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三国随章侃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三国随章侃

第44章

书籍名:《三国随章侃》    作者:沉睡的天空


                                    

        中国古代水军的作用主要为两种:

        一为运输:水运的便利使得军队能够快速的从一地机动到另一地,这对于军事上是相当有利的,毕竟大部分情况下陆战占据着主要地位,而陆战中军队的集中和快速机动最为重要,就拿古代战争中极其重要的骑兵来说,在最早的时刻,马匹很多情况下是用于军队的转移,一旦作战时士兵依旧是要下马作战的。而由于水运的便利,能更多的运输大量军队和物质到达前线,这使得在陆战中便占有优势,北方入侵南方时很多时刻往往便是因为水军的不足,使得在兵力集结上比不过水军强大的南方而退却的。但是这也有明显的缺陷,水运固然便利,但是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河流,一旦没有河流的地区,水运则无法前进,则也是南方北伐时后继不振的一大原因。

        水运对战争的影响有很多例子,如东晋时期桓温的枋头之败,很大程度便是因为豫州刺史袁真未能开通石门的水运,粮食补给不上,仓促退兵的关系。刘裕之后第一次北伐南燕也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南燕朝廷举措失当和百姓支持下才得以继续,而第二次北伐后秦也是得益于能自黄河而上的关系。

        在经济重心日渐向南方倾斜,而大多数政权建立在北方的情况下,水运的重要性更加重要了,京杭大运河和海道漕运,使得南方的物质能够便利的到达北方,尤其在北方遭遇重大战乱如安史之乱时,南方的漕运更加突出。

        后勤补给运输说完,那便是作战了,谁都知道后勤补给的重要性,那便很容易任凭一方都会想到击溃击沉这些运输船只,而另一方则要保护这些船只,如此一来,水战便无可避免,尤其是在相比海洋狭小得多的江河之上,船只几乎无处遁形。而且,只是用于运输的的船只也不能称之为水军了,否则最早的中国水军便不是春秋时期,而是商周时代了。

        中外水战几乎都没什么区别,基本上以投射,冲撞,接舷,拍竿,还有并非是常规的火攻几种。

        冲撞或许可说是除了投射外最早出现的水战武器了,不同于古代陆战战斗单位多为以人构成的个体,水战的战斗单位是以船的形式出现,一旦船被击毁,无论船上有再多的人,也就没有战斗力了,而击毁体积庞大的船撞击则是一个很好用的武器。尤其在处于上流的船只,动能要远远高于下流的船只,所以在早期的船只中,舰艏冲角是最主要的武器,而也有专门为了冲撞而制作的船只如“蒙冲”等。而为了船只的安全,船也日益向大型化发展,在汉朝便出现了三层的楼船,到了三国时期东吴更是拥有了五层高的楼船,可载士兵三千余人。唐朝还发明了水密隔舱,使部分漏水的舱室不会影响整个船只。

        而随着发展,另一种攻击方式出现了,便是接舷,靠近的船只然后冲上武装士兵作战,这样有时甚至可以俘虏整艘船,而对应着接舷便是钩拒与乌鸦式战船的出现,钩拒相传是公输班所造,主要用于将要逃走的船只钩住,楚军据说用此物战胜了越军。而乌鸦式战船则是古罗马的发明,是为了弥补他们水军的不足,而用船头乌鸦嘴一般的小桥联结上敌船,再接舷作战,据说在用了乌鸦式战船后,罗马一跃成为海上强国。这两种武器都是建立在接舷战的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自己的船上拥有大量善于在摇晃的船上作战的武装士兵。

        拍竿其实也是两者的进化品,拍竿是一种巨型大锤般的武器,利用杠杆原理砸击靠近想进行撞击或接舷战的船只,威力巨大,自然这样的武器只能装在楼船之类的巨型船只之上。

        实际上以上这些战斗方式都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有投射武器依然在水战中发挥着作用。投射武器,顾名思义,便是以弓箭,投石,火炮为主的武器,这是水战中最早出现的武器。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答周瑜话中称大江之上,弓箭为先,便是说在水战中弓箭是最主要的武器,用于射杀对方的士兵和水手,陈友谅便是在与朱元璋水战中被箭射杀。而楼船之所以成为战斗主力,便是因为楼船高,所谓“站的高,也射的远”嘛,而且弓箭也可带火箭以燃烧对方的船只。到了东晋,更是装备了能把船只击碎的巨弩,日后又将投石机装备在船只上,如此一来威力便更大了。到了火器时代,随着火炮威力的加强,水战便渐渐成为了火炮互射的舞台,所谓的巨舰大炮时代。

        除了以上几种,火攻也是水战中的一种手段,不过火战船只是战斗中的一种辅助方式,毕竟这是一种自杀性站船,不过到是常出现于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中,比如三国中赤壁大战,再比如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七艘火船火烧陈友谅几百艘巨舰。都是如此,但是毕竟只是辅助方式,不能常用。

        水战之中速度因素极为重要,三国时期的“蒙冲”,“走舸”,“赤马”无不是讲究速度的船只。顺流而下的船只往往在速度上占优,但是只依赖水流也会受到限制,所以船浆和风帆相继出现,尤其是前者,使得水军可以逆流而上展开攻击,而南北朝祖冲之发明的车船,可说是轮船的前驱,日后在宋朝水战中发挥了不少的作用。

        水战和陆战截然不同,北方屡次对南方用兵不利,往往便是在水战上吃了亏,战船技术不如人,(如刘裕攻后秦时,因为晋军进攻的艨艟包裹,看不到里面的人,秦军便以为神仙下凡,而到了隋朝攻陈时,隋朝的造船技术已经不亚于陈朝。)水军素养不如人,(古代水战中且不说其他,便说和陆战最接近的接舷战,若是没有长期的练习,在船上只怕都战不稳,何况交战。)

        不过,水军并非机密。长江天险也并非难以逾越,只要给几年的时间,锻炼出一支水军并非难事,尤其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初期失利,但是依然拥有了相当大量的船只,还保有着荆州水军的部分,假若曹操耐下心来,缓战练兵,则刘孙联军绝对不是曹军的对手,所以对周瑜来说,击败曹操水军,速战速决,这是绝对必要的。

        正文  第四十六章  用间

        三国随章侃第四十六章用间

        (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上一章说演义的赤壁大战曹操中周瑜反间计是杜撰的产物,这章又要说了,那句俗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有问题,黄盖诈降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是却没有说他挨了几十大棒才降的,不过,虽然没有挨打,黄盖这类诈降也是苦肉计的一种,也是因为黄盖的间计使得火攻战术得以成功,赤壁大胜,而奠定了日后的三国格局,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一场苦肉计决定了之后几十年的中国政局。

        苦肉计,和演义上一章的反间计一样,都是属于用间的一种,孙子兵法将间分为五间:“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而若按现代的分法,间可分两种,一种是单纯获取收集情报的间谍,在和平时期存在着大量这样的间谍;而另一种则是如反间这一般,并非是单纯的获取情报,而是以直接削弱对方力量为目的,而战时以这类间谍居多。这类间谍,若能施用的好,一人可抵千军。(当然,还是那句话,用间也要建立在自己有实力的基础之上,若是实力差距太大,再用间也是枉然。)

        古人有云:“间者,使敌人相疑也;反间者,因敌人之疑,而实其疑也;苦肉计者,盖假作自间以间人也。凡遣与己有隙者以诱敌人,约为响应,或约为共力者皆苦肉计之类也。”

        反间计与苦肉计一般,都是以获取敌人的信任为主要目的,一旦敌人信任,则计策便成功了,只是反间计是使用假情报让敌人相信自己的内部有问题从而自相残杀,以起到削弱敌人的作用,而苦肉计是假意制造自身的矛盾再引诱敌人信任己方,布下圈套让敌人遭遇损失。

        苦肉计在用间中算得上相当杰出的一计,但是此计则不容易实施,苦肉计顾名思义便是要挑起已方矛盾,残害自身,让对方知道,从而获取对方的信任,可这并不容易,这其中的一点便是残害自身的程度,如何让对方相信自己和已方有深仇大恨以至于到了要叛离的地步,假若是小打小闹,敌人断不会相信,甚至要自侮其身,真做叛离的样子,其二,苦肉计很大程度上是要在敌人阵营中潜伏,而且往往就可能一去不复返了,其危险性极大,在自家表演有人帮忙,而在敌人那处表演,无人帮衬,一不小心便有被识破的危险。其三,因为危险性如此之大,实施苦肉计的人选便相当难选,要对已方绝对忠诚,不然实施苦肉计那人真的叛离,那就赔了夫人又赔兵了,无名小卒那不行,没什么价值,而有了官阶富贵的人何必去犯那风险冒那损失施行那苦肉计,而这机密之事,也不可能寻了一人又寻一人。我们看现在常说的苦肉计多是成功的例子,但是其后不知有多少失败的事迹了。所以这苦肉计一向是难上加难,不是万不得已,或处于劣势之下,苦肉计不用为好。

        黄盖的苦肉计虽然出名,但是其苦肉计并不属于很出色的苦肉计,若说苦肉计,还是要离刺庆忌所施用的苦肉计最为典型。要离为获取庆忌的信任,假意获罪于吴王阖闾,并付出妻子的代价,这才获得庆忌的信任,又在庆忌处潜伏多日,被庆忌引为心腹,最终才在出征之时刺杀庆忌成功,所以说真正的苦肉计要吃的苦可多了,假若是演义中那般挨了几十大棒就算苦肉计的话,苦肉计那也太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