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78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⑤  ⑥  即  《挪亚歌》和  《救世主歌》中的故事。





③  ④

阿那克里安  (Anakreon),古希腊抒情诗人。

-----------------------------------------------

2  8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燥的事迹和人物,而这些人物经过作者用一套新奇的语言描  绘出来,就使人有一种矫揉造作的感觉。

      c2)但是艺术也不能完全局限于家常熟悉的题材,事实上  各民族互相往来日益加多,他们也就日益广泛地从一切民族  和时代吸取艺术的题材。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说诗人如果  能对另一时代的生活体验入微,就算得是一个伟大的天才;历  史的外在方面在艺术表现里必须处于不重要的附庸地位,而  主要的东西却是人类的一些普遍的旨趣。例如中世纪固然从  古代借取题材,却把它自己的时代的形象嵌进去,在极端的  例子里真正属于古代的不过是亚历山大、伊尼阿斯、奥克特  维斯皇帝之类名称。

      艺术中最重要的始终是它的可直接了解性。事实上一切  民族都要求艺术中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  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觉到一切都是亲近的,生动的,属于  目前生活的。卡尔德隆  ①  就是以这种独立的民族精神写成他  的《任诺比亚和赛米拉米斯》。莎士比亚能在各种各样的题材  上都印上英国民族性格,尽管他同时也能保持外国历史人物  的基本特征,例如他写罗马人就是如此,在这一点上他比西  班牙戏剧家们要强得多。就连希腊悲剧家们也是时常把他们  自  己所属的时代和民族悬在眼前。例如  《俄狄普在柯洛诺  斯》不仅在地点与雅典有邻近的关系,而且因为在他死后,柯  洛诺斯要成为雅典的圣地。埃斯库罗斯的《复仇的女神们》也

①  卡  尔  德  隆  (Calderon,1600—1681),  西  班  牙  大  戏  剧  家。  任  诺  比  亚

(Zenobia)和赛米拉米斯  (Semiramis)是古代中东的两个有名的王后。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3  8  3

有类似的情形,由于最后判决是雅典最高法庭作出的,这部  剧本的情节对雅典人就有较亲切的意义。但是自从文艺复兴  以来,希腊神话虽时常被利用,它对近代人毕竟不是很亲切  的,它在造形艺术里,特别是在诗里,不管它出现多么广泛,  毕竟或多或少是枯燥无味的。比方说,现在没有人要写一首  诗献给维纳斯爱神、朱庇特雷神或是雅典娜神。雕刻固然还  免不掉要用希腊神,但是这样的作品大半也只有鉴赏专家们、  学者们和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们才能得到,才能了解。歌德  费了很多的精力劝画家们爱好和摹仿斐罗斯屈拉特  ①  所介绍  的画,但是不很成功,就是由于这个缘故;这种摆在古代现  实轮廓里的古代事物对于近代的听众和画家们总不免有些生  疏。在另一方面,歌德自己在他的自由内心生活发展的晚期,  在他的《西东胡床集》  ②  里,却以远较深刻的精神把东方色彩  放进德国现代诗里,把它移植到我们现在的观点上。在这种  移植中,歌德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西方人而且是一个  德国人,所以他在描写东方的人物和情境中始终既维持住东  方的基本色调,又完全满足我们的近代意识和他自己的个性  的要求。如果能做到这样,艺术家就当然可以取材于辽远的  国度、过去的时代和异方的人民,在大体轮廓上维持神话、习  俗和制度的在历史上本来的形状,而同时却只把这些形状作  为他所写的画面的框子,把内在的内容配合到现代的更深刻

斐罗斯屈拉特  (Philostratus),公元后三世纪希腊学者,著有《名画记》  一书,描绘古代的一些名画。

②  歌德的一部诗集,仿波斯诗人哈菲兹  (Hafiz)的  《胡床集》的体裁。



-----------------------------------------------

4  8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的意识上去。到现在为止,最令人惊赞的例子还是歌德的  《伊斐琪尼》  ①  。

      关于这种转化外来材料的情形,各门艺术所处的地位不  同。例如抒情诗中的爱情诗最不需要写出史实精确的外在环  境,因为对于爱情诗,主要的因素是情感,是心情的激动。例  如从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组里  ②  ,我们对于罗拉生平事迹所  获得的知识只是很少的,几乎只是罗拉这个人名,换上另一  个人名也未尝不可;关于这些诗所涉及的地点之类史实,诗  里所给的也只是极普泛的,只提到浮克鲁斯泉。史诗或叙事  诗则不然,它要求最详尽的叙述,如果这叙述是明晰和易于  了解的,我们对于所描写的历史的外在事物也就最容易感到  乐趣。但是这种对外在方面的详尽的描绘对于戏剧却是最危  险的悬崖,特别是对于戏剧的表演,因为在表演里一切情节  都是直接向我们观众说出的,都以生动的方式诉之于我们的  感性观照的,所以我们也希望直接地在表演里看到一切都是  熟悉的,亲切的。因此在表演里历史外在实况的描绘必须尽  量地摆在次要的地位,只能作为一种轮廓。它必须维持住象  我们在爱情诗里所看到的那种情况,诗里爱人的名字并不是

歌德的诗剧《伊菲琪尼在陶芮斯》是根据欧里庇德斯的悲剧写成的,却  隐射他自己和斯坦因夫人的关系。

②  彼得拉克(Petrarch,1304—1374),意大利诗人和文艺复兴倡导人,《罗

拉的生和死》十四行诗组是欧洲十四行诗的典型,其中罗拉(Laura)实  有其人,但彼得拉克并没有能实现他的爱,她已经结了婚,死时已是十  一个儿女的母亲。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5  8  3

我们自己的爱人的名字,我们对于所表现的情感和表现的方  式却仍然可以完全同情。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里有许多  东西对于我们是生疏的,不能引起多大兴趣的。这些历史事  实读起来固然令人很满意,上演时就不然。批评家和专家们  固然认为这种历史上的珍奇事物为着它们本身的价值也应搬  上舞台去,而碰见听众对这些事物感到厌倦时,就骂听众的  趣味低劣;但是艺术作品以及对艺术作品的直接欣赏并不是  为专家学者们,而是为广大的听众,批评家们就用不着那样  趾高气扬,他们毕竟还是听众中的一部分,历史细节的精确  对于他们也就不应有什么严肃的兴趣。因为这个缘故,英国  人现在表演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只挑选那些本身优美而又易  于了解的场面,他们没有我们美学家的学究气,不认为一切  已经变成生疏的引不起同情的外在史实都要搬到观众的眼  前。如果要把情节生疏的剧本搬上舞台表演,观众就有权利  要求把它加以改编。就连最优美的作品在上演时也·需·要改编。  人们固然可以说,凡是真正优美的作品对于一切时代都是优  美的,但是艺术作品都有它的带时间性的可朽的一方面,要  改编的正是这一方面。因为美是显现给旁人看的,它所要显  现给他们的那些人对于显现的外在方面也必须感到熟悉亲切  才行。

      艺术中所谓“反历史主义”就是从这种移植外来历史材  料之中找到根源和借口。艺术家们通常把反历史主义看作一  个很大的缺点。这种反历史主义首先出现在纯然外在的事物

-----------------------------------------------

6  8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方面。例如浮斯塔夫  ①  谈到手枪,还无关紧要,如果把奥甫  斯描绘成手执小提琴  ②  ,那就更不妥当了,因为人人都知道象  小提琴这种近代乐器在古代还没有发明,小提琴与神话时代  的矛盾就太刺眼了。因为现在人们在舞台表演上非常注意这  些事物,导演们都竭力要求在服装和布景方面做到历史的精  确。例如人们在表演席勒的《奥莲女郎》  ③  时在这方面费了很  多的劳力,但是在大多数情形之下,这种劳力是白费了的,因  为这方面本来只是相对的,不关重要的。比较严重的反历史  主义还不在于服装之类外在事物方面,而在于在一部艺术作  品中人物说话、表现情感和思想、推理,和发出动作等等的  方式,对于他们的时代、文化阶段、宗教和世界观来说,都  是不可能有的,不可能发生的。人们往往把这种反历史主义  归于妙肖自然的范畴,认为所表现的人物如果不按照他们的  时代去说话行事,那就是不自然。但是这种妙肖自然的要求,  如果片面地坚持它,也会引入迷途。因为艺术家在描写人的  心胸以及它的情绪和基本情欲时,一方面应该保持个性,另  一方面却又不应把这种心胸及其情绪和情欲等写成象它们在  日常生活中天天出现的那样,因为艺术家只应该用适合的现  象把每种情致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