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三国随章侃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三国随章侃

第47章

书籍名:《三国随章侃》    作者:沉睡的天空


                                    

        袁曹作战,袁绍占据河北,曹操占据中原,虽说袁绍对曹操确实占有优势,但是尚达不到轻易便可灭之的地步,所以袁绍对曹操的战争乃是双方倾巢而出,倾尽全力搏杀的大决战,对于曹操来说,一旦官渡战败便意味着整个战局面临着溃败的现实,但是对于袁绍来说,官渡之败也不是轻易便可承受的打击,在两强决战的情况下,官渡这样的大决战就成了胜负手。

        而赤壁不同,此时的曹操已经控制了中原和河北,乃是有席卷天下之势的霸主,孙权只是占据江东一地的地方性诸侯,甚至曹操南征的第一目的是荆州,而江东只是他南征的副产品而已,而即便是面对南征的第一目的荆州,也并不是可与当年官渡袁绍相比的敌人,如此强弱悬殊的对抗曹操自然也不会倾其全力,他在北方还拥有大量的生力军,这是赤壁遭到惨败的曹操依然可以保证北方稳定的最大前提。(其实象淝水之战后前秦那样的崩溃是很少见的,以前秦的实力来说,即便淝水惨败,但是东晋实力不足,之后的北伐也不算很顺利,再怎么也不至于让前秦亡国的地步,前秦的亡国主要还是归因于内部的问题,而曹操这点上没有问题,或许说,如前秦这样庞大却又内部不稳的政权才是少见。)

        而且在荆州一役中,刘琮不战而降,使得曹操的军力并未遭到大量的损失,这使得曹操无须再从北方调集更多的兵力而只依赖原本的部队便可以发动对江东的进攻,这样一来对曹军的损失又大量减轻了。

        而且曹操虽然在赤壁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他南下的全部兵力并非也在赤壁,如在南郡的曹仁部,这些留守的生力军未遭遇赤壁那般的遭遇,数量也为数不少,能够为曹操阻击刘孙联军。

        而相对曹操方面,江东的实力却并不雄厚,已经是全力出动,但是比较拥有整个北方作为后盾的曹操还是相差太远,虽然和刘备乘势夺下新附曹操的荆州,但是对于曹操势力的其他地区则无力染指。

        一旦大胜之后不能乘势追击曹操,获取更多的土地,在形成相持局面之后,孙刘两家尚能与占据北方的曹操这般的对抗已经是相当好的局面了,从另一个方面说,曹操之后没有发动如赤壁那般拥有强大威势的南征,也能说明赤壁一战的战果已经相当的辉煌了。

        事实上如赤壁一般的以弱胜强在历次战争中并不在少数,超越赤壁级别的在南北对峙中也是常见的事,但是只要在战争中不是一国的主力被全歼那般的惨剧,失败的强者依靠着潜力依旧能占据未来的主动。只有当发生主力全歼的情况时,强者才会被弱者乘势打倒,这个除了官渡之外,最明显的便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了。

        说句题外话,《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物,据说曾做过当年一雄张士诚的谋士,(正因如此,一直有说《三国演义》有影射当时元末战争的说法)假如如此的话,他必然知晓鄱阳湖一战,而号称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水战鄱阳湖一战也和赤壁有些许相似,如陈友谅也曾经联舟为阵,而朱元璋最终也是利用突然变向的火一把火把陈军的船烧了大半,最终奠定胜局,这与赤壁中最终东南风起烧尽敌船的一幕多么的相似。只是鄱阳湖大战这样的主力搏杀大决战从战略意义看更象官渡大战了。

        虽然我认为赤壁大战的战略意义不如官渡大战,但是也并非说赤壁大战没有地位,毕竟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精彩战役,也是因为这场战役,形成了日后的三国鼎立局面,从这点上来说,这或许比官渡还要重要,官渡曹操失败也就是换了袁绍统一北方,而假如赤壁大战结果改变那就没有之后的三国了,那就更没有日后的三国演义,也不会有我在这里码这个《三国随章侃》了。

        好了,赤壁大战在真实历史上的地位说完了,那么,相对应的,下一章,就是说赤壁大战在演义中的地位了。

        正文  第四十九章  演义中的赤壁

        三国随章侃第四十九章演义中的赤壁

        (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赤壁大战是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一段,赤壁大战虽然说是当时的一场大战役,但是陈寿作三国志以简略出名,所以赤壁大站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并不算非常详尽,曹操刘备孙权程普黄盖吕蒙传中都是一句带过,内容大同小异,只有周瑜传中最为详细,有数百字的介绍,并谈及火攻一事。但是之后罗贯中便加入了许多虚构的情节,而赤壁一战也成了三国演义中的重头戏。

        在上文已经提过,在三国演义中三次大战,以赤壁描写着墨最多,而就整个三国演义,赤壁也位列三大对台戏之一。

        这里或许大家要问了,那三大对台戏,其实便就是赤壁大战曹周斗智,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六出祁山战司马;这三次双方都是一等一的谋略之士,这般斗起来才叫精彩,若是对手如孟获那般蠢笨,纵使七擒七纵,那也算不上精彩,一边倒的战势那只能说是欺负人罢了,要打对台,那就要实力相当,所谓的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就好象听那评书,张飞关羽杀那二流武将,纵使再多,我们也就随意听听,至多也就随便喊一声好,其间还可磕点瓜子泡壶茶,巴不得说书先生赶紧把这段跳了过去;而若是马超战张飞这样一流武将的,我们瓜子不磕茶也不喝,连叫好都忘记了,便是聚精会神竖着耳朵,假如听到自己钟爱武将处于劣势,那便是头冒冷汗,若反听到扳回几分,便喘了好大一口气,而若是反败为胜,那正可伸手一拍桌,连声大叫,比现代球迷球队获胜还要兴奋几分了。

        所以说正因为赤壁乃是周瑜和诸葛亮对曹操,三气中周瑜对诸葛亮,出祁山诸葛亮对司马懿,这样才能称得上好戏。(自然,这所说的都是指演义而言,而且真要打起仗来,是巴不得对手越稀松越好,谁也不想真的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

        这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便是诸葛亮,所以这三大对台戏中便是诸葛亮是不可缺少的,且不说后面两戏,就说这赤壁一事吧,诸葛亮除了出使江东劝说孙权之外,并没有太多介入战争的细节,但是这就大大违背了作者的心愿,想三国中几大规模最大的战役,魏灭蜀,晋灭吴时诸葛亮早已死亡,自然没什么可写的,官渡之时诸葛亮还未出山,而彝陵之战史书中诸葛亮很明确的没有参与,只有赤壁之战,诸葛亮在出使江东后有一大段空白期,这自然成了发挥的好空间,而且赤壁大战也正是诸葛亮出山没多久之时,为树立诸葛亮的风采,赤壁自然成了最好的着墨点。(包括之后的三气周瑜也是,不过话也说回来,演义中虽然主要是为了诸葛亮,但是成为诸葛亮的对手也加重了不少戏份,象那司马懿,街亭本就没他什么功劳,那时甚至根本就不在关中,但是为了和诸葛亮的对手戏,便硬是将他千里迢迢挪移了过去。)

        那演义是如何成就诸葛亮的呢,毕竟赤壁大战中主要还是曹操周瑜唱对台戏,要是加上刘备那还说得通,但是就以诸葛亮的身份,参与进去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但是正所谓山人自有妙机,不能实写,便虚写。

        这里插上几句,一般历史演义有“七分实,三分虚”的说法,而这三分虚便主要考验作者的能力,象三国演义中很多段落直接便是引自史书,那虽然精彩,但是我们也只能说三国志汉晋春秋等的作者写的精彩,而论不到日后的评书演义作者,但是那虚写的部分,则就看演义作者的功力了,尤其在诸葛亮出山之后,虚构情节大大增加的情况下。而这点三国演义应该说是相当的出色。

        再说回来,赤壁中对台戏的不是周瑜和曹操嘛,那怎么才能让诸葛亮介入进去呢,作者自有妙机。

        首先,他先把能出彩的地方都出了个遍,诸葛亮出使江东,本也不复杂,他却先舌战群儒,让诸葛亮出了一次风头,然后再游说孙权,你看他怎么游说孙权的,鲁肃对他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可说曹军势大,先是在往江东的船上:“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再是前往见孙权的路上:“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再是马上就要见到孙权时,“适间所嘱,不可有误。”

        这三次都答应了鲁肃,不说曹操兵多,可他一见到孙权便变卦了:“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权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而且鲁肃在旁示意也不理会:“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

        这还不算,之后便干脆劝那孙权投降,激那孙权,最终游说成功,演义中游说孙权这段和史实上并无太大差异,但是妙就妙在鲁肃那三次叮嘱不可说曹军势大的惶恐,和孔明说曹军势大的成竹在胸对比之上;还有一点,鲁肃对孙权的进言和诸葛亮对孙权的游说在史书上并无先后之分,但是在演义中先鲁肃进言放在之前,诸葛亮的游说放在之后,而诸葛亮的游说之后孙权才定下心来:

        “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