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读者2007合订本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读者2007合订本

第49章

书籍名:《读者2007合订本》    作者:读者


                                    這個時候,你說,他究竟是假裝自己失去視力,還是假裝自己是一個貌似周董而不是周董的人呢?

            還是副總裁,不愧為一個職業經理人,在任何場合都能保持職業化的風度。他硬著頭皮,起身迎向周董,一邊與周董熱情握手,一邊說,董事長,您坐我的位子吧,我坐到後面去。

            周董能怎麼答覆呢,說好吧,那我坐這兒,你就到後面去吧。或者,保持一個董事長應有的風度,寬容地微笑說,沒事,你坐著吧,我在後面可以跟朋友聊聊天。說完,還要像長者一樣,拍拍副總裁的肩膀,示意他坐下。周董選擇了後者。

            然而,當周董終於在經濟艙的位子上坐下來以後,他忽然覺得委屈得不得了。他立刻喚來空中小姐,要求升艙。

            不一會兒,邁克和邁太,周董和副總裁,都並肩坐在了寬敞優雅的頭等艙中。大家手持紅酒,言談甚歡,好像剛才發生的一切,全都是幻象。

            回到上海,宏大集團傳來消息,周董召集董事會成員,討論購買一架專用的噴氣式公務機。原來,自從頭等艙事件發生以來,周董對於空中公共交通的禮崩樂壞,一直耿耿於懷。

            邁克告訴邁太,職業經理人坐頭等艙的機會,常常超過真正的老闆,一個花的是別人的錢,一個花的是自己的錢。頭等艙確實比經濟艙,條件好不了多少,但是當大家在這裡相遇時,會明白等級和秩序的意義。

            花錢買秩序,比之花錢買享受,要必要得多,也有趣得多。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2期P09

              

        解忧轶书

        尹玉生编译

            数年前,我和博学睿智的心理学家史米利共同负责一些书籍的编纂工作。一天,我因为一本书不能按期付印而心绪烦乱。“我无法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史米利先生微笑着说,“但我可以给你一个自制的小秘方,或许它能减轻一点你的烦恼。”

            史米利先生告诉我这样一个小故事:“我在田纳西州长大,小时候我非常喜欢我的伊莱扎舅妈,每当我遇到烦心事需要安慰的时候,伊莱扎舅妈总是用‘尽管……但是……’这样的句式开导我。她让我意识到,不开心的事情总是有补偿的。‘尽管,’她说,‘野餐因为上午的一场大雨泡汤了,但是下午我们可以去看电影啊。’每一次,伊莱扎舅妈总能让我从沮丧中解脱出来,甚至让我快乐起来。”

            “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尽管……但是……’句式是个非常有效的好药方。”史米利先生总结:“尽管,你编纂的书不能按期付印的确让人感到心烦,但是,一定有一些事情去补偿它,有时候,补偿甚至会超过你的失去。将你的眼光从眼前的悲伤转到将来的某种可能上,你的情绪就会变好。”

            史米利先生说得不错。生活总是会呈现给我们无数个可以套用“尽管……但是……”句式的境况,倘若我们只将眼光盯在“尽管”那个阶段,我们的心情就会一直处在灰暗之中;倘若我们及时地将眼睛移向“但是”,积极寻觅、挖掘甚至创造某种潜伏着的补偿,心情自然就会开朗起来。

            我决定将烦恼暂时抛下,做我应该做的事情。我打电话告诉书的作者,因为出版商的缘故,这本书将延期一个月才能出版。作者竟然很高兴地对我说:“尽管,不能早一天看到自己写的书的确有些遗憾,但是,一个月后,正赶上学生放寒假,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逛书店,我专为他们而写的这本书不是可以卖得更好吗?”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2期P01

              

        假想游戏

        [日]村田浩一    [译]福桑友

            一个年轻男子在楼梯上超过一个中年男子,奔上了月台,想跳进最近的门,但只差了一步没赶上,门已关上,火车无情地开动了.

            年轻男子呼吸急促,很遗憾地咂了一下嘴.

            "哎呀,可惜了."

            中年男子这么说着靠过来.他戴副眼镜,稍胖,看起来为人厚道.

            年轻男子点一下头坐在长椅上.

              

            "对,差一步.火车应该稍等一下."

            "是啊."中年男子莞尔一笑,说道,"那么也许我也能赶上."

            年轻男子忽然站起身来,向前几步抬头看看时刻表.

            "这个......下趟车是48分的."人回头看看中年男子,"还有十多分钟."

            "你着急吗?"

            "不,但眼睁睁地看着车门关上,要十多分钟才会来下一趟车的话,还是......"

            "年轻人总是匆匆忙忙的.记得我年轻的时候也这样.可是我想出一个巧妙打发时间的办法以后,就不那么焦急了."

            "噢,巧妙打发时间的办法----是不是看杂志什么的?"

            "不,不,想更好的办法.说起来就是'假想游戏'.把自己和周围的人目前的情况调换一下,或者假定本来没有什么关系的地方有着隐藏的关系,来展开故事的情节."

            "并不怎么有意思似的."

            "咱们试试看,反正有时间.比方说,现在这个月台上有两个人,你和我.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的咱俩之间,其实有着隐藏的秘密关系......"

            "是什么关系?原来是亲生父子什么的吗?"

            中年男子微笑着点点头."你多大年纪?"

            "什么?"年轻男子稍微吃惊地睁大了眼睛,"23岁."

            "我42岁.这么说,你出生的时候我是19岁.嗯,有可能性.十八九岁时,我是学生,所以......"

            "哎呀,学生结婚,不简单."

            "这么说,就是这么个情节:当时我是个穷学生.阴差阳错或者故意地跟一个女孩陷入了特殊的关系.这个女孩是从外地来的乡下姑娘."

            "您骗了她?"

            "是的.她的家是当地的名门,因此,闺女怀孕父母非常着急,他们也不能忽略面子的.但是她偏要跟我结婚,终于生下了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你."

            "原来如此."

            "不过我并没有要娶她的意思.其实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早就完全冷淡了......啊,所以她用生孩子来强迫我跟她结婚.因此我为躲避她就逃走了.她的父母也没有心思收养这种孩子.结果你到现在的父母那儿去了.这是这样."

            "这样就合情合理了.不过刚才我们的相遇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之后我发迹了,有了一定的地位和金钱,也有了妻小,这样的话,我开始挂念过去那个送给别人的弃儿了.于是偷偷进行调查,找到了你.你的家庭,目前的生活情况都调查到,知道了你的日子过得还算可以.我本来想马上去你家里找你,但一想到自己过去的行为就迟疑.于是一直寻找在外边碰到你的机会.看起来我们好像今天在这里偶然碰见,其实我一直在等待这个时机.现在我坦白一切,我就是你的亲生父亲."

            年轻男子直眨眼,慢慢地喘了口气.然后慌慌张张地摇摇头."我差一点就相信了,真叫人吃惊.这毕竟是虚构的对不对?"

            "会有可能性的."中年男子的神色显得认真起来.

            年轻男子摇着头,无声地笑笑."怎么会这样......"

            年轻男子突然向前探身,一本正经地问:"是真的吗?"

            时间在沉默中流逝.年轻男子好像过了很长的一段寂静时间,实际上只是两三秒钟.

            中年男子恢复了原来的莞尔一笑."开始说过吧,这只不过是游戏."

            "不过你刚才说话的样子很逼真.求求你,请告诉我实话."

            中年男子轻轻拍了拍年轻男子的肩膀."你到底怎么了?"

            "您是不是委婉地告诉我真实真实情况?喂,其实是像您所说的那样,不是吗?您装作偶然,其实把这个机会......"

            中年男子站了起来."你看,火车来了."

            "啊?"年轻男子望了望铁路那边.

            "相当有意思吧?为消遣时间再好不过了."

            年轻男子也从长椅上站了起来.

            火车停下来,车门开了.

            中年男子与年轻男子一起上车,找空位子并排坐下.

            年轻男子说:"您难道真是我的父亲......."

            中年男子微笑.

            车门关上,火车慢慢开动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2期P16

              

        胡适选专业

        文/胡  适

            该文是胡适1958年6月5日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演说词,原题为《大学的生活——学生选择科系的标准》。

            这种标准便是:性之所近,力之所能。胡适提及自已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过农学,当时正是民国元年,国内正革命,学了一年多后觉得学农无用,便决定改行。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政治理论、英国文学。

            文中提及一个故事:近代科学的开山大师伽利略,是意大利人,父亲是一位有名的数学家,他的父亲叫他不要学他这一行,学他这一行是没饭吃的,要他学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