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

第17章

书籍名:《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    作者:潘能伯格


我们已经看到,传统尽管具有一切丰富性,它的问题却在于:以传统的生活范型为指南,就意味着以过去了的东西为指南;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如此伟大的过去能够无限制地对未来发挥影响,即使它以神话的语言赋予自己的智慧以神的行为的尊严也不行.  每一种这样的传统都必然在某个时候败给未来带来的、再也不受传统的真理控制的新事物.这种突破了传统形式的新东西就是革命的,如同实施了一场革命.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视过去为无用之物而予以抛弃的危险,由此,生活就会变得贫乏、变得没有根基.只有通过一种自动地对未来无限制地开放的传统,才能克服传统与革命的这种对立.  在《圣经》中的应许传统就是这种情况,它所采取的形式是通过耶稣获得的.  因此,由基督教传统出发而生存的诸民族,就能够以一种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能的方式面对未来.所以,近代及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巨大变化是从信奉基督教的欧洲开始的.  同样由于这一原因,我们可以有充分的理由期待,从基督教的传统中也将产生出合乎人道地解决给我们的时代新提出的任务的力量.  因为基督教传统在上帝的未来之光中开启了对世界未来的自由展望,而且,它并没有不准人们以过去那些时代的生活形式的丰富性为指导.毋宁说,基督教的精神把它所遇到的一切传统都纳入自身,虽然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但却以这种改造了的形态把它们保存下来了.没有基督教,也许我们就会与古希腊的遗产根本不再有什么关系.但是,对于所

--  138

        第十章  传统与革命921

        有通过基督教传统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的东西,基督教传统都在上帝的未来之光中同时开启了发表批判性看法的可能性.因此,在基督教传统中——在它始终如一地保持下来的地方,革命将是多余的.  甚至对于自己的基督教遗产,基督教精神也可以具有一种批判的关系.只有这样,它才能纯洁地保持自己的本质,忠实于上帝的未来.

        注  释①  关于传统这个概念,请参见克吕格尔(GerhardKrueger)

        的《历史与传统》(1948年版)。此外,请参见皮波尔(JosefPieper)

        的《论传统的概念》(1958年版)

        和载于《一般性研究》杂志1951年第4期中的几篇文章.②  参见弗赖耶尔的《当前时代的理论》,1955年版.③  埃利亚德(MirceaEliade)

        在他的《永恒复归的神话》(1953年德文版)

        一书中,把在以色列的历史思维中形成的对立引入到这里所讨论的对现实的神话理解的观点之中,并就此描述了这种对立.④  因此,拉德在他的《旧约神学》(1960年版)

        卷二中指出了以色列人的传统对于先知们,特别是对于他们关于一种新的解救的应许的重要性.

--  139

        第十一章  作为历史的人

        人类学诸学科及其关于人的图像永远不能达到具体的人.无论是生物人类学还是文化人类学,无论是社会学还是法人类学,毫无疑问还有实存本体论,都永远不能达到具体的人.它们关于人的图像都是抽象.抽象的考察无疑是条件,没有这一条件我们就根本不可能谈论人.  为了至少鲜明地突出这种或者那种特征,我们必须首先把其余的一切暂置之不理.但是,各种不同的抽象角度当然是可以互相补充的.既然不存在一种不必以单个的、抽象的论断为开端的科学,因此,研究的进程就在于把各种不同的抽象观点彼此结合起来,并如此重新取消抽象,以至造成一个越来越具体的图像.在人类学中也是这样.对人进行观察所采取的第一个、然而也仅仅是暂时的角度就是特殊的、与自然发生关系并与动物世界相区别的单个的人.这样,就必然会忽略更进一步的研究人生活在其中的共同体关系.即便这样的考察也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首先是研究人们的自然装备、他们的躯体形态和器官,其次是研究他们的主动性行为.  这整个考察方式被提高到一个新的考察阶段上,这个新的阶段不再从个体出发,而是从个人构成的共

--  140

        第十一章  作为历史的人131

        同体出发.社会学以对作为个体的人的研究结果为前提条件,但是,把与其他人的联系抽象掉的做法被取消了.我们向具体的人又接近了一步.但是,只要不在——或者是单个的人彼此之间的,或者是单个的人与群体之间的,或者是群体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形成中研究它们,它们的结构就依然是抽象的.事实上,人的关系应该在不断的变化中被理解,因此,在具体的情况下,它们也表现得各不相同.  在这方面,即使社会学的考察方式也必须再次被抛弃,并让位给一门全面的科学.这门科学密切地注视着单个的人和人群的生活中所发生的具体变化.  这就是历史科学.  它必须以其他所有的人类学研究为前提条件,并且尽可能地接近人的具体的生命实现.  当然,即使历史科学在一些方面也是抽象的,因为它决不可能照顾到构成一定的生活命运的无限多的状况和事件的整体.  它总是仅仅勾勒出一个粗线条的略图,一个再现了主要的联系的模型.  历史科学方法上的艰巨性也大部分就在于此.  但尽管如此,历史科学仍然是一切人类学学科的皇冠.它概括了所有其他的学科,描述了人之为人的存在的具体的、总是各种各样的、因人而异的实现.①

        人在其本质上是历史的.这不仅仅意味着,人总是能够而且必须对自己生活的内容自己作出决定,生活就是这些决定的一个结果.  在这种意义上,存在哲学谈到了人的历史性.②

        但是,不仅每次的、单个的决定行动是历史的,而且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连续的事件系列之中,生活在不仅包括自己的决定,而且也包括各种事件的前后关联的序列之中,这些东西共同构成了他的完全特殊的、一次性的历史.这里首先涉及到单

--  141

        231人是什么

        个的人的生活史,这种历史可以在一部传记或者自传中用回顾的方式加以描述.  这种生活史对于构成了这个或者那个人的东西很少是无关紧要的,毋宁说,每一个人的独特个性都是受他的生活道路决定性地加以规定的.  只有这种生活道路才构成了这个或者那个单个的人每次具体的现实.  他生活中的一切事件都只有在他的生活史的联系中才具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影响.在具有不同的过去的其他人那里,在类似的处境中所发生的外表上相同的事件,可能会引起完全不同的效果.这种差别的根据并不仅仅在于人们的遗传素质,而是恰恰决定性地在于塑造了他们的生活道路的偶然事件之中.因此,在医学中,病史,即一种疾病在一个病人的整个生活联系中的起源和发展,对于诊断病情——尤其是在内科医学中——起着一种重要的作用.③一个人的生活道路从来也不是由他的天赋明确地预先规定好的,而是通过偶然事件的链环获得自己的方向的.  或者毋宁说——我们必须依据所有在这几讲中考虑过的东西来谈——每一个人的生活史都表明了一种完全独特的受引导的道路,每一个单个的人都从上帝那里分有了这种引导,而且是从人在自己的对世界开放性中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探寻着的上帝那里分有的.这条偶然事件的链环,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条上帝的引导的链环,虽然其中的联系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后补的,而且经常是不可见的,但却相当真实地塑造了每一种生活的具体内容.在中世纪,对到那里去寻找个体性原则、即构成了一个存在物的个体性的那种东西,人们曾经有过许多争论.  在对人的观察中,可以说历史,即各自不同的生活道路,就是个体性原则.  通过在生命进程中的遭遇、意图

--  142

        第十一章  作为历史的人331

        和行动的一次性的联系,一个人的个体性也就形成了.  因此,年长的人具有最鲜明的个体性.  生活史对造就人的个体性的这种重要性又与人的对世界开放性紧密相关.  人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对他来说,并不是生而具有的.  他必须寻求自己的使命,他的生活和决定和经验都同样是关于他的使命的问题的许多暂时的回答.  这个问题总是一再被重新提出来.  具体的经验和决定之路的目标归根结底超越了生活,指示着上帝,指示着对死者复活的希望.但是,即使在这种理想被有意识地加以把握的地方,也要走过具体的决定和经验之路.在这条总是完全一次性的道路上,虽然这个人总是对上帝的未来保持着开放,但是,构成他的生活内容的东西还是获得了形象.  恰恰是在这种开放性中,自己的决定和具体的遭遇作为自己的追求的具体化、作为上帝的引导被接受了.  因此,人的历史性建立在他的本质对上帝的开放性中:对上帝的开放性使人对世界经验开放,使人的生活在一种特殊道路的历史中获得自己的个性.我们迄今为止所考察的单个的人的生活史,并不是在人为的隔离中实现的,而是完全交织在他人的历史中,交织在单个的人在其中获得自己特殊的追求的实现、并以自己的活动为其服务的共同体中.即使是自己的个性,单个的人也只有通过为自己身处其中或者与其他人一起组成的共同体服务才能够获得.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单个的人不能独自地获得自己的使命,相反,人的使命归根结底是一种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使命,只有单个的人实现这种所有的人共有的使命的道路才是各自独特的.这种道路构成了单个的人的个性.但是,这一道

--  143

        431人是什么

        路的目标对所有的人来说是共同的.因此,人们共同聚合为群体,并且因此,不同的人群聚合而形成广泛的共同体形式,这些形式最终发展成为整个人类.但是,与单个的人相似,每个人与其他的人一起在其中致力于实现自己的使命的那种共同体也有自己的历史.  这不仅适用于在一个民族内部更多是暂时性的联合,而且也适用于各民族自身.  变化不仅仅具有肤浅的特性.  各民族可能会自我分解或者彼此融合.因此,即使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也从来不是终极地铸定的,而是不断地处在历史的运动中.随着它们的变化,各种设施甚至语言也发生着变化.就象单个的人只有通过自己的生活史才能获得一种鲜明的个体性一样,对于各民族也可以这样说,它们的民族特性是自己的历史的结果.这也适用于各种文化,适用于各种宗教.鲜明的特性决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而总是只有在历史过程的终点才能达到.令人惊讶的是,人类的各民族数千年之久几乎毫不注意自己命运的那种把一切都拖入自己的漩涡之中的变化.  好像人类曾经处在一种长久的睡眠之中,沉溺于神话的梦幻,沉溺于一种真正生活的永恒范型.这种真正的生活在神的世界中、在一切尘世的变化的彼岸拥有自己的现实性.  远古时代的人的目光对准着典范的东西和常住不变的东西,而不是对准变化,对准一再令人惊喜的新东西.这种新东西经常是破坏性地从未来突然降临的.  由于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神话的永恒秩序上,因此,他们没有达到关于自己的历史性、关于对未来的开放性的意识.而在我们看来,对未来的开放性标志着人相对于动物的特色.与此相联系,远古时代的人几乎完全没有意识

--  144

        第十一章  作为历史的人531

        到他们自己的生活形式、他们的宗教观念和他们的民族此在的历史产生.他们相信,所有这些都是现成地从神的手中产生的.即使在历史记载的开端已经出现了的地方,它的意义也更多地是在于为一个时代的人们、尤其是为他们的国王们树立一座超越时代更替的丰碑,而不是在于描述这种更替本身.只是到了相对晚些的时候,人类才达到对自己的历史性的意识.而且只是由此,人自身的历史性才得以实现.因为在对历史的变化尚无意识的时候,人也就没有被解放而达到完全的历史性.尽管在这之前并且在其他地方也都存在过历史记载的开端,但是,只有在以色列民族中,才产生了对人的历史性的意识.④只有以色列人才洞见到人的一切关系的可变性.  他们意识到,无法预测的未来对于当前发生的所有事情的意义具有起决定作用的重要性.在今天,可以看作是受到公认的一种观点是:至今仍决定着西方国家的历史性思维,是以以色列人把希望寄托于他们期望尚未存在过的事物的方式、以他们把事情的发生理解为向着未来的一次性的、不可逆转的进程的方式,发源于以色列.应该到那里去寻找这些对我们来说已经如此理所当然的思想的起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