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325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像卡尔·慕尔和华伦斯坦所  追求的对世界有普遍意义的目的一般不是由某一·个人物所能  实现的,而所采取的·办·法又是把旁人当作驯服工具,而旁人  却要凭多数人的意志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有意或无意地  要反对他。卡尔德隆的一些悲剧作品也可以作为对实体性目

①  ②  《华伦斯坦》,参看第一卷249页及注③。

卡尔·慕尔,席勒的剧本《强盗》中的主角。参看第一卷248页及注②。

-----------------------------------------------

6  4  3  第三卷  (下)  各门艺术的体系  (续)

的的掌握方式的例证。在这些作品中人物把爱情和荣誉等等  所涉及的义务和权利看成和法典一样固定不移。席勒的悲剧  人物尽管从完全不同的立足点出发,往往也有同样的看法,认  为自己所追求的目的就是为维护普遍绝对的人权而斗争。在  他的早年作品《阴谋与爱情》  ①  里,斐迪南少校要反对当时流  行的时髦风尚而维护人的自然权利特别是向波沙侯爵要求一  种不可侵犯的人权,即思想自由。

      但是大体说来,近代悲剧人物所依据的指导行动和激发  情欲的动力并不是目的中的什么实体性因素,而是思想和感  情方面的主体性格,他们要力求满足自己性格中的某些特殊  因素。就连在上文所引的那些例子里,像追求荣誉和爱情的  西班牙悲剧英雄们也是把他们的目的内容看作完全属于主体  性格的,所以它们所涉及的权利和义务都直接吻合他们自己  深心中的希望。至于席勒的早年作品中对自然和人权的拥护  和改良世界的号召都更多地是主体方面的热情和幻想。席勒  在晚年作品里固然企图使较成熟的情致发挥效用,那也只是  想把古代悲剧的原则在近代戏剧中恢复过来。为着进一步说  明古代悲剧和近代悲剧在这方面的差别,我想举莎士比亚的  《哈姆雷特》为例。这部悲剧的基本冲突很类似埃斯库洛斯在  《递献奠酒的女人们》里和梭福克勒斯在《厄勒克屈娜》里所  用的那种冲突。哈姆雷特也是父亲遭到谋杀,母亲改嫁了凶  手。但是希腊诗人们对所处埋的这类冲突有一个伦理的辩护  理由,而莎士比亚却把这类冲突处理成为一种凶杀罪行,其

①  《阴谋与爱情》参看第一卷248页及注③。

-----------------------------------------------

第三章  诗

7  4  3

中母亲是无罪的,所以哈姆雷特复仇,只把矛头针对着行凶  的国王,这个凶手身上看不出丝毫值得尊敬的品质。所以真  正的冲突不在于哈姆雷特在进行伦理性的复仇之中自己也势  必破坏这种伦理,而在他本人的主体性格,他的高贵的灵魂  生来就不适合于采取这种果决行动,他对世界和人生满腔愤  恨,徘徊于决断,试探和准备实行之间,终于由于他自己犹  疑不决和外在环境的纠纷而遭到毁灭。  ①

2b)·其·次,如果从此转到近代悲剧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即·人·物·性·格及其冲突,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出发点总结如下:

      古代古典型悲剧中人物的处境大致如下:如果人物抉择  了·一·种唯一符合他们已定型的本质的伦理性的情致,他们就  必然要和另一种同样有辩护理由但是互相对立的伦理力量发  生冲突;浪漫型悲剧人物却一开始就置身于复杂的偶然关系  和情况之中,可以这样行动也可以那样行动,所以由外在情  况提供机缘的冲突基本上是由·人·物·性·格产生的。人物在他的  情欲方面何去何从,并不依据某种实体性辩护理由,而是因  为他生下来就是那种性格,就必然要服从那种性格。希腊英  雄们在发出动作时当然也依据他们的个性,但是前已说过,这  种个性要达到古代悲剧的高度,它本身就必代表一种伦理性  的情致,而近代悲剧中人物不管是做了本身有辩护理由的事,

        ①  这一节说明近代悲剧不同于古代悲剧,在于目的内容已由实体性的伦理  力量转到带有偶然性的人物思想情感的主体性。黑格尔在本章里特别推尊莎士比  亚。他对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是就歌德的评论作了进一步的发挥。经过英国诗人  柯洛芮基以及后来英国哲学家布腊德莱介绍到英国,近百年来在莎士比亚研究中  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

8  4  3  第三卷  (下)  各门艺术的体系  (续)

还是做了违反正义和犯罪的事,都是事出偶然,只取决于自  己主体方面的愿望和需要以及外来影响。在这种情况之下,伦  理性的目的和人物性格当然也·可·能融合在一起,不过由于目  的,情欲和主体内心生活的个别具体化,这种融合并不能构  成悲剧性的深刻和优美所必有的重要基础和客观条件。

      关于人物性格本身的差异很难作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因为它是五花八门的,因此这里只能提出以下几个要点。一  眼就可看到的差异是·抽·象·的亦即形式的人物性格与现实世界  中活着的具体的人物性格之间的对立。作为抽象人物性格的  例证可举法国和意大利的一些悲剧角色。他们都是由摹仿古  代悲剧产生出来的,都是爱情,名誉,光荣,权利欲和专制  之类具体情欲的人格化。他们的行动和动机乃至情欲的品种  和深度都是尽量用宣讲式的堂皇词藻和精巧的修词技巧渲染  出来的,但是这种展览方式使人回想起的并不是希腊戏剧杰  作,而是罗马剧作家辛涅卡  ①  的失败的作品。西班牙的悲剧  也爱描绘这种抽象的人物性格。但是其中与荣誉,友谊,君  权等等发生冲突的爱情本身就极端抽象主观,而且把所涉及  的权利和义务分辨得那么斩钉截铁,如果把这种爱情突出成  为主体的实体性的旨趣,人物性格就不大可能有充分个别具  体化的余地了。不过西班牙悲剧人物往往具有法国悲剧人物  所没有完整性  (尽管内容不充实)和拘谨的特色。此外,法  国悲剧一般很简单冷淡,西班牙悲剧与此相反,会凭巧智去

①  辛温卡(Seneka)公元一世纪罗马哲学家,一位有名的修词学家的儿子,  写过  《麦德》,《特洛伊人》,《阿迦门农》之类摹仿希腊戏剧作品的悲剧。

-----------------------------------------------

第三章  诗

9  4  3

创造一些引人入胜的情境和纠纷,来弥补内心生活的贫乏。

      最擅长于描绘比较丰满的人物性格的是英国人,首屈一  指的仍然是莎士比亚。纵使主体的全部情致集中在一种单纯  的形式的  (抽象的)情欲上,例如麦克伯的政权欲,奥赛罗  的妒忌,莎士比亚也不让这种抽象的情致淹没掉人物的丰富  的个性,而是在突出某一种情欲中,使人物还不失其为一个  完整的人。莎士比亚在无限广阔的世界舞台中对丑恶和荒谬  接触得愈深远,也就愈能使这种丑恶和荒谬的人物显得并不  缺乏诗的修养。他赋予这些人物以智力和想像力,通过形像,  使他们把自己当作一种艺术品,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认识性的  观照,也就是使他们自己成了自由的艺术家。通过这种魄力  充沛的真实的性格描绘,莎士比亚使我们观众对罪犯们乃至  极平庸的粗鲁汉和傻瓜也感到津津有味。莎士比亚对悲剧人  物的描写方式的特点是:具有个性的,现实的,生动的,高  度多样化的。在必要时他们的语言就显得崇高雄壮,显出内  心的深度和创造才能,他们一眨眼就来一个形像和比喻。这  里有一种修词术,但不是学院式的修词术,而是出自人物的  真实情感和锐敏观察的修词术。就描绘直接生活的生动鲜明  与伟大心灵的这种统一性来看,近代戏剧体诗人之中很难找  到另一个人能和莎士比亚媲美。歌德在早期固然也显出类似  的对自然的忠实和描绘特征的细致,但是在情绪的内在魄力  和崇高方面终比不上莎士比亚。至于席勒,他也是在勉强造

-----------------------------------------------

0  5  3  第三卷  (下)  各门艺术的体系  (续)

作  中失败的,在狂飙似的奔放洋溢中没有抓住真正的内  核。  ①

      近代悲剧人物性格的·第·二·个差异是·坚·定·性和·摇·摆·性之间  的差异。犹疑不决,反复思索,作一个决定先仔细衡量正反  两面的理由,这种弱点在古代就已常出现,特别是在攸里庇  德斯的悲剧作品里。不过攸里庇德斯已放弃了希腊早期悲剧  在人物和动作情节的描述上所用的那种圆满的造形艺术风格  而转到激发主体情绪方面去了。摇摆不定的人物形像在近代  悲剧中更经常出现,特别是他们本身有一种双重化的情欲,牵  引他们从一个决定转到另一个决定,从一种行动转到另一种  行动。我在上文  (卷一,第三章“人物性格”这一节)已经  谈过这种摇摆性,现在只补充一点:如果悲剧动作情节离不  开冲突,·同·一·个人身上出现了分裂,他总会感到为难和犹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