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科学成就健康

乐读窝 > 科幻小说 > 科学成就健康

第9章

书籍名:《科学成就健康》    作者:


                                    与其浪费金钱购买心理安慰剂,不如学会正确地对待衰老。

        ------------

        第一章  美国人如何“进补”

        ------------

            世界经济正越来越走向全球化,保健产业也不例外。近来在国内流行的各种所谓保健品中,有许多实际上是从国外,特别是美国引进的,而且往往是人家的过气产品。例如一度很红火的“脑白金”,其实就是美国90年代中期短暂流行过的褪黑素;“核酸营养品”依据的是美国江湖医生富兰克的说法,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也曾经流行过,八十年代初被美国法庭认定为商业骗局后,就在美国市场上消失了。现在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各种保健品,以后也有可能被人引进中国,因此对其作一番简短的介绍、评价,还是有必要的。

            目前美国市场上的保健品也称作“膳食补品”(dietarysupplements)。据美国《预防》杂志的调查,目前有1亿5千8百多万美国人在使用膳食补品。这个市场极为庞大,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的报告,在2000年补品的销售额达到了230亿美元,自1994年以来美国消费者花在补品上的花费已几乎加倍,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在美国超级市场、药店都有补品专柜,互联网更是推销补品的天堂。我每天都要收到数封不请自来的推销补品的电子邮件。有一封是推销“人体生长激素”减肥制剂的,翻译成中文是:

            “有关人体生长激素的惊人发现正在改变我们对衰老和减肥的看法。减肥的同时使肌肉结实并一次性全盘逆转衰老迹象,加强性能力,增强记忆力,滋润皮肤,长出新发,让皱纹消失。”

            听上去是不是很像国内的保健品广告?美国人吃补品,和中国人进补、吃保健品的目的一样,是想达到自我保健的目的,保持身体的健康,以及用于防止或治疗各种疾病。在1994年以前,美国补品上市之前,和药品一样要证明有声称的疗效,经过FDA批准。在1994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膳食补品健康和教育法案》,限制了FDA的权力,从此补品可以不经FDA批准就生产和销售,美国补品市场迅速膨胀。FDA的权力只限于保障补品的安全,一旦发现某种补品有害健康,可以禁止其销售。补品厂家、推销商可以不经FDA批准就声称其补品有何作用,但是必须写明:“这个说法未经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定。该产品不试图用于诊断、治疗或预防任何疾病。”至于虚假、不实广告,另有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管理。

            美国补品市场与中国的不同,没有哪一个公司的特殊产品能够风靡一时。在市场上常见的产品,都是成分单一、公开、没有专利的产品,由多家公司生产。美国常见的补品,大致可以分成这几大类:

            维生素和矿物质:这占了美国补品市场的最大份额。有的是成分单一的制剂;有的是把人体必需的所有维生素和矿物质按人体每天需求值合在一起制作成片剂,用意是让人每天吃一片就可以保证对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需求,很受欢迎。医学界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已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可以用于治疗因缺乏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引起的疾病,对特定的人群也有益处,例如美国医学界提倡孕妇服叶酸制剂以防止胎儿畸形,因为怀孕早期缺乏叶酸会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出现神经管缺陷。适量地服用这类制剂,至少没有什么危害。但是,美国医学界并不认为一般的人都应该定期服用维生素、矿物质制剂,更不认为大量地服用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能起到保健作用,恰恰相反,维生素或矿物质的过量吸收可能有害健康。美国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鲍林在生前提倡“维生素C疗法”,认为每天大量地服用维生素C能防止感冒、癌症等多种疾病,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一直受到美国医学界的批评,但是由于鲍林的名气,至今仍有许多美国人信他那一套。

            草药制剂:像中国人一样,许多美国人也崇拜“天然药物”,相信草药胜过化学药物。不过,在美国市场上,真正的草药并不容易见到,在超级市场、药店卖的草药制剂,都是经过化学方法提取,以胶囊或片剂的形式销售,实际上还是“化学药物”。近年来某些中成药作为膳食补品也开始进入市场,但是还只限于华人社区,在一般的美国药店、超级市场见不到。有些中药,特别是一些补药,因为重金属含量过高有可能引起慢性中毒,被禁止出售。在美国市场上常见的草药制剂包括绿茶、大蒜、山楂、人参、桉叶、银杏叶、贯叶连翘、姜、迭迷香、锯齿矮棕榈、荨麻、芦荟等植物的提取物。对这些药物的疗效的说法,基本上和中医没有关系。有的没有任何科学证据的支持,有的有一些初步的证据,但还没有确凿到能被FDA批准的地步,所以先作为补品上市。

            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小分子,因此有营养价值。不过,市场上的氨基酸制剂并不是要作为营养素制造蛋白质(那应该从食品中吸收),有的也不是蛋白质的成分,它们是作为某种有特殊的保健功能的补品来卖的。例如,L-精氨酸被认为能增强免疫力、抵抗癌症,L-组氨酸被认为有助于治疗关节炎,等等。对这些说法,仍有待证实。

            激素:前面提到的褪黑素(所谓“脑白金”)就是一种激素,目前美国市场上销售的褪黑素只写着“有安眠作用”,而没有任何神奇的说法。最常见的激素类补品是脱氢表雄甾酮(DHEA),这是肾上腺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在体内被转化成几种其他激素,包括雌激素和睾酮。它的分泌在20至30岁时达到顶峰,之后直线下降,因此被商人称为“青春素”,宣称能抗衰老。有多项动物实验显示DHEA有增强免疫力、记忆力、抗癌、抗糖尿病、抗衰老的作用。但是人体临床试验未能证实这些作用。作为能转化成性激素的激素,长期使用可能有严重副作用。在互联网上经常见到推销“生长激素”制剂。实际上,生长激素在美国属于处方药物,不可能做成补品销售,所以可以肯定那些制剂不含真正的生长激素。而且,生长激素口服无效,而必须通过注射才有作用,而且非常昂贵(一年需要花费2万美元)。注射生长激素对衰老的作用仍然有待证实,其副作用也值得警惕。

            其他:例如花粉、蜂王浆,在美国市场上也可见到。美国医学界认为这两种制剂不具有保健价值,反而有引起过敏的危险。一些华人经销商在美国推销蜂王浆时,因被认为做不实广告,曾遭到FTC的罚款。又如,前文中提到的过氧歧化酶(SOD),这是体内的一种“自由基清除剂”,由于自由基被认为是导致衰老的一个因素,因此市场上也能见到以SOD为成分的抗衰老补品。事实上,SOD作为一种蛋白质,口服后将在消化道中被分解,不可能进入体内发挥作用。

            从这些介绍可以看出,美国补品市场相当混乱,绝大多数补品的作用都没有获得证实,美国人的“进补”,其实也和中国人的“进补”一样,就是花钱买个安慰。如果迷信某种保健品,是在以身体健康为赌注,浪费时间、金钱,甚至可能由于副作用而损害身体。健康之道,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在于“进补”。

        ------------

        第一章  小酌可以清心

        ------------

            不抽烟不喝酒历来被当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抽烟绝对有害健康,这是医学界的定论,也已成了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对喝酒的看法却并非如此简单。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适当喝酒能够“舒筋活血”。医学界现在也越来越倾向于认为适量的喝酒可能的确有助于健康,特别是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的头号杀手,其中大约有60%属于冠心病。在发达国家中,有25%的死亡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这是由于脂质在动脉管壁内沉积,形成一个个瘤一样的突起,使得血管管腔变得狭窄,甚至堵塞,血液供应不畅直至被截止。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坏”胆固醇)在动脉管壁沉积下来,形成粥样小瘤。血液中还有一种“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能帮助回收、清除LDL,防止粥样小瘤的形成。

            20世纪初,病理学家在解剖那些因为酗酒导致肝硬化而死的病人尸体时,有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这些人的大动脉管看上去特别干净,粥样小瘤很少。一个很明显的解释是,这些人死得太早,粥样小瘤还没有来得及在血管壁中累积下来。但是也有人猜测酒精能够溶解血管壁中的粥样小瘤。

            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调查似乎为后一种解释提供了佐证。这项调查是研究生活方式和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的关系,其中有一项结果是调查者完全没料到的:那些不喝酒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似乎更高。以后在多个国家对不同人群所做的多项调查也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适量的喝酒能够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在2000年,意大利和芬兰的研究者合作分析了以前28项调查结果,发现那些每天吸收25克酒精(相当于两杯酒。杯的大小当然与酒的种类有关,不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已根据酒的种类而选用不同的杯子了,也就是说,这里说的“一杯酒”,相当于一大杯啤酒、一中杯葡萄酒或一小杯烈性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