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林肯传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林肯传

第27章

书籍名:《林肯传》    作者:戴尔·卡耐基


                                    

        美国现在正处在一个不平凡的时期,不管谁当选总统都必  然要面对那个危险的即将引爆的奴隶制问题,那是一付重  担,需要不屈的意志才能承担。

        林肯感到太累了,大选之后他疲倦地躺在沙发上,他有些心神恍惚,一

        抬头忽然发现对面柜上有面镜子,镜子映出  自己的脸,他看见自己有两个映像,其中一张面色极为苍  白。他大吃一惊,急忙站起,幻影消失。他嘘了一口气,又

        躺在沙发上,两个映像再次出现,而且比第一次更加清楚。林肯大为恐

        慌,急忙告诉玛丽,玛丽认为他将梅开二度,连选连任,但那张苍白色的脸  却意味着他不会活着挨过任期。林肯没有告诉其他人,只是对赫恩登说,“比

        尔,我担心我不会有好结果。”

        当选之后,斯普林菲尔德曾举办活动庆祝林肯当选,林肯不打算演讲,  但还是即兴说了两句,他要人们时时刻刻“记住全体美国公民都是同一个国

        家的兄弟,应该在手足情谊的纽带中共同生活”。

        但是,林肯心中却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坚决主张反对奴隶制的扩展,认  为绝不能妥协,“你一妥协,他们就又爬到我们头上来了,我们的一切努力

        就会付诸流水,早晚还得从头做起”,他给朋友们及有关人员写信不厌其烦  一再提起,“如果我们屈服,那我们就完了,政府也完了”,林肯甚至觉得,

        “要不了一年功夫,我们就非得占领古巴作为他们留在联邦的条件不可”,

        因此,“较量是必不可免的,现在较量比将来较量好”。另一方面,他又觉  得关于逃亡奴隶的条款必须实行,而且要“用最温和的方式实行,决不可加  以抵制”。

        南卡罗莱纳脱离后,林肯给  A·H·斯蒂芬斯写信,斯蒂芬斯是佐治亚人,  按照林肯  13  年前的说法,是一个矮小瘦削、脸色苍白患结核病的人,他曾经

        作过一次精彩演说,使林肯“那双枯干的老眼”充满泪水,现在他是一个有  条件的联邦主义者,反对脱离联邦。林肯告诉他,“我充分意识到国家目前

        所处的危机以及我担负的责任的重量。”林肯问道,“南部人当真害怕共和  党执政会直接、间接地干预奴隶或就奴隶的事情干预他们吗?”如果他们当

        真害怕,林肯向斯蒂芬斯保证南部人根本不用害怕,“在这方面,南部在华  盛顿时代没有危险,现在同样也没有危险。”不过,林肯认为,这样做不能

        解决根本问题,或者并不解决问题,因为,“你们认为奴隶制是正确的,必  须加以扩展,我们则认为奴隶制是错误的,必须加以限制。我认为关键就在

        于此,它当然是我们之间唯一的一个重要分歧。”

        林肯眼看着一个州又一个州宣告脱离,束手无策。现在是布坎南总统当  政,尽管他只剩下几个月的任期,而实际上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反对脱

        离联邦,并称脱离联邦为非法行为。他说,联邦的“任何一个契约成员都不  能随心所欲地废除它”,因为联邦不仅仅是各州自愿联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还是一个主权国家。然而令共和党大失所望的是布坎南总统继续说,政府不  能强迫一个脱离联邦的州回到联邦来。这样总统给了南部分子以暗示和鼓

        励。林肯坐等时间一天一天慢慢逝去,如坐针毡,度日如年,除了胡子越长  越长。林肯在斯普林菲尔德第  8  号街家里的沙发上躺着,抚摸着他的已经将

        下巴遮住了的胡子。他以前是不留胡子的,可是一个叫格雷丝·比德尔的小  姑娘告诉他如果他留上胡子,他的脸就不会看上去那么优郁,就会显得好看

        些。那个小姑娘还问他有没有女儿。他不无遗憾地告诉她,自己只有三个儿  子,没有女儿。同时对她蓄胡子的建议觉得有趣,最后终于听从了她的劝告。

        林肯躺在沙发上,抚摸着胡子。他知道在  12  月间有一种妥协的想法,即  将密苏里妥协线扩展至太平洋。肯塔基州的约翰。克里坦登要求对宪法做一

        系列的修正,希望奴隶制能得到永远的保护,该案没能通过表决。  林肯知道,所有脱离的州或正打算脱离的州都在备战,征召自愿兵,抓

        紧民兵建设,并在退出联邦的同时,攻占联邦的军火库和要塞。  林肯知道,到  1861  年  1  月,下南部各州脱离联邦已成洪水决堤之势,新

        闻界趁机兴风作浪,掀起脱离狂潮。  林肯极为痛心,那个双影镜像也困挠着他,他感到来日多艰,遂决定去

        查尔斯顿见继母一面。他感到在他的少年岁月,他的继母给了他求知上的很  多帮助,他一直心怀感激。而且现在,他的父母及一个姐姐都早已故去,继

        母是他过去生活的唯一见证,是一根纽带,连结着过去岁月的美妙和亲情。  他牢牢记住纽带一词并将它用之于就职演说。

        2  月  1  日他见到了继母萨莉。她的唯一亲生儿子约翰·迪早在  1854  年去  世,她现在住在女儿家。林肯对他的继母极为爱戴,萨莉也极爱她的这个继

        子,在他小的时候,她就看出他与众不同,并极力促使他上进。现在母子相  见,萨莉却不仅仅感到高兴,那是见到儿子的高兴,还感到伤感,她的儿子

        就要到遥远的东部去了,再也不像以前在巡回法庭的时刻说回就回了,她还  能再看到他吗?而且她知道南部有人正计划阻止他当总统,他们打算暗杀

        他。尽管儿子做了总统衣锦还乡,她却老怀难畅。她多么希望他不要去做总  统啊,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她觉得从此之后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了,她不由

        得紧紧抱住她的儿子,眼泪漱漱而下。

        林肯在家逗留了一天,与继母共享了一天的天伦之乐。他还抽空去了一  趟他父亲的墓地,那里荒草丛生,他在父亲的坟前立了一块木牌。

        萨莉惦记她的儿子,他第二天凌晨四点的火车,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夜,  萨莉不顾自己已是  73  岁的老人,赶来相送,她抱着他不放,呜咽着说怕再也  难以相见。

        林肯回到斯普林菲尔德后两天,南部在亚拉巴马的蒙哥马利市集会,4  天后便搞出了一部临时宪法,再过  1  天,即  2  月  9  日,会议选举杰佛逊·戴

        维斯为临时总统,临时副总统则是那个一直反对脱离联邦的  A·斯蒂芬斯。  看来打仗将不可避免,林肯感到局势严峻。他预先派了私人秘书尼各来

        等人去华盛顿试探温菲尔德·斯科特将军,因为他是弗吉尼亚人。空气越来  越紧张,老朋友们都赶来话别,甚至纽萨勒姆的汉纳·阿姆斯特朗也来了,

        她说她不奢望能活着再次见他。  然而林肯无所逃遁,他必须面对现实。他开始变卖家俱,并将房子以年

        租金  90  美元的价格租了出去。他盼望着重回斯普林菲尔德,他甚至对赫恩登  说,不要将他们的律师事务所的招牌取下了,他想着做完总统后回来重执律

        师旧业。那天晚上林肯与赫恩登谈了很久,他们差不多共事  17  年了。然后他  们走出律师事务所。赫恩登后来写道:“一路上他讲到一些有关总统的职位

        所特有的不痛快的特点。‘我已经厌倦了当官办公’,他抱怨道,‘而每当  我想到摆在我面前的任务我便不寒而栗。’”

        ★  帝国之星前往华盛顿

        在这恐怖、感伤同时又喜悦的日子里,林肯准备好了他的就职演说。终  于,2  月  11  日他迎来了前往华盛顿的日子。

        那是一个风雨之晨,黑云滚滚,寒气袭人。林肯携妇挈子在戴维斯、贾  德及两个秘书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大西铁路站。林肯站在昏暗的候车室里,看

        到前来送行的人们站在从车站到他的专车两旁,他神色严肃,默默和他面前  的父老乡亲朋友们一一握手,走上专车的台阶。专车只有几节,他向车尾看

        去,只见烟雾迷濛,将一切笼罩住,隐隐约约,似有若无。他仿佛看见过去  的时光一幕幕飞逝,如梦似幻,童年、母亲、姐姐、平底船、安,啊,那些

        一想起就令心隐隐作痛的岁月哦,仿佛有一种沉重的力量,他不由得放慢了  脚步,回过头,他看见近  24  年来朝夕相处的人们挥着手,一副依依不舍的神

        情,他的感情闸门一下子打开,他打了个手势制上了司机,让他暂缓开车,  然后说,“朋友们,不论谁,只要不处于我的境地,就不能体会我在这次告

        别时的忧伤之情。”林肯感情深挚,他感谢斯普林菲尔德人民  24  年来的好意,  他说他的一切都要归功于他们。他骑一匹借来的马在他年轻力壮时节来到这

        里,那时他落泊无助,有那么多朋友帮助他。他还在这里结了婚,他的“孩  子们出生在这里,有一个还埋葬在这里”。林肯为一种黯然销魂的情绪所笼

        罩,前途茫茫,来日大难,“我现在要走了,不知哪一天能回来,或者是否  还能回来”,他感到他“面临的任务比华盛顿当年担负的还要艰巨”。这么

        艰巨的任务谁能知道是否能成功呢?谁能保证成功呢?林肯是不属于任何宗

        教的,但他和信教的人们一样相信全知全能的上帝,“没有始终伴护着华盛  顿的上帝的帮助,我就不能获得成功。有了上帝的帮助,我决不会失败”,

        林肯的“上帝”会“与我同行,也会与你们同在”,而且无所不在,无时不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