解的多.  然而,共同体从来也不是人的使命的终极形态.其原因在于,由于人的罪而不存在一种完美的共同体.罪,即自我中心性,使个人与社会对立,并使社会与个人对立.  单个的人出于个人主义而离开了共同的使命,或者仅仅为了他们自己的目的使用社会设施,或者现存的社会把自己本身等同于人的使命,不尊重个人的人格,对他们的生活提出无限制的要求.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单个的人总是压迫另一些单个的人.  这些压迫者以社会的名义出现.  如果他们不是穿着整体利益的外衣却仅仅热衷于自己私人的自私自利,那么,就是不完善的社会形式与人的使命的终极形态混淆了.  对于这样一种独裁化了的社会,它自己本身已经不再对为人的全面结合服务而敞开自身,个人也就有权利以人的使命的名义起来反对它.  这样,在到处都郁积着的、时常公开爆发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中,共同体蜕变为单个的人的特殊利益.  但是,也存在着一种与这一颓败过程方向相反的运动,这一运动保留了在社会中作为个人而存在的可能性.这就是不断更新地、创造性地立法的过程.  这种过程我们将在下一讲中讨论.

--  99

        09人是什么

        注  释①  洛格斯特鲁布(K.E.Legstrup)

        ,《伦理诉求》,1959年版,第139页.②  正是黑格尔,把认可的实施看作是一切人类共同体的基本行为.  参见《哲学全书》,第484节,第490节;Hofmeister编《精神现象学》(“哲学从书”

        ,卷一一四)

        ,第141页以下.“自我意识……只是作为被认可的东西存在”

        (第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