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诗经漫话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诗经漫话

第6章

书籍名:《诗经漫话》    作者:程俊英


                                    七月流火,  七月火星向西方,九月授衣。  九月缝衣女工忙。一之日觱发,  冬月北风辟拍吹,二之日栗烈,  腊月寒气刺骨凉。无衣无褐,  粗细布衣都没有,何以卒岁。  怎样过冬心悲伤!三之日于耜,  正月赶快修农具,四之日举趾。  二月大伙下田忙。同我妇子,  约我老姿和孩子,馌彼南亩,  送饭南盲喷喷香,田畯至喜。  田官老爷喜洋洋。

        …………农民们将自己一年从事劳动的项目,悲惨的生活境遇,磋叹感伤的情绪,作了分月的、铺叙的、对比的描绘。种田、蚕桑、漬麻、织染、制衣、打猎、酿酒、修建房屋、藏冰等工作,都由农民负担。《汉书·食货志》叙述那时女工生活说:“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织,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这就是说,妇女每日要工作十八小时,男子更可想而知了。他们养活了领主,养活了当时全社会人,但劳者不获。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在凛烈的寒冬里,是“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吃的是一些苦菜葫芦,住的破烂的茅屋,四面透风,老鼠横行。妇女们还要被公子们劫虏侮辱;农夫们还要为豳公祝寿,被迫高呼“万寿无疆”。可见,《七月》诗的主题,是反映当时农民的劳动负担和被剥削压迫的悄况。它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反映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这种对抗性的矛盾,是绝对不能调和的。但是在诗中为什么充满了悲叹情绪,而没有对剥削者直接的斥责、愤怒的爆发呢?《七月》诗产生于

        西周初年,由于田制的改革,那时的政权还相当巩固,阶级矛盾还没有尖锐到爆发成为起义的程度。所以这诗末章,叙述到了一年终了,领主还假惺惺地叫一些农民到公堂上一起喝酒,举觞向豳公祝寿,祝他“万寿无疆”,让他们永远剥削下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阶级社会里的劳动人民,不但受统治阶级物质上的剥削,而且还要受到精神上的统治。《周南·芣苢》再现了活泼愉快、健康美丽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们三五成群地在平原旷野上,兴高采烈、载歌载舞地采取芣苢。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精确地适应着采取芣苢劳动的节奏和韵律的。文艺和劳动的密切关系,可以从这首诗得到证明。采采芣苢,  车前子哟采呀采,薄言采之。  决点把它采些来。采采芣苢,  车前子哟采呀采,薄言有之。  决点把它采得来。采采芣苢,  车前子哟采呀采,薄言掇之。  快点把它拾起来。

        采采芣苢,  车前子哟采呀采,薄言捋之。  快点把它抹下来。采采芣苢,  车前子哟采呀采,薄言袺之。  快点把它揣起来。采采芣苢,  车前子哟采呀采,薄言撷之。  快点把它兜回来。这首诗从劳动的发展过程,表现了心理的发展过程。不断的采取,伴随着不断的歌唱,越采越多,越采越有劲,越唱越高兴。语言的反复,篇章的重叠,表现了这些劳动妇女们对劳动的热爱。劳动过程的次序是这样的:最初是发动同伴们去采,到了目的地,是先拾取地上的,再抒取枝上的,先用手拿着衣襟去兜,后来越采越多,就把衣襟结在衣带间了。心理过程与劳动过程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这首诗歌的特点。但诗句比较简单,每章只换两个字,还保存着原始劳动诗歌的形态。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

        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焉。”他对这首诗的评语,是比较确切的。狩猎是周代人民劳动的一个项目,《诗经》里反映当时人民狩猎生活的,有《周南》的《騶虞》和《齐风》的《还》(古与“旋”通)。《騶虞》是写人民在野地里打猪打野兽的诗。《还》是写两位猎手在打完狼后相遇于峱山,彼此称赞射击手艺轻巧的诗。《秦风》的《驷驖》,《郑风》的《大叔于田》两首诗,都是赞美贵族善猎者。秦公打猎有车马和随从者的排场,打完猎之后,又到北园去休息游玩。《大叔于田》是描绘大叔射箭、驾车、搏虎、逐兽的壮勇,猎后态度的从容。他们都是以狩猎为游戏之一,和人民歌唱自己劳动生活的诗篇,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诗经》民歌里全面反映农业生产劳动的诗歌很少,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当时的农奴一年到头忙着耕种服役……哪里还有心肠来对他们的农业生产作正面的全面的描写与歌咏。”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的素材是由劳动派生的;难道因为忙

        于耕种就不歌唱了吗?绝对不是的。我以为《诗经》民歌无疑曾被贵族文人整理删改过,而反映农业生产劳动的诗歌之被删掉,可能是因为统治阶级曾窜改民歌作为自己的歌唱,如《周颂》中的《良耜》、《载芟》等。如果保留这一方面内容的民歌,则将与《雅》、《颂》中农事诗雷同。《良耜》是一首秋收后报答土神、谷神的祭歌,前七句写农夫下田播种,妇子送饭。后五句写耕耘施肥。中七句写收割藏库。末四句写祭祀社稷。读后我们好象看见许多农民戴着斗笠,手握农具,在辛勤地播种、除草、施肥、收割、藏库,有些妇子,手持大筐小筐在送饭,真是一幅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集体农业生产的图画。诗的语言质朴、生动,与《周颂》其他各篇的风格迥异。诗中提到“百室盈止”,据郑玄解释“百室,一族也”,是原始时代聚族耕种的形态,生产者即占有者。诗中反映的集体劳动情调是明快的,没有农奴对待劳动的怨愤心情。因此,这首诗和《周颂》中另一首祭歌《载芟》,很可能是周初作颂者将原始时代的劳动诗歌,改头换面而成为祭祀社稷的乐歌。宋朝王质《诗总闻》已道破其中秘密,他说:曰两诗(《载芟》、《良耜》)皆称

        ‘实函斯活’,此非习知田野、深探物情,不能道此语也。”到清朝,黄仲松《诗疑辨证》又提出疑问说:“此诗既歌于耕籍时,又歌以祭社授。是周公制作之际,才华已蝎,为此通套乐章,开后人圆机活法之径耶?”王、黄二人对这两首诗的看法是有意义的,值得重视。《小雅》里也有一些诗是写农事的。如《甫田》篇:曾孙之稼,  周王庄稼高高堆,如茨如梁:  就象屋顶和桥梁;曾孙之庾,  周王粮囤只只满,如坻如京。  就象小丘和山岗。乃求千斯仓,  造起仓库成千座,乃求万斯箱。  找来车箱上万辆。可见当时农业生产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了。另一篇《大田》更进一步写到把蝗虫丢到火里去,可见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年前已经认识到蝗虫的害处和它赴火的特性,知道用火烧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据说唐代人民继承了这种捕蝗法,只汴州一地,捉蝗十四万担。

        《小雅》里还有一首牧歌《无羊》,细致地刻划了牛羊的众多、动态壮健和驯良,并赞美牧人畜牧的技术高明。诗的第二章:或降于阿,  有的牛羊下山坡,或饮于池,  有的喝水池边过,或寝或讹。  有的蹦跳有的卧。尔牧来思,  你的牧童儿来啦,何蓑何笠,  戴着笠帽披着蓑,或负其餱。  有的还带干懊模。三十维物,  牲口毛色几十种,尔牲则具。  供您采用真够多。描写牧场上人畜的动态,栩栩如生,十分生动。同样是描写牲口的诗,《鲁颂·駉》铺陈鲁国僖公牧马之盛,就显得文字呆板,远不及《无羊》来得有神彩。但是《雅》、《颂》中的农歌和牧歌,经过统治阶级的窜改,所以主题思想同民歌本身就大不相同。如《载芟》末节说:匪且有且,  耕作不从今日始,匪今斯今,  丰收并非破天荒,

        振古如兹。  从古到今就这样。《无羊》的末章说大人占之:  请人占卜说许细:“众维鱼矣,  “煌虫变成鱼,实维丰年;  丰年兆头真可喜;旐维旟矣,  龟蛇旗子变鹤旗,室家溱溱。”  “添儿添女更言利。”将年成丰收,归功于神明的保佑,而不是创造财富的人民;说牧人为领主服务,是丰年和人口旺盛的好兆头。从这类诗中,已能够看出当时的阶级斗争在文学领域里的反映。二  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周代初年产生的民歌《七月》、《鸱鴞》等诗,或者嗟叹无休止的强迫劳动和剥削,或者借比兴的手法来恳求领主的怜悯。诗中有悲伤,有哀怨,但是没有愤怒,没有反抗。这是因为周初的阶级矛盾毕竟还不是很尖锐,人民还存着逆

        来顺受的心理。到了东周、春秋时代,诸侯兼并,战火连年,再加上领主们对农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弄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只有起来反抗这条路了。他们不象《七月》那样无可奈何地磋叹,也不象《鸱鴞》那样委婉曲折地诉苦;而是用匕首投枪般的语言,向统治者作英勇的斗争。《诗经》民歌中的《伐檀》、《硕鼠》、《葛屦》、《行露》等,就是它的代表作。《伐檀》第一章说:坎坎伐檀兮,  晦呵晦呵砍植树,寘之河之干兮,  放在河边两岸上河水清且涟漪。  河水清清起波浪。不稼不穑,  你不种田不收割胡取禾三百廛兮?  为啥聚各三百房?不狩不猎,  你不出狩不打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为啥猪孩挂你院?彼君子兮,  那些大人老爷们,不素餐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