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三国随章侃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三国随章侃

第12章

书籍名:《三国随章侃》    作者:沉睡的天空


                                    (当然,献帝这一路走来,辅佐他的那些人如董卓王允都没好下场,或者内部分裂,或者被杀,实在是个丧门星。)

        汉室衰亡并不是那时所有人的公认,还是有很多人信奉汉室,虽然也有如袁术等人想图谋篡逆,但是对于许多地方官员和士大夫来说,中央朝廷的命令还是很权威的,即便在董卓等人控制之下,还是有许多人遵从他的命令。也有如张杨一般的诸侯为其效命。所以此天子还是有威信的,但是为何许多人对此事毫无兴趣呢?

        或许,献帝的身份和这几年的局势给了人一种假象。

        献帝是董卓所立,这使得部分人对其的公信度产生怀疑,如袁绍便对这位皇帝颇为不满,他当初反对此帝登基,这或许是他不想迎接献帝的一个原因。

        此外,献帝当朝期间,中央政权命令对于关东诸侯毫无效果,这使得许多诸侯产生了皇帝无用的想法。事实上,献帝的天子身份也是在曹操手中用的淋漓尽致,或许说,挟天子不是最重要的,而挟天子之后的政治手腕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注意到,曹操在讨伐诸侯时,诸侯中主张投降并以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为借口的往往是文臣,而主张武力对抗的往往是武将。这样就给我们这种感觉,讲究实力的武将往往忽略天子的政治意义,或者说他们不太重视汉室,只注意自己的主子,所以曹操手下诸将不主张迎接天子,认为要打败杨奉等人得到皇帝费力不讨好,而文人则对汉室有着相当的信任,或者说:他们往往为了目的扩大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而曹操的重要手段便是使挟天子以令诸侯产生的影响扩至最大,或者说舆论造势造的最好。

        其实曹操挟天子后的专制,比董卓李有过之而无不及,曹操进洛阳后,以有粮食为借口,鼓动皇帝来许昌,天子控制在其手中后,马上表奏韩暹张杨的罪状,韩暹或许有独断骄横之罪,而张杨则根本就是欲加之罪,(张杨和吕布亲善,而吕布之前刚和曹操对峙兵败,张扬一度想救援吕布,得罪了曹操,这才是张杨的罪状。)而领兵在外的杨奉他也不放过,派大军讨伐之,再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先后诛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议郎赵彦,罢免三公,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封暗通自己的卫将军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朝政为自己私门把持,不单已经成年的献帝无法涉足,而跟随献帝忠心耿耿的百官公卿也不得实权,所用之人皆为曹操属下,其独断比董卓远过之,只是在政治手腕上他远过董卓,当初暗通他希望得到支持的董承反被他控制,可见曹操的政治手腕,经济上也使百姓有所安定,这才得到士大夫的拥护。

        当然,这也和曹操早期的身份有关,他虽然屠杀徐州百姓,但是又是汉室忠臣,反董先锋,而董卓等人早就被舆论打到谷底了,所以献帝在董卓手里,只能作为封官的工具,而在曹操手中则成了最大的政治武器。

        不过,对于袁绍来说,献帝的价值就没这么大了,袁绍起家是以反董联盟盟主的身份,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就是反献帝的盟主,尤其他一度想谋立刘虞为帝,假如成功,献帝便是伪帝,他现在要把之前认为的伪帝迎接奉立起来,也难怪会犹豫。其实袁绍最希望的只怕是献帝永远在董卓手中,那样他便可以反董联盟的盟主身份发号施令,以袁家当时的势力和威望,他并不需要献帝来为之锦上添花。献帝在他手中的作用是最小的,他要防止的是让献帝落到如曹操之类人的手中即可。

        所以说,袁绍利用献帝的作用最小,曹操利用献帝的作用最大。事实上,在有了挟天子之后的曹操在面对袁绍时还是处于劣势,之后的胜利可以说是侥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背后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正文  第十四章  徐州之失

        三国随章侃第十四章徐州之失

        (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即便在极近的时间段也可能发生相同的两件事,甚至凶手是同一人,此章说的吕布夜袭徐州就是如此。

        在演义中,对此事描写的是非常的偶然,好象就是因为张飞醉酒打曹豹,引发曹豹报复,导致吕布进犯。而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

        在三国志注解中引英雄记的说法:“布水陆东下,军到下邳西四十里。备中郎将丹杨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布,言“张益德与下邳相曹豹共争,益德杀豹,城中大乱,不相信。丹杨兵有千人屯西白门城内,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将军兵向城西门,丹杨军便开门内将军矣”。布遂夜进,晨到城下。天明,丹杨兵悉开门内布兵。布于门上坐,步骑放火,大破益德兵,获备妻子军资及部曲将吏士家口。”

        在三国志先主传中就谈的比较简单“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

        其共同点是吕布主动攻打刘备的下邳,原本是徐州一员的曹豹势力是站在刘备对立面而支持吕布。其不同点是英雄记称在吕布进军期间发生了张飞与曹豹的争斗,并且张飞杀了曹豹。而演义将英雄记做了改动,加入了曹豹是因为张飞强行灌酒行凶而发怒,并暗通女婿吕布的事件,其很大程度是为了突显张飞的莽撞。但曹豹投向吕布自然并非演义说的那般简单。

        前文曾经说过,刘备能统领徐州是各方势力平衡下的产物,徐州本土势力无法选择出一个迎合各方代表的人物,而且他们或许也不愿意主动在乱世出头统领危机中的徐州,而不得不如当初兖州一般选择第三方的军事势力,也就是刘备接管徐州。

        但是,徐州是个烫手山芋,经过曹操的大屠杀,原本富裕的徐州遭到了极大的损失,尽管陈登称徐州户口百万,但是在遭到曹操两次攻伐并大加抢掠杀戮后,东海等郡破败不堪,几万人口被杀。已经远非当初的徐州可比了。内部势力分歧,且不说掌有原来军队实权的丹扬势力,就是将刘备扶植上徐州宝座的以陈登,糜竺为代表的本土势力也并非好相与的,一旦刘备有所处置不当,就可能闹出危机。

        最关键的是,现在的徐州危机四伏,北方袁绍和陶谦处于敌对状态,一度派兵增援曹操对徐州的攻伐,而公孙瓒已经处于袁绍下风,已无力支援徐州,曹操自不便说,乃是徐州大敌,只是陷于苦战和迎帝之中,无法抽身,但是一旦缓过气来,便可能再度伐徐州。而更糟糕的原本是盟友的袁术因为不忿徐州被刘备得到,而和徐州成为敌对状态,如此一来,徐州便是四面受敌。

        面对这样的困境,刘备也显出相当的政治才能,虽然在此时史载不多,但是从后来的历史看,他处理的颇为得当,对于外部势力,他向曾经与之交战的袁绍表现出和谈的意愿,从日后的情况看,袁绍对于刘备伸出的橄榄枝应该是接纳了,三国志注引中称“陈登等遣使诣袁绍曰:“天降灾,祸臻鄙州,州将殂殒,生民无主,恐惧奸雄一旦承隙,以贻盟主日昃之忧,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方今寇难纵横,不遑释甲,谨遣下吏奔告于执事。”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尽管说此是否真实待查,不过从袁绍日后对刘备的态度看,袁绍对刘备能投向自己这边是很欢迎的,而且刘备也加深了其关系,袁绍之子袁谭就曾经被刘备举为茂才;而对于不久前的大敌曹操,刘备一方面利用各种方法示好,另一方面也在时刻防备,比如收留吕布,虽说此事日后看是个失策,但是面对军力强横的曹操,吕布的存在是一个很好的帮助。而对于袁术方面,只怕敌对是唯一的选择,从徐州本土势力选择刘备开始就如此了,而选择和袁绍交好与袁术敌对,从当时的势力对比看,是相当明智的选择。

        刘备的对外政策,显然得到了徐州本土势力的认可,而刘备的对内政策,也得到了徐州本土势力的欢迎。

        刘备日后在谈论时说到,他所用的方式和曹操往往相反,正所谓:“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其确实如此,曹操在兖州,对外攻伐掠地,对内镇压削弱本土势力,刘备在徐州,对外以外交和好为主,对内则以安抚拉拢本土势力为主。

        正是在徐州的所为,刘备日后才得到了众多人的赏识器重,曹操袁绍都待之厚遇,而徐州的本土势力中陈登称之为王霸之才,而糜竺在刘备被吕布击败后仍将妹妹许配并资助,日后一直与刘备奔走各地,要不是刘备在徐州的表现,决不可能出现这样情况。

        但是就如同曹操的霸避免不了被人偷袭,刘备的仁也不能导致偷袭者的出现,偷袭者是同一人,而其协助者也有相似之处。曹操被张邈背叛,而刘备被曹豹背叛。尽管张邈和曹操的交情远非曹豹与刘备可比,但是有几点是相同的:

        一是张邈和曹豹在兖州和徐州都掌握着一支武装,张邈原本就是陈留太守,为一镇诸侯人物,在曹操入主兖州后也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而曹豹是陶谦在世时依仗的丹扬军的领袖代表,刘备入主后虽然有所削弱但是也保持着自己对部分丹扬军的控制,而两人能作为内应便是依靠着自己的独立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