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217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这就是

·爱的本质,就是真正的亲切情感,就是不带欲念的给精神带  来和解,和平和神福的宗教性。这不是实际的生物性的爱所  产生的那种享受和欢乐,而是不带情欲私念的,或则说,它  是灵魂的一种向往。在这种爱里,从自然方面来看,爱就是  一种死亡,一种毁灭,以至现实情况,即人与人之间的结合  和关系,都变成一种容易消逝的过眼云烟,按照它们实际存  在的样子,在本质上就达不到完满或成熟,带有占时间的有  限事物的缺陷;因而就有一种到彼岸的向上的希冀,这种向  上的希冀就是对无希冀无欲念的爱。

      就是这种爱的本质形成了一种充满灵魂的,内在的较高  一层的理想,在绘画里代替了古代艺术的那种静穆的伟大和  独立自足。古典理想的神们固然也不缺乏一点忧伤意味或一  种宿命论的消极面,仿佛有一种冷酷的必然  ①  在这些爽朗怡  悦的形象上投上一层阴影,不过这些形象仍保持住对自己的  独立的神性和自由,以及单纯的伟大雄强气魄的信心。但是  古典神们的这种自由毕竟不是上文所说的来自灵魂对灵魂,  精神对精神的关系。这种亲切情感点燃了当前出现在心灵中  的神福的火焰,或一种爱,这种爱在苦难中和在最惨重的损  失中不是仅仅有恃无恐或无动于衷,而是苦难愈深,它就从

①  “必然”指命运。

-----------------------------------------------

第一章  绘    画

5  5  2

中获得愈深的爱的情感和对爱的信心;它在苦痛中显示出单  凭自己的力量而且就在自己身上就得到了克服。与此相反,在  古代理想的人物身上,我们固然看到除掉上文所说的那一点  静默的忧伤意味以外,还有高尚的性格也露出痛苦的表情,例  如尼俄伯和拉奥孔的雕像并没有沉没到哀怨和绝望里而是保  持住他们的伟大雄强的精神气魄,但是这种保持毕竟是空洞  的,灾难和痛苦仿佛是最后的  ①  ,表现的不是和解与欣慰而是  一种冷静的忍让,在这种忍让中,当事人虽没有完全垮掉,却  放弃了他原来所坚持的东西。没有什么低劣的东西遭到了粉  碎;没有表现出忿怒,鄙夷或烦恼的心情;但是这种个性的  崇高还只是一种顽强的镇静自持,一种无所实现的听天由命,  灵魂的高尚和苦痛显得还没有达到平衡或协调。只有浪漫型  的宗教的爱才有神福和自由的表现。

      爱这种协调和满足在性质上是精神性的,具体的,因为  它是精神自觉到自己与另一体融为一体的感觉,所以所表现  的内容如果须是完满的,就要求有两个方面,因为爱必然要  有精神人格的双重化;它涉及两个独立的人身,而这两个人  却都须自觉到彼此的统一。不过这种统一总是要和·否·定因素  联在一起的。这就是说,爱是属于主体性的,而主体就是一  颗独立自持的心,为着爱,就须抛开这颗独立自持的心,要  舍弃自己,牺牲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这种牺牲形成爱里的·感  ·动·人·的因素,爱只有在抛舍或牺牲里才能活着,才能感觉到  自己。所以一个人如果既抛弃自我而仍取回自我,在否定他

①  法译作:“他们没有越过灾难和痛苦。”

-----------------------------------------------

6  5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的自为存在中终于肯定了他的自为存在,那么,在这种协调  和最高幸福的感觉中毕竟还是一个否定的因素,即所感到的  情绪不是对牺牲的感觉而更多地是侥幸得来的幸福感,因为  他毕竟感到自己是独立的,只是自己与自己统一的。这种情  绪就是对辩证矛盾的感觉,这个矛盾就在于既否定了个人人  格而又维持住独立存在,这种矛盾在爱里出现,也永远只在  爱里才得到解决。

      关于这种亲切情感中的特殊的·人·的主体性,使人在其中  享到天国幸福的那种爱就要超越出时间性的东西以及人物性  格的特殊个性,使它们变成无足轻重的。我们前已说过,雕  刻中各种神的理想就已互相转化;但是仍不脱离原始的直接  的个性  ①  的内容和范围,所以这种个性仍然是艺术表现的基  本形式。在神福的那种纯洁光辉里,个别特殊的东西却被否  定或消除了,在神的面前凡人一律平等,或是无宁说,虔敬  使凡人实际上平等,所以要表现的就是上述那种爱的集中,那  种爱并不需要幸福,也不需要这个或那个特殊对象。宗教的  爱固然也需要一定的个别对象才能存在,而这些个别对象在  爱这种情感之外还各有其它范围的生活,但是这里充满灵魂  的亲切情感既然提供真正的理想的内容,它就不能在人物性  格的特殊差异以及才能,情况和命运里找到它的外在表现和  实际存在,而是要超越出这些特殊因素才可找到。如果现代  人认为在教育中和在人对自己的要求中主要的事是重视各个

①  各种神未分化以前的那种原始神的个性。

-----------------------------------------------

第一章  绘    画

7  5  2

人在性格上的差异,从此就得出这种结论:每个人应如何对  待自己和受旁人的对待都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这种看  法就是和宗教的爱完全对立的,在宗教的爱里这类差异是要  抛到后面去的。与此相反,在绘画里这种个性特征,正因为  它是非本质的,不和爱的精神天国完全融合在一起的  却获  得了较明确的定性。按照浪漫型艺术的原则,这种个性特征  变成自由的,它就更要显出特征的烙印,因此浪漫型绘画不  把古典型的美,即由精神的宗教的内容意蕴完全渗透到直接  的,生动的,有限的,个别特殊事物中去的那种表现方式,作  为它的最高的法则。尽管如此,这种个性特征却并不因此就  会干扰爱的亲切情感,而这种亲切情感也不会受到这种个性  特征的束缚,而是已变成自由的,本身独立地形成了真正独  立的精神理想。

      所以在宗教领域里形成理想中心和基本内容的,象我们  在讨论浪漫型艺术时已经分析过的,是在本身上就已得·和·解  和满足的爱,这爱的对象在绘画里不能是一种单纯的精神的  彼岸而必须是实际存在的人,因为绘画的任务就在于用实际  的人体形式来表现精神的内容意蕴。所以我们可以把·神·圣·家  ·族的爱,特别是圣母对圣婴的爱,看作绘画范围里的最适合  理想的内容。但是这个中心的两边还有较广泛的题材,尽管  从某些观点来看,对绘画并不完全适合。这些题材可以有如  下的分类。

1a)第一种题材是爱的·对·象本身处在单纯的普遍性和未  经干扰的自己和自己的统一,即神处在他还未显现于现象的

-----------------------------------------------

8  5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①。不过绘画如果要按照基督教观念来

理解的作为父亲的神把他表现出来,却须克服一些很大的困  难。神和人的父亲作为特殊的个体在艺术中已由宙斯尽量表  现出来了。相形之下,基督教的作为父亲的神所缺乏的就是  人的个性,而绘画只能在人的个性里再现出精神性的东西。因  为单就他本身来看,作为父亲的神固然是具有最高威力,智  慧等等的精神性的人格,但是他是无形象的,只是思想的一  种抽象品。绘画却不能避免用拟人或人格化的办法,必然要  让作为父亲的神具有人的形象。不管那人的形象多么带有普  遍性,多么崇高,内心多么深刻,多么有威力,它毕竟不过  是一个具有人的面貌,或多或少显得严肃的个体,这和作为  父亲的神的观念毕竟不完全相称。在早期荷兰画家之中梵·  爱克  ②  为根特教堂祭坛所画的天父在这种题材的领域里可算  是登峰造极了,可以和奥林普斯的天神像比美;但是不管它  把永恒的静穆,崇高,雄强,尊严之类品质表现得多么完美  (在构思和创作施工两方面都尽量做到深刻与宏伟了),它对  于我们的观念来说毕竟还有不圆满之处。因为所表现出来的  作为父亲的神同时是一个具有凡人面貌的个体,还只是作为  儿子的基督,只有在他身上我们才看到这个凡人的个性具有  一种神性,不象希腊的神们那样是由自由幻想所产生的形象,

本身,亦即·神·作·为·父·亲

即基督教的最高神或上帝。旧译“天父”,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圣灵凭依  圣玛利而生基督,所以基督教神学有天父,圣灵和基督三身一体之说。

        ②  梵·爱克(Van  Eyck),侯巴特和约翰兄弟二人,都是十四世纪至十五  世纪荷兰名画家,根特教堂祭坛上的画共十二幅,由兄弟二人合作,一般称作  《羔羊的顶礼》。



-----------------------------------------------

第一章  绘    画

9  5  2

而是本质性的启示  ①  ,是主题和主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