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我经历的战争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我经历的战争

第62章

书籍名:《我经历的战争》    作者:ayooyoo


                                    根据古代几位著名旅行家的著作,其中“瘴疠横行,蚊虫肆虐,外人至此,多生疾病”(《南方揽密》,刘隆及,1214~1279)、“林木参天,枝叶茂密,上不可见线天;地气暖湿,多孳蛇虫,而灌木丛生,蔽地尽是,以至闻水声而不见清流”(《异域记》,乔德,1398~1445)。自古以来,这两个森林分别给东大陆和西大陆流下了众多可怕的传说和神话。  1881年10月3日,“响尾蛇集群”跟着他们著名的指挥官朱良国踏入了这片数千年来一直少人涉足的原始丛林。

        第三卷  第二次东大陆战争  第三十一章      

            朱良国在丛林中奋战的时候,我正在巴比伦城“享着清福”,这是朱良国有一次在跟我联络补给问题的时候说的。我苦笑着,在这么一个遍地都是反抗分子和饥民的城市里整天跟刚到的新兵打交道,这种生活叫做“享清福”?跟这样的福气比,我倒情愿上战场去真刀真枪的和敌人干。

            朱良国的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巴比伦的剩下的军力已经不多了,他们那残破的经济也负担不起大部队作战那庞大的作战费用。虽然有些游击队不断进行一些袭击,但是在我军的优势兵力面前不堪一击。中国空军完全掌握着制空权,前进基地就设在巴比伦城郊外,巴比伦游击队一露头就是铺天盖地的炸弹倾泻而下,炸得这些装备都不齐全的游击队伤亡惨重。不同于现在许多描写巴比伦森林战斗的书中所提到的,其实朱良国根本不把与游击队的战斗放在心上,他最关心的是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对部队战斗力和士气的影响,同时努力保持补给线的畅通。事实上,在那里“天气和地形造成的伤亡比战斗还大”。仅在进入巴比伦森林的第一周,南方集群中被毒蛇咬死咬伤的官兵就有23人,而同一时期在战斗中的伤亡人数甚至还不到100人。

            巴比伦人原先在巴比伦森林中修筑过一条铁路和几条公路。这些横亘整个森林的道路是巴比伦人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建成的,它们保证了巴比伦平原和巴比伦南方国土之间的联系。而现在为了阻挡我军的迅速推进,巴比伦人对这些道路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破坏。根据事后的统计,这些道路上有80%的桥梁被破坏,有23%的路段埋上了地雷,还有许多地方的路基被彻底破坏。根据这一情况,东大陆远征军总司令部调拨了东大陆所有的工程部队大约十万人投入到对这些路段的抢修。这些工程部队简直就几乎是不眠不休的紧跟着部队推进,他们负责迅速修复所有被破坏的路段,清除路障和地雷,还在沿途重要的地点搭设补给站和临时营房。工程部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虽然他们没有正面与巴比伦人交锋,但是他们和看不见的敌人(丛林恶劣的环境、疾病、野兽和糟糕的天气)作战却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巴比伦战役的最后几个月,通过这些铁路和道路向前方运送的补给物资达到每个月八十万吨的惊人数字,甚至超过了和平年景这些道路所负担的运输量。可以说,我们的胜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样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工程部队。

            朱良国后来曾跟我谈起,在巴比伦森林行军时他最受不了的倒不是恶劣的天气和糟糕的自然环境,而是路边无数的巴比伦难民尸体。巴比伦难民向南前进的途中是必然要经过这片森林的,在巴比伦城以南最近的巴比伦城市是尼尼微,两地间的航空距离约为1000公里,而连接两地的道路则长达1400公里,其中有800多公里路程是在巴比伦森林中穿行。而除了少部分坐飞机南逃的高层人士外,大部分的难民是只能靠两条腿走完这漫长的路程。他们扶老携幼,带着不多的一点物资走入这片荒无人际的原始森林。在道路被破坏,沿途几乎没有什么城镇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在途中因为疾病或野兽袭击而丧生。在前后持续近半年的难民潮中,大约有四十万巴比伦人走进了这片森林,根据不久前我看到的一本名叫《巴比伦森林惨剧》的书中提供的数字,只有不到八万人活着走了出来,其余的三十多万人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被森林吞噬了。

            根据朱良国的叙述和当时陆军通讯社记者发回的照片(这些照片自然是严格禁止公布的),在巴比伦森林泥泞的路边,经常会看到有巴比伦人横尸路边,刚死的还好,很多尸体已经在那里很多天了,有的被野兽撕咬得不成人形,有的则已经腐烂。“那大堆胖胖的白蛆在尸体上蠕动的样子,还有那股恶臭,绝对会让你把隔夜吃的饭都呕出来。”朱良国形容当时的情形时说:“那是个充满绿色的地狱,呆久了人会发疯的。”他后来命令工程部队在埋葬这些难民尸体的同时,将路两边50米内的树木都清理掉,“但是你知道,那种丛林里,这么一点距离算得了什么?很快就又长满灌木了”。我当然了解这种感受,我后来经过巴比伦森林的时候,坐的是军列,看着车窗外的树木飞快的掠过,还有路边茂密的林木间那一根根代表坟墓的树桩,依然觉得一阵充满绿色的压抑,何况那时的朱良国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的。

            在丛林里行军是非常辛苦的,据朱良国说,许多前锋部队是用火焰喷射器开路,烧去前方的葛藤和灌木,从而在丛林里开出路来。但是天气非常潮湿,要开一条路非常困难。“坦克就是推土机,它们可以压平灌木,撞断一些小树,给步兵碾出一条比较容易前进的路。在许多地方,坦克是被作为拖拉机使用的。”主战坦克是不能进丛林的,它本身近60吨的自重,会让它马上陷入泥潭,在巴比伦森林第一线的都是“QT-2”(轻型坦克的缩写,不过因为它的速度相当快,所以士兵们也常把它叫做“蜻蜓”)、“三角龙”(Ayooyoo重型机械制造公司制造的一种轻型坦克,1875年定型投产,1877年开始装备部队,在第二次东大陆战争中被广泛使用)等一些轻型坦克。它们在巴比伦森林的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至今在圣雷吉斯的东大陆战争纪念馆里还陈列着几辆这样的轻型坦克。

            不过坦克当然不是设计来做这个用途,它们更主要的任务是作战。作为整个集群的先锋,第17主战坦克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丛林中跋涉了600公里之后,遇到的第一个不是游击队的敌人是巴比伦的第238国民师。虽然在长途行军后疲惫不堪,装备也损失不小,但第17主战坦克师毫无惧色,主动出击,对巴比伦的这个师发起猛烈进攻。巴比伦的国民师在巴比伦军队中无论装备还是训练都是最差的部队,这个第238国民师也不例外。他们到处都是破绽的防线在第17师身经百战的士兵面前简直如纸般脆弱,在我军的猛攻下,这个国民师半小时内就被彻底摧垮了,军官带头,纷纷从各自的阵地上逃走。第17坦克师立刻进行追击,当晚他们俘虏了该师师长罗卡斯.米克哈,并同时俘获了他的整个师部。第二天凌晨17师各追击部队集中了全部俘虏,并开始点名登记,这时他们才发现自己已经创造了一个最快击溃一个整师的世界记录(从打响战斗的第一枪到全部扫尾工作完成不到24小时,17师的这个记录至今无人打破)。同时他们发现,前面已经不再是那几乎无穷无尽的绿色森林了,他们终于走出了丛林,来到了圣乔亚山脉下的尼卡谷地。在他们的前方的,正是巴比伦的尼尼微城那有点模糊的灰色身影,更远处,直插云天的圣乔亚山脉雪白的山顶反射着阳光,正放出耀眼的光芒。

            1881年12月27日,中国东大陆远征军南方集群十六万人成功穿越“死亡丛林”,兵锋直指巴比伦南方的重要城市尼尼微。同一天下午3点,巴比伦政府在巴比伦南部滨海城市阿卡德发布声明,要求与中国举行和平谈判,并建议双方在现有的接触线上立即停火。

        第三卷  第二次东大陆战争  第三十二章      

            巴比伦的和平建议一提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希腊外交部立刻发布声明,指责巴比伦政府“屈服在中国的强大武力下”、“背叛了三盟国签定的神圣协定”、“抛弃了巴比伦的民族未来”;美国外交部也发了个声明,对“巴比伦的行为表示遗憾和惊讶”,在历数了美国对巴比伦自开战以来的“无私帮助和巨大支持”之后,美国认为“巴比伦政府单方面提出停火建议伤害了美国人民的感情”,并同时说“巴比伦人民会认清民族大义所在”,给人的感觉就是美国正在煽动巴比伦人推翻他们的现政府。

            后面的事态进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中国议会紧急开会讨论巴比伦的和平建议,首先我们要不要接受停火?光是这个问题就在议会上辩论了足足十五个小时,反战派集结了几乎全部政治资本,力图通过停火议案;而支持军方的议员则针锋相对,提出巴比伦并没有遵守五年前的停火协议,并首先向我们发动了进攻,因此接受“这样一个背信弃义声名狼籍的政府”提出的协议是“不可想象的”。双方直吵得面红耳赤,却一时得不出一个结果来。

            当北京的人民会堂里议员们的辩论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东大陆阿卡德的事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希腊军队中的亲希派势力在12月28日凌晨发动了军事政变,第92坦克师这杆“霸王枪”第一个冲进了阿卡德城巴比伦政府临时所在地,在奥拉达.克.索布尔的指挥下,“霸王枪”轻易击溃了政府卫队微弱的抵抗,并逮捕了全部政府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