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诗经漫话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诗经漫话

第7章

书籍名:《诗经漫话》    作者:程俊英


                                      不是白白吃闭饭!一群在河边砍伐檀木替领主造车的农民,在挥

        汗如雨的当儿,猛抬头看见堆满了五谷的大仓库和挂满了野兽的大庭院,想起自己用血汗换来的劳动果实,就这么白白进了袖手坐吃的领主家里,不禁唱出了愤恨的歌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两个问题提得多么尖锐!与其说这是提问,但不如说这是揭露;尖利地反问嘲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强烈地表现出这些伐檀者实际上也是稼枪者、狩猎者的愤怒的情绪。他们的性格是倔强的,在慷慨的歌声中,没有诉苦,没有乞怜,有的是对寄生虫的蔑视,对吸血鬼的激愤,对剥削者的仇恨,对统冶者的反抗。《毛诗序》说:“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黄仲松说:“魏俗啬俭,而此与《硕鼠》皆刺贪。魏风至此,民何以堪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说出了这首诗的内容实质。《硕鼠》诗说:硕鼠硕鼠,  大老鼠啊大老鼠,无食我黍!  不要吃我种的黍!三岁贯女,  多年辛苦养活你,莫我肯顾。  我的生活你不顾。

        逝将去女,  发誓从此离开你,适彼乐土。  到那理想新乐王。乐土乐土,  新乐土啊新乐土爰得我所。  才是安居好处所。《鲁诗》说:“履亩税而《硕鼠》作。”什么叫“履亩税”呢?《左传·鲁宣公十五》提到“初税亩”,何休《公羊注》:“除去公田之外,又税私田之十一。”可见履亩税是除去劳役地租税外,再加上私田的实物地租税。春秋时,鲁国首先实行这种双重税,后来《硕鼠》的产生地魏国也实行了。履亩税承认土地私有,虽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但对人民来说,不过是增加税收,以新的剥削代替旧的剥削罢了。诗人将领主比作贪婪的大老鼠,不堪忍受了,想到那个没有耗子的“乐土。”去。可是天地茫茫,哪有这样的乐土呢?这只能是一种迷人的幻想而已。郭沫若先生解释得很好:“哼!哪里知道竟出乎意料之外,耗子是随处都有的,乐土纵找遏天下都寻找不出。”所以诗人在最后只能叹息说:乐郊乐郊,  乐郊啊乐郊,

        谁之水号!  有谁去过只长号!《诗序》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贪而畏人”,确实说出了剥削阶级儒弱而又贪婪的本质。《硕鼠》是当时劳动人民反剥削思想的集中表现,我们祖国在二千五百年前,人们就有消灭剥削制度的愿望和实现平等社会的现想,它含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因素。《魏风·葛屦》说:纠纠葛屦,  破旧凉鞋缠又缠,可以履霜?  怎能践路那寒霜?掺掺女手,  缝衣女手细又细,可以缝裳?  怎能替人缝衣裳?要之襋之,  提着衣带和衣领,好人服之。  请那美人试新装好人提提,  美人不睬偏装腔,宛然左辟,  扭转身子闪一旁,佩其象揥。  拿起发又忙梳妆。

        维是蝙心,  这个女子狭心肠,是以为刺。  作诗刺她理应当。一位在霜重露寒的季节还穿着夏布凉鞋的穷姑娘,用她细弱的双手,辛辛苦苦地缝好一件新衣,给装饰华丽的骄贵的“好人”穿,不料那个“好人”装腔作势地还表示不满意。贫女和富妇的对立,不就是阶级对立的一个缩影么?唐人诗云:“可怜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正是《葛屦》的续唱。《召南·行露》说:谁谓雀无角,  谁说麻雀没有嘴,何以穿我屋?  凭啥啄穿我的堂?谁谓女无家,  谁说你家没婆娘,何以这我狱?  凭啥逼我坐牢房?虽速我狱,  即使真的坐牢房,室家不足。  退婚理由大荒唐!谁谓鼠无牙,  谁说老鼠没有牙,何以穿我镛?  凭啥咬穿我的墙?谁谓女无家,  谁说你家没婆娘,

        何以速我讼?凭啥逼我坐牢房?虽速我讼,即使真的坐牢房,亦不女从。也不嫁你强暴郎。这是一位女子反抗逼婚者的自白。她何尝不想早些结婚呢?只是不愿意屈从于一个强暴者的高压。那个强暴者,甚至告状到官府,企图逼使姑娘就范,但是她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即使坐牢房,也不向你低头嫁给你!这是何等倔强!《韩诗》和《鲁诗》都歪曲地说《行露》诗中的女子,是因为未婚夫办结婚礼物不够完备而拒绝结婚,“言夫家之礼不备足也。”现在有人仍从旧说,认为“这个善良而保守的女子,因为未婚夫家婚礼手续办得不够完备,拒绝成婚,以致吃官司。她还是守礼持正,反抗压迫,必死不往,做了这首诗表明自己的意志”。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崔述说得好:“所谓礼未备者,仪乎财乎?仪耶?男子何惜此区区之贿而甘入狱?婚娶而论财又何足取焉。揆之情理,皆不宜有。细详诗意,但以为势迫之不从,而因致造谤兴讼耳。”他确能攻破《韩诗》和《鲁诗》对此诗的曲解,并说出《行露》的真正主题思想所在。

        三  反映战争摇役的诗歌《诗经》中抒写战争的诗篇是很多的。周统治者进行的战争,有抵抗玁狁、蛮族、徐方、淮夷等少数民族侵扰的正义战争,这是为人民所支持拥护的。春秋时代,诸侯间大鱼吃小鱼的兼并战争,这是为人民所深恶痛绝的。因此在《诗经》反映战争摇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听到战士们同仇敌忾的高歌,也可以听到士兵对穷兵黩武的怨恨《豳风·东山》是《诗经》中有名的诗篇,它是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幸获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周武王即位,他的兄弟管叔、蔡叔勾结殷人的后代武庚在东方叛乱,周公带兵去征讨,三年之后才班师回朝,那是公元前一〇六一年的事。这次战争虽为历史学家所肯定,但它带给战士们的,却依然是妻离子散和田园荒芜的悲哀。我徂东山,  从我远征到东山,慆慆不归。  久久不归岁月长。

        我来自东,  今天我从东方来,零雨其濛。  细雨透波倍凄凉。我东曰归,  我刚听说要回乡,我心西悲。  想起西方心悲伤。制彼裳衣,  缝好衣裤平时装,勿士行枚。  不再含枚上拢场。这位诗人在濛濛细雨中跋涉归来,想起再也不用过那枕戈待旦、含枚疾行的军中生活了,心中不禁漾起阵阵喜悦。平时是多么盼望回家,但当真的要动身回家了,却又想起家乡不知怎么样了,反而产生了隐隐的忧思。这种又喜又忧可怀可畏的矛盾心情在归来的途中就变得更复杂了。果臝之实,  瓜篓结子没人管,亦施于宇。  蔓延挂在房檐上。伊威在室,  屋里潮虫满地跑,蠨蛸在户,  门前喜蛛结成网。町疃鹿场,  田地变成养鹿场,熠耀宵行。  夜萤发着闪闪光。不可畏也,  家园荒凉怕不怕,

        伊可怀也,  越是荒凉越难忘。沿途的农村十室九空,一片荒芜,想起自己的家园,也许也变得伤心惨目了吧?但是,家乡毕竟是家乡呵,再荒凉也抹不淡征人的思恋。何况家里还有新婚而又久别的妻子呢。他想象着妻子在家里等着夫君早早归来,想起了三年漫长而痛苦的相思,回忆起当初新婚燕尔的情形,那时候小两口是多么美满,而今三年过去了,妻子怎么样了呢?有没有因灾荒饥寒而死去?还是逃亡到他乡去了?有没有被贵族强抢了去?还是另外嫁人了呢?“其新孔嘉,其归如之何?”越是走近家门,越是胡想得多,正是唐人所谓“近乡情更胆怯,不敢问来人”的心情。全诗的气氛是悲凉的,农村的景色是凄惨的,通过战士亦喜亦悲、可畏可怀、思往度今的典型情绪,反映了社会的典型现象,那就是战争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诗序》说这首诗是大夫赞美周公,是兵士乐其室家,是人民忘死从征。这种粉饰现实、歪曲现实的解释,同诗的实际内容实在是差得太远了。《邶风·击鼓》是被卫国统治者州叮派到宋

        国的戌边兵士所作。《左传·鲁隐公四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可见州吁是个好战者。他为了联合宋、陈、蔡三国的军队共同伐郑,所以先派军队为有旧怨的宋、陈二国做和事佬。诗中的孙子仲,是当时州吁派往宋国的带队将军,而这位《击鼓》的作者,就是不幸被拖入这场兵役的一位战士。从孙子仲,  跟随将军孙子仲,平陈与宋。  调停纠纷陈和宋。不我以归,  回家没有我的份,优心有忡。  留守南方真苦痛。他斥责孙子仲不让大家回国,害得他整天心绪不宁,竟然忘了自己的住处,丢了从征的战马,后来总算在树林里找到了。在这当儿,他忽然想起临别时对妻子的誓言:死生契阔,  死生永远不分离,与子成说。  对你誓言记心里。执子之手,  我曾紧紧握你手,与子偕老。  和你偕老永不离。

        可是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空话,他怨恨地对统治者说:于嗟阔兮,  唉呀相隔大远啊,不我活兮!  不让我们聚会啊!于嗟洵兮,  唉呀别离大久啊,不我信兮!  不让我们守约啊!他的凄婉呼声透露了人们对不义之战的反抗。从军不但给士兵带来了不幸,而且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他的家人。除了战争,沉重的谣役负担也使人民不堪其苦。《唐风·鸨羽》中一位长久在外服役的农民,想起不能在家耕种来侍养父母,不禁满怀怨愤地唱着:王事靡盬,  国王差事没有完,不能艺稷黍,  不能在家种黍梁,父母何怙?  爹娘生活靠谁养?悠悠苍天,  悠远悠远老天何,曷其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