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奔波在战争前线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奔波在战争前线

第24章

书籍名:《奔波在战争前线》    作者:刘卫兵


                                            幽会女友在我们的眼中,齐阿不仅是个“能人”,更是个“神人”。一次,他的“神奇”

        举动,竟让我和孙浩紧张了好几天。

        10  月中旬的一天清晨,齐阿早早就跑到旅馆来敲门,说是想借用我们的房间 125  /  185  见见亲戚朋友。

        “什么朋友?”

        我们随口问道。

        “刚从伊斯兰堡来的远房亲戚。”

        齐阿简单地回答。

        我和孙浩协商一下,觉得朋友既然有事,理应帮忙。

        于是,把钥匙交给齐阿后,我俩就各自出外采访。

        谁知,我们的这一举动,只顾了讲朋友义气,却差点捅出个大乱子。

        与齐阿见面的根本不是什么远房亲戚,而是他在伊斯兰堡认识的女朋友。

        那天下午,齐阿与女友会面后不久,孙浩就接到旅馆法努克打来的电话。

        法努克气冲冲地质问:“你们为什么把房子借给外人?我们要报警了!”

        孙浩有些不明白质问的由来,还理直气壮地说:“好朋友借我们的地方,见见亲戚有什么不妥?”

        “他见的是年轻女人!”

        平日温文尔雅的法努克简直在电话里有些声嘶力竭。

        按照当地普什图族的传统习惯,互不相识、没有亲戚关系的男女是不能待在一起的。

        经过孙浩的再三劝说,法努克没有去报警。

        后来,当孙浩见到齐阿时,发现他神情紧张,还没等孙浩埋怨,齐阿便不好意思地把实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他是两年前在伊斯兰堡的朋友那里认识这位女学生的。

        此后俩人一直保持联系,还经常通过互联网倾诉衷肠。

        齐阿每次去伊斯兰堡都要找机会和她“幽会”

        。

        这次女友是来白沙瓦办事,他们早就约好要见面,可见面的地点却难住了齐阿。

        因为他们都清楚地知道,他们的行为不仅是大逆不道,而且是违法的。

        他思前想后,最后只得谎称要见亲戚,借用我们的地方。

        那天,齐阿自认为很聪明,偷偷地把女友从后门带进旅馆。

        谁知,最终还是没有逃过服务员警惕的眼睛。

        有个小服务员发现有可疑女士进旅馆后,及时报告了前台,法努克立刻找人四处寻查。

        而此时齐阿提早一步将女友送走。

        法努克他们最后在我们的房间里找到齐阿,虽然齐阿一再极力推脱说他们只是与亲戚见 126  /  185  面,可法努克还是不依不饶,并大声训斥他:“你应该知道,旅馆是不允许带女性进来的!男女在这里约会是要判刑的!”

        战争爆发后,白沙瓦始终处于高度军事戒备状态,当局出动大批军警,加强了对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常驻机构、宾馆商店等公众场所的保卫工作。

        这期间,  各家宾馆、旅社均被安全部门告知,遇有可疑的人和事情必须立刻报告。

        当时,  白沙瓦大大小小的旅馆住了不少外国记者,当局不仅给每家旅馆都增派了治安人员,还派出许多身着便衣的安全人员四处秘密侦察。

        我们住的小旅馆就经常有身分不明的人士来访,他们喜欢抓住外国记者聊天,问这问那,眼睛更是不停地盯住我们电脑里的文字和图片看个没完,偶尔也会心有旁骛地说声“OK”

        。

        事后,  在我的一再追问下,法努克才承认,旅馆的来人中确实有些是安全局人员,“不过,他们主要是防备印度情报人员和其他一些人趁机捣乱。”

        法努克解释说。

        “唉,今天算我倒霉!”

        齐阿似乎真的有些怕了。

        看到他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孙浩不再忍心去过分责备他。

        后来,孙浩不止一次地向我感叹“世风日下”

        、“民风不古”

        ,还深有体会地说:“原来哪里都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这事一直让我俩感到害怕。

        第十七章:独家目击扎卢扎伊因为讲义气,差点把我俩害了。

        可还是因为讲了义气,我们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聊天中,齐阿夸耀地称自己在白沙瓦“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

        “说吧,想去什么地方?”

        齐阿有一天突然问我们。

        “想去扎卢扎伊难民营。”

        我们故意想让他为难。

        127  /  185  “扎卢扎伊?”

        齐阿犹豫一下。

        “什么时候?”

        他接着问。

        “现在怎么样?”

        我们有些得寸进尺。

        “OK,Letsgo(好,我们走).”

        位于巴阿边境地区的扎卢扎伊难民营,是巴基斯坦境内最大的阿富汗难民营。

        早在战争之前,就已被当地政府宣布为“禁区”

        ,拒绝外国记者进入这里进行任何采访。

        我们心里清楚,当时白沙瓦有多少外国记者“窥视”

        对它的独家采访机会,而齐阿的爽然承诺竟让我们有些怀疑他话中的水分。

        时值午后,齐阿亲自开车带我们踏上吉凶未卜的旅程。

        齐阿的车技很熟练。

        他一边漫不经心地拨动着方向盘,一边与我们闲扯,那感觉不是去冒险,倒像是去观光。

        我俩心里却有些打鼓。

        “如果进不了难民营,反倒被人家抓住,他能救我们吗?”

        我们的车走走停停,齐阿仿佛在和我们变戏法。

        他时而跑到学校朋友家喝茶聊天,时而站在岗哨前与警察开怀畅谈。

        路过一处嘈杂的小集市,他又下车和几位路人说会儿话,其中一位竟然上了车,把我们带到难民营管理机构的一处大院子里喝茶、聊天。

        正当我们喝得浑身冒汗心里发急时,一辆破旧的日本丰田工具车疾驰而来,  车上跳下七八个拎着棍棒的小伙子。

        领头那位眉目间透着一股霸气的大胡子竟是难民营的治安总管古拉(Gulajia)。

        他们是难民营首领派来保护我们的。

        “魔术师”

        齐阿把我们弄得晕头转向后,终于“过关闯寨”

        ,把我们带入了许多外国记者想尽办法都无法进入的扎卢扎伊难民营。

        我们也有幸成为当时首批进入这座难民营采访的外国记者。

        听古拉讲,前几日,有日本记者出上千美元作 128  /  185  “好处费”

        想进入难民营采访,被他严词拒绝。

        他的话让一旁的齐阿骄傲得连胡子都翘了起来。

        后来听说,齐阿家从他父亲开始就和这里难民营的头人们有些特殊的关系。

        花钱买活路距离白沙瓦四五十公里的扎卢扎伊难民营,是巴基斯坦最大的临时难民营。

        自1999  年建成以来,共接收约3  万多个家庭、30  万阿富汗难民。

        战争爆发20  多天后,又有四五千名刚刚逃离战火的新难民涌入。

        由于新近涌入的难民多是投亲靠友,散居在各处,其具体数字根本无法统计,客观上给国际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在扎卢扎伊难民营,我见到过两位蓝袍遮身掩面的妇女。

        看到我的镜头,她们没有像其他阿富汗妇女一样仓皇躲开。

        其中一位略懂英语的阿富汗妇女告诉我,她和丈夫从硝烟弥漫的喀布尔带着五六个孩子,走了三天三夜,翻山越岭跑出来。

        过关时还把身上仅有的2000  多卢比都给了边防警察才算买了条生路。

        可如今两手空空的他们真不敢想以后的日子。

        类似的事情,我在纳扎尔的舅舅家碰到的纳齐也说过。

        刚刚从喀布尔逃出来的纳齐,30  多岁,曾是个开金店的老板。

        他说半个多月的轰炸已使喀布尔陷入混乱状态,约一半市民已逃离城市,商业活动基本停止。

        他们一家十多口人“不想坐着等死”

        ,就跑出来,奔波了近300  公里,翻山越岭,最后花了5000  卢比买通了边境警察,总算得到了一条生路。

        “如果没钱呢?”

        当时我惊讶地问。

        “那就待在家里,等着挨炸吧!”

        纳齐平静地回答。

        据纳齐讲,虽然巴政府宣布关闭了巴阿边界,可边境线附近属于部落地区,没人管辖,许多边防哨卡管理松懈,  阿富汗难民一般花上三五千卢比“买路钱”

        基本可以过关。

        按照他的说法,逃出 129  /  185  来的难民多半是有钱、有关系的,而真正的穷人都留在战场上。

        “没钱的老百姓总是倒霉的。”

        他说。

        “救援有时根本不管用!”

        古拉坐在车上气愤地说。

        据他介绍,难民营的救援工作由国际救援组织(主要是联合国难民事务署)和巴当地政府配合进行。

        但是双方经常出现相互“扯皮”

        的现象,要么互不负责,要么就是开空头支票,承诺的事情根本难以到位,导致许多难民在食品、药品及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方面处于极度匮乏之中。

        眼见冬天快到了,帮助难民过冬的大部分救援物资仍没有着落。

        伴着车轮扬起的阵阵尘土,我们钻进了由成百上千顶破旧帐篷组成的难民营。

        我几次试图爬上高一些的土坡,登高望远拍摄一张难民营的全景图,但都令我失望了。

        镜头中的灰色帐篷犹如我在腾格里沙漠中见到的茫茫沙海,一望无际一直延伸到天边。

        正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全球化、信息化和新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时,我恍惚间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我惊诧于眼前的景象,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

        我无数次地举起手中的相机聚焦在孩子、妇女和老人们的身上。

        一个约摸四五岁的男孩赤裸着身子站在帐篷中间的一堆枯草里,黝黑而又凸起的肚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有些变形。

        我不由自主地伸手抚摸一下他的肚子,男孩伤感的眼神看得我心里一阵酸痛。

        刚做了“孩子他爸”

        不久的我,想想祖国家中自己又白又胖的儿子,禁不住一阵阵感叹。

        我下意识地伸手去摸钱包,一抬眼,周围一大群孩子在紧紧地盯着我,我的手又缩了回去。

        进入难民营前,我们曾希望买些大饼带去给孩子们,被总管笑笑谢绝。

        如今看到眼前的景象,我知道自己先前的想法是多么幼稚。

        这里的问题绝不是几张、十几张,乃至几百张大饼能够解决的。

        130  /  185  帐篷区寸草不生,风一吹,尘土四起。

        我正在专心地拍摄一对母子的照片时,  拍摄胶片的佳能相机快门突然出现故障。

        一检查,竟然是由于难民营里沙土太多,  灌进了相机左上部的调控按钮里,导致按钮不能正常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