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243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所以有定性的统一须把这种错综复杂的现象纳入自己的  范围,让整齐一律在·不·整·齐·一·律的东西里显现出来。就是这  个情况才使拍子具有它的独特的定性,无论是单就它本身来  说,还是就它对其它可以按拍子复现的时间尺度的关系来说,  都是如此。  ②

      2c)因此,联结成一个拍子的杂多声音就有了确定的·标  ·准,根据这个标准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安排出秩序来;从  此就产生·第·三·个因素,即·各·种·不·同·的·拍·子。在这方面应注意  的第一点就是按照被重复的相等部分是双数还是单数来对拍  子本身进行分类。例如属于双数的有四分之二和四分之四的

有定性的统一与抽象的统一对立,例如五线谱中所标志的就是各种音在  长短高低上的定性。

②  这一节说明寓整齐于变化的道理。这节里的同一或统一原文是Einheit,  就音乐方面说,译  “单位”较妥,一个拍子就是一个单位。



-----------------------------------------------

2  8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拍子,在这类拍子里双数是起主导作用的。属于单数的有四  分之三的拍子,在这类拍子里,各部分当然还是彼此相等,却  在单数里形成一种统一。这两种拍子有时结合在一起,例如  八分之六的拍子,如果单从数来看,这种拍子好象和四分之  三的拍子相等,但是事实上却不是分成三部分而是分成两部  分,其中每一部分在再细分时却以单数三为原则。

      这样的特殊具体化形成了每种拍子的经常复现的规律。  但是一定的拍子尽管要很好地把·复·杂·的时间长度和较长或较  短的段落统辖起来,它的统辖毕竟有一个限度,它不能使它  们呆板一律地服从它,例如在四分之一的音,在四分之三的  拍子里只许有三个完全相等四分之一的音等等。规律性所指  的只限于例如在四分之四的拍子里各个单音的总和只能等于  四个相等的四分之一的音,这个音量不仅可以再分为八分之  一乃至十六分之一,而且还可以反过来缩回原,乃至参用许  多其它变化。

      3.不过变化愈丰富多彩,也就愈有必要使拍子的基本划  分在这些变化里发挥效力,要在实际运用中显出它是主导的  规律。这就要通过·节·奏才能办到。只有节奏才能使时间尺度  和拍子具有真正的生气。关于这种生气灌注,可以指出以下  几个不同的方面。

      3a)首先是·强·音。强音落在拍子的某一定部位,多少可以  听出,拍子的其余部分却不带强音而平平地流转下去。通过  这种本身再可细分的扬和抑,每种拍子就各有独特的节奏,节  奏和拍子的划分方式是紧密相联系的。例如以双数为主导原  则的四分之四的拍子就有两个强音部位,第一个落在第一个

-----------------------------------------------

第二章  音    乐

3  8  3

四分之一上,第二个稍弱,落在第三个四分之一上。因此人  们把前者叫做拍子的·优强音  (第一强音)部分,后者叫做·劣  强音  (次强音)部分。在四分之三的拍子里强音只落在第一  个四分之一上,在八分之六的拍子里强音却先落在第一个八  分之一上,后来又落在第二个八分之一上,这双重强音就把  依双数划分的拍子分成两半。

      3b)如果音乐成为伴奏的,它的节奏就和诗  (乐词)发  生重要的关系。在这里我只想极概括地说,音乐拍子的强音  部位不应和诗律中的强音部位发生直接的冲突。例如按照诗  律不是强音所落的音节如果摆在音乐拍子里的强音部位,而  诗律中的强音或顿反而落在乐拍中次强音部位,就会产生诗  与乐的节奏之间不应有而应避免的矛盾。这番话也适用于诗  的长音节和短音节,这些一般也应和乐音的时间长短协调一  致,长配长,短配短,不过这种协调一致也不宜过分澈底,因  为音乐往往需要有较大的伸缩余地去处理音节的长度和对音  调的较丰富多采的划分方式。

      3c)·第·三,这里须预先指出,拍子节奏的抽象性(呆板的  一律性)和严格的整齐一律的复现和较生动的·乐·曲·节·奏是应  区别开来的。音乐在这一点上比诗有类似的但是更大的自由。  在诗里·字或词的起点和终点不一定要和音步的起点和终点完  全一致,这是众所周知的;如果二者完全一致,诗的音节就  会呆板没有顿挫,此外,诗的一句或一个词义组的起点和终  点也不应完全就是一行诗的起点和终点:与此相反,一个词  义组止于一行诗的开头,中间乃至靠近最后一个音步的地位,

-----------------------------------------------

4  8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反而较好;这样,一句或一个词义组就可以跨上下两个诗  行  ①  。在音乐里,就拍子和节奏来说,也有与诗类似的情况。  一个乐曲及其不同的段落无须严格地在一个拍子开始的部位  开始,在它停顿的部位停顿,而是一般可以不受这种约束,一  个乐曲的主要强音可以落在拍子的按照习惯的节奏并非强音  的部位,反之,一个依乐曲的自然流转不应显著地加强的声  音,却可以落在拍子需要强音的部位,所以这样一个声音在  拍子节奏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同于它在乐曲中所应起的作用。  拍  子节奏和乐曲节奏之间的冲突在所谓  “约调”  或  “切分  法”中显得最为尖锐。

      另一方面,如果乐曲在节奏和音节划分上严格遵守拍子  的节奏,它就容易显得拖沓,枯燥无味,没有创造性。这里  所要求的,如果说得干脆一点,就是既不耍音律的花腔和也  不做节奏整齐一律的粗野风格的奴隶。缺乏较自由的运动以  及拖沓和绵软就容易导致愁惨和颓唐,所以我们德国的许多  民间乐曲都有些凄凉,拖沓,容易惹人疲倦,因为用来表现  心情的只有一种比较单调的直笼统地向前发展的乐调,这种  媒介就必然迫使人们把伤心人的愁苦情绪放在这种乐调里。  南欧各国的语言,特别是意大利语言,却提供一种丰饶的土  壤,让一种复杂的较活跃的节奏和流利的乐曲得到发展。就

        ①  西文诗按音节分行,上行诗的话在意义上如果还未完足,就可以跨到下  行去完足,这和中文诗里意义终点与音律终点一般是一致的情况大不相同。但中  文诗在一句之内意义的划分也有时不一致,例如“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依词义  应顿于  “燕”字,依音律应顿于  “曾”字。

-----------------------------------------------

第二章  音    乐

5  8  3


在这一点上可以见出德国音乐和意大利音乐之间的差别。在  许多德国歌里经常反复出现的那种呆板一律的抑扬格的音律  扼杀了乐曲的自由欢乐的痛快淋漓的意味,阻碍了一切昂扬  高举和大开大合的局面。在近代,我觉得腊伊夏特  ①  和其他  音乐家们在制歌谱之中都想通过放弃抑扬格的老调  (尽管在  他们的某些歌里,抑扬格还是占统治地位),来向节奏灌注一  种新生命。不过抑扬格的影响不仅在歌调里还存在,而且还  波及到我们德国的许多最伟大的音乐作品。就连在韩德尔的  《救世主》  ②  里也还有许多歌调和合唱调不仅跟随歌词意义而  显出朗诵式的真实,而且还运用抑扬格的节奏,有时在只用  长短相间的音节上可以见出,有时是因为抑扬格中的长音比  短音在音调上提得较高。这种特征正是许多因素之一,使我  们德国人听起韩德尔的旋律特别感到亲切,尽管韩德尔的旋  律还有许多其它优点,例如雄伟的回旋,一泻直下的气势,丰  满的深刻的宗教情感以及牧歌式的单纯的情感之类。旋律中  的节奏因素对于我们德国人的耳朵比起对于意大利人的耳  朵,听起来较为舒畅,意大利人却感到这种节奏因素有些不  自由,奇怪,不顺耳。

b)和声  ③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通过它,拍子和节奏的抽象基础才

腊伊夏特  (Reichardt,1752—1814),德国作曲家。  韩  德尔  (Handel,1685—1759),德国著名作曲家,毕生在英国工作,  《救世主》是一种宗教乐曲。





③  和声原文是Die  Harmonie。

-----------------------------------------------

6  8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得到充实,因而有可能变成真正具体的音乐,变成单就·声·音  本身来看的声音领域。这个重要的领域是由·和·声的规律来支  配的。这就涉及一个新的因素,这就是一个物体通过它的震  动,不仅使艺术从用空间形状的表现方式中跳出来,转到刻  划一种可以说是占时间的形象;而且还通过具体乐器的特性,  不同的长短以及它在一定时间内的震动数,发出各种各样的

·声·响,来供艺术掌握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