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107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②  亚理斯托芬在喜剧里可能吸取了《伊索寓言》中某些喜剧性因素,他讥

诮苏格拉底,说他有一次仰头张口默想,甲壳虫下粪,刚好落到他口里。



-----------------------------------------------

8  1  1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究竟有多少寓言真正是伊索本人作的呢?这里只能说只有很  少数,如刚才提到的甲壳虫和老鹰之类,才是公认为出于伊  索手笔的,或则说它们够古老,可以认为是伊索作的。

      关于伊索本人,据说他是一个畸形的驼背的奴隶,他的  住处据说在佛里基亚,  ①  这可以说是这样一个国度:它标志着  由直接的象征方式即约束在自然事物上面的象征方式  ②  过渡  到另一国度,其中人开始认识精神和他自己。在这种情况下,  伊索当然不象印度人和埃及人那样把动物界乃至一般自然界  看作本身高尚的带有神性的东西,而是用散文气的眼光把它  们看作具有某些情况,可以用来表达人类所为和所不为的事。  他所想到的东西只显出一些聪明劲儿,说不上精神的力量、见  识的深度以及对实体的观点,他没有诗也没有哲学。他的见  解和教训很富于常识,很机警,但是终不免小题大做,没有  凭自由的精神创造出自由的形象,而只是就既定的现成的材  料,例如动物的某些本能和冲动以及微细的日常事件之类,见  出某种可以引伸推广的意义,——  因为他不能把他的教训明  白说出,只能以谜语的方式把它隐蔽起来让人猜测,其实马  上也就可以猜测出来的。散文起于奴隶,寓言这种散文体裁  也是如此。

尽管如此,各民族各时代都用过寓言这个古老的创作方  式。每个民族在文学领域里一般都有寓言,都以不只产生一

佛里基亚,古代小亚细亚的一个城邦。

①  ②  即印度和埃及直接用自然事物的象征方式。

-----------------------------------------------

第三章  比喻的艺术形式:自觉的象征表现

9  1  1

个寓言家而自豪,不过他们的作品大半是原始寓言的翻版,每  次翻版都设法投合当时的趣味。这些寓言诗人对这方面遗产  的贡献都完全落后于他们的蓝本。

      b)  但是在伊索的寓言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在构思和表  达的方式上都很枯燥,它们纯粹是为教训的目的而想出来的,  以至兽和神都变成一样·打·扮。不过它们还不象近代寓言那样  歪曲动物本性,例如普夫费尔  ①  的田鼠的寓言,其中一个田  鼠积食防冬,另一个田鼠没有这种预见,就落到饥饿和行乞  的境地;再如他的狐狸、猎犬和山猫的寓言叙述这三种动物  各带自己的专长——  狡猾、嗅觉锐敏和视觉锐敏——  去见天  神,央求他把这三种专长平均分配给它们,天神应允了,但  是又下令叫“狐狸的头要打昏,猎犬不得再打猎,山猫的眼  应起白障”,田鼠不得再积食,上述三种动物应平分专长,这  些都完全违反它们的本性,所以这种寓言就枯燥无味。蚂蚁  和蝉或是角美腿瘦的鹿的寓言就比这些较高明。

      人们对这类寓言都习以为常地首先想到道德教训,所叙  的事件本身只是·一·种外衣,只是为着阐明教训而完全·虚·构出  来的。但是这种外衣,特别是在所述事件不符动物本性的时  候,是最枯燥无味的毫无意义的作品。因为寓言的巧妙在于  把寻常现成的东西表现得具有不能立即察觉的普遍意义。

此外,在假定了寓言的本质只在于让动物代替人来行动  和说话这个前提之下,人们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这种替换

①  普夫费尔  (R.Pfeffel),十八世纪德国寓言诗人。

-----------------------------------------------

0  2  1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究竟有什么吸引力呢?这种把人打扮成为动物的把戏不可能  有多大吸引力,如果在猴子和狗的喜剧之外还要求更多的或  不同的东西,——  其实在这种喜剧里唯一的兴趣,除掉打扮  得巧妙之外,就在于动物的本性和外貌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对  比。布莱丁格  ①  因此把·惊·奇看作寓言的真正的魔力。但是在  原始的寓言里,出现能言的动物并·不·曾被人看作不寻常的·可  ·惊·奇的事。因此莱辛就认为运用动物对于使叙述·简·洁·易·懂是  一个很大的方便,因为动物的特性,例如狐狸的狡猾,狮子  的宽宏大量和豺狼的残暴,都是人所熟知的,所以利用动物  就可以避免狡猾、宽宏大量之类抽象概念,而代之以具体的  形象。但是这种方便并不能根本改变单纯打扮的猥琐情况,而  且拿动物来替换人在大体上也有不方便处,因为动物形象毕  竟是一种假面具,谈到·易·懂,它对于意义能说明也能隐蔽。

属于这类的最杰出的寓言应当是列那狐  ②  的古老故事,  可惜它不是一篇真正的寓言。

      c)作为·第·三阶段,我们可以举下面的一种处理寓言的方  式来结束本节所说的话,不过这最后的一种已开始越出寓言  的范围。寓言的巧妙一般在于从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之中,找  出一些事例,可以用来证明关于人的行为仪表的带有普遍性  的感想,同时却不至歪曲动物界和自然界的真实生活情况。至

布莱丁格  (Breitinger,1701—1767),瑞士屈黎西派文艺理论家,著有  《批判的诗学》。

②  “列那狐”是中世纪在法国和德国民间流行的关于禽兽(特别是狐狸)的

一些讽刺性的小故事。



-----------------------------------------------

第三章  比喻的艺术形式:自觉的象征表现

1  2  1

于把所谓道德教训和个别事件联系配搭起来,这却只出于作  者的任意幻想和巧智,因而·单·就·它·本·身·看,只是一种戏谑。在  这第三阶段所出现的寓言就属于这一种。寓言的体裁是用在  戏谑方面的。歌德用这种体裁写过许多巧妙的饶有风趣的诗,  下面的《吠犬》就是一个例子  ①  :

骑马大街小巷,  我自作乐寻欢;  马后汪汪狂吠,  犬乎汝太颠狂!  守厩是汝本分,  为何马后追踪!  如此喋喋不休,  只为报我行程。  但是在这种寓言里,也象在《伊索寓言》里一样,所用  的自然界形象须按照它们的真实性格而描绘出来,在它们的  动作和希求之中须展示出和它们极相类似的人类的情况、情  欲和性格特征。上文提到的列那狐就属于这一类,不过故事  的成分较多,真正寓言的成分较少。其中内容反映出一个无  秩序无法纪的时代,邪恶,软弱,卑鄙,残暴,鲁莽,不信  宗教,宗教在尘世生活只维持一种表面的统治和法律,这些  情况导致到处取得胜利的只是狡猾、奸诈和自私自利。这就  是中世纪的情况,在德国特别猖獗。强大的封建公侯虽然在

①  窥诗意似是讥诮批评家们。

-----------------------------------------------

2  2  1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表面上对国王恭顺,实际上是为所欲为,抢劫,谋杀,压迫  弱者,背叛君主,设法邀王后的恩宠,所以这些故事还可勉  强维持住一个融贯的整体。这就是涉及人类的内容,但是它  在列那狐的故事里却表现为情况和性格的整体而不是以抽象  的语句表达出来的,由于这种内容的邪恶,它也就符合用来  作为它的表现形式的那种动物本性。因此,把事变的经过完  全放到动物界,也并不使人感到离奇,而这种打扮也不至显  得只是一些凑在一起的个别事例,它的个别性被消除了,显  现给我们看的是一定程度的普遍意义,使我们感觉到:世间  事原来一般如此。滑稽的风趣就在于这种打扮本身,其中戏  谑和玩笑是和主题的辛辣的严肃性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打扮  把一般人性纳到动物界的框子里突出地表现出来,而对动物  界本身也描述出许多最有趣的特征和最能显出特徵的故事,  所以尽管它尖酸,我们却觉得摆在面前不是一种邪恶的任意  的东西,而是一种有真实意图的严肃的戏谑。

2.隐射语、格言和宣教故事

a)隐射语  ①

·隐·射·语和寓言有一个一般的类似点:它也采用日常生活

①  隐射语(Die  Parabel)实际上仍是一种寓言,在西方,文艺批评家把它

另立一名目。下文宣教故事  (Apologie)也是如此。

-----------------------------------------------

第三章  比喻的艺术形式:自觉的象征表现

3  2  1

范围中的事件,但是它赋与这种事件的目的以一种较高较普  遍的意义,用意在使这种意义通过单就本身来看的日常事件  成为可理解可观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