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331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情致”就是“存在于人的自我中而渗透到全部心情的  那种理性内容”。这种内容为数不多,就是“恋爱,名誉,光  荣,英雄气质,友谊,亲子爱之类的成败所引起的哀乐”。例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悲剧所表现的“一般世界情况”是  文艺复兴时代社会文化背景,“情境”是这位王子的母亲和他  叔父通奸,杀害了他父亲,“情致”是王子在企图报仇中在当  时流行的人生观和伦理观所形成的那种错综复杂的心情。在  具体情境中,不同的人物性格可以代表不同的理想,例如这

-----------------------------------------------

6  7  3  美学  第三卷

人代表政权王法,那人代表家庭骨肉恩爱,就会发生矛盾冲  突,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在改造自然中实现自我,环境的“人化”  和人的“对象化”;实践观点的萌芽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黑格尔常常在思辨的叙述中作出  把握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叙述”,这就是说,他根据客观唯心  主义逻辑推演出来的论断往往符合客观事实。他对于文艺反  映一定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看法就是一个例子。从理念推演  出客观世界,这当然是“首足倒置”,但其中也还含有一方面  的真理。列宁在《哲学笔记》里曾肯定了这一点:“观念的东  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很重  要的,并且就是从个人生活中也可看到,这里有许多真理”。  列宁在这里是从“意识反过来影响存在”或“精神转化为物  质”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的。这个问题涉及黑格  尔的主体与客观世界统一的看法,也涉及他对实践与文艺关  系的看法,值得特别注意。他在叙述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  的关系时说:

“有生命的个体一方面固然离开身外实在界而独立,另一方

面却把外在世界变成为他自己而存在的:他达到这个目的,一部

分是通过认识,即通过视觉等等,一部分是通过实践,使外在事

物服从自己,利用它们,吸收它们来营养自己,因此在他的‘另

一体’里再现自己”。“只有在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

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

-----------------------------------------------

译  后  记

7  7  3

较大的单整性。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使那环境可以使他

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自在的力量。”

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

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

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

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

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

这里几段引文代表黑格尔的主客体统一的中心思想,他是从  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来考虑这个问题的。人在认识和实践  中就和外在世界打成一片,按自己的意志和性格来改变外在  事物,使它们变成为自己服务的,这样就使环境人化了,在  客观世界上打下人的烙印了。同时人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  自己,再现自己,肯定自己。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以  前,黑格尔已把实践的观点提到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关  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里曾指责费尔巴哈派唯物主义对事物  “不从主体方面和实践方面去理解,却让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  了能动的(即实践的、主体的)方面”。这里所说的唯心主义  当然也包括黑格尔。他确实开始认识到主体方面实践的重要  性,  隐约见到马克思所说的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  致”。他的美学思想确有实践观点的萌芽,他举过一个浅显的  例子,说明艺术如何使人在外在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

例如一个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

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

结果。这种需要贯串在各种各样的现象里,一直到艺术作品里的

-----------------------------------------------

8  7  3  美学  第三卷

那种样式的在外在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

所谓“自我创造”就是“自我肯定”或“自我实现”。马克思  在《为〈神圣家族〉写的准备论文》里把这种自我创造和劳  动联系起来说:

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种过程……这就是说,他看出

了劳动的本质,他把对象性的  (客观的)人,真正现实的人,看

作他自己劳动的产品。

这就是说,他看出劳动的本质在于人在改变自然中产生自己,  实现自己。这种思想黑格尔在谈“英雄时代”最适合理想艺  术时说得更清楚:

英雄们都亲手宰牲畜,亲手去烧烤,亲自训练自己所骑的马,

他们所用的器具也或多或少是亲手制造出来的,犁,防御武器,盔

甲,盾,刀,矛都是他们自己的作品,或是他们都熟悉这些器具

的制造方法。在这种情况之下,人见到他所利用的……一切东西,

就感觉到它们都是他自己创造的,因而感觉到所要应付的这些事

物就是他自己的事物,而不是在他主宰范围之外的异化了的事

物。……

总之,到处都可见新发明所产生的最初欢乐,占领事物的新

鲜感觉和欣赏事物的胜利感觉,……在一切上面人都可以看出他

的筋力,他的双手的灵巧,他的心灵的智慧或英勇的结果。……

不过这种重视劳动的思想在《美学》中只偶露萌芽,黑格尔

-----------------------------------------------

译  后  记

9  7  3

的基本思想还是把人的自我实现看成是“理念”的自生发展  或“外化”,所以马克思在上引论文里指出了这个局限性说:  “黑格尔只知道而且只承认劳动的一种方式,即抽象的心灵的  劳动”。  ①

四、《美学》作为艺术史大纲:三大  历史阶段和三种艺术类型

    《美学》不仅是一部美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艺术史大  纲。黑格尔把人类文化发展史看作人类精神逐渐征服自然的  历史。在原始时代,人类处在蒙昧状态,精神还未醒觉,与  自然一样只是“自在”的。文化开始发展以后,人才逐渐有  自意识,感觉自己与自然的分别和对立,要凭自己的认识和  意志去影响自然,改变自然,这时人才成为不仅是“自在”的,  而且是“自为”亦即“自觉”的。精神达到自觉,不但外在  事物成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而且人本身也由认识的主  体变为认识的对象,亦即变为客观存在的一部分。随着文化  的发展,人类精神在自觉方面也在发展,主要在于驾驭自然  的能力日渐提高。理想的境界是精神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自然,  使精神与自然(亦即主体与客体)融合成为和谐的统一体。艺  术处在精神发展中的初级阶段,与艺术对立的是宗教,宗教  处在中间阶段,这两对立面的统一便构成最高阶段的哲学。艺  术既然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就是精神与自然统一的一个

①  关于这一节,请参看拙著  《西方美学史》“结束语”  部分为新版补写的  《形象思维:从认识和实践的观点来看》一文。

-----------------------------------------------

0  8  3  美学  第三卷

事例,因为理念或理性内容来自精神方面,而感性形式来自  感官所接触的自然方面。这两方面的关系可以处理得恰到好  处,达到理想,也可以有所偏重,时而偏重感性自然即形式  方面,时而偏重主体精神即内容方面。黑格尔就根据这些差  异把艺术发展分为三种类型,亦即三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是·象·征·型·艺·术。在这个阶段,人类刚摆脱蒙  昧状态,精神还没有完全达到自觉,对于理性内容还只有一  种朦胧的认识,因而找不到适合的感性形式去表达它,只能  采用符号来象征朦胧认识到的精神内容。例如印度婆罗门教  的“梵”只是一种没有任何定性的浑然太一,由它本身推演  不出任何具体形象来,于是就凭偶然的联系,把牛猴之类动  物当作“梵”来崇拜。内容既不明确,就很难说形式对内容  是否适合。典型的象征艺术是印度、埃及、波斯等东方民族  的建筑,如神庙、金字塔之类。这种艺术一般是用形式离奇  而体积庞大的东西来象征一个民族的抽象理想,所产生的印  象往往不是内容与形式和谐的美,而是巨大物质压迫心灵的  那种“崇高风格”。总之,象征型艺术在理性内容方面是不明  确的,在感性形象方面是不适合的,而二者的结合所用的象  征方式是牵强的,所以不符合艺术的理想。这种缺陷终于导  致象征型艺术的解体,过渡到较高类型的古典型艺术。  ①

·古·典·型·艺·术的特征就在理性内容和感性形象达到了完满

        ①  象征(Symbolismus)即我国诗论中“比”的一种用法,是文艺用形象思  维的一种起点,所以第二卷论象征型艺术部分是研究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