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三国随章侃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三国随章侃

第48章

书籍名:《三国随章侃》    作者:沉睡的天空


                                    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

        这样一来凸现了诸葛亮游说之功。(说起来为了诸葛亮,这鲁肃在演义中也吃了不少苦。)之后孙权反悔,要待周瑜回来,演义中又加了一段:周瑜虽已主战,但不表态,鲁肃又请那诸葛亮来游说,借那改“桥”为“乔”一事激那周瑜说出真话。

        这一来是再显诸葛亮游说江东之功,二还是为后文的对台戏做那铺垫。

        若是按史书上的记载,诸葛亮游说完孙权便就没事了,应该回去了才对,可演义为了让诸葛亮在赤壁之中大放光彩,刻意将之留在了江东。

        我们前几章说赤壁有连环三计,乃是周瑜布下反间计,黄盖行那苦肉计,庞统献上连环计。其实这其中还有连环三斗。哪三斗?周瑜斗曹操,此乃明斗,周瑜斗诸葛亮,此乃暗斗,还有一斗乃是诸葛亮斗曹操,我称之为隐斗。

        周瑜斗曹操最好说明,曹周两军的对峙尤其是水军的战斗,这是摆在桌面上的,周瑜连连获胜,而在计谋上的争斗中,曹操连中三计,也是落了下风,曹周之间的明斗,曹操是败下阵来。

        那周瑜和诸葛亮的暗斗呢?演义说那周瑜担忧诸葛亮智谋高,为日后江东之患,而想除去,所以连番设计,先是第四十五回要孔明劫曹操营,被诸葛亮识破,再是四十六回逼孔明立下军令状,却引出了诸葛亮草船借箭。而这回周瑜要杀诸葛亮,却被诸葛亮先设计安排逃了回去,至于周瑜定计总是每每被诸葛亮看破,这暗斗那诸葛亮总超周瑜一头。

        至于曹操和诸葛亮则是隐斗,赤壁之中主要是曹操与周瑜对峙,曹操与诸葛亮两人除了草船借箭之外,并无冲突,所以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计谋斗是通过周瑜来显现,周瑜每定一计,瞒过了曹操,却欺不了孔明,这般对比之下,诸葛亮又比曹操高出一头了。

        这演义中的三斗诸葛亮已经很出风头了,但是演义还要让他将赤壁大战的风光全纳了进去,为何?便是说的本回故事。

        在此先说一说演义的风格,古代演义乃和现代小说不同,现代小说有时可以情节发展的比较缓,剧情发展可以允许大段平稳的铺垫陈述。而演义不行,演义前身乃是评书,是直接面对听众的,假如演义来个大段的铺垫陈述,那只怕要听得人昏昏欲睡,那时听众减少,自己的生计便成问题了,所以演义讲究的是故事情节,喜欢留包袱,抖包袱,往往是大包袱带着小包袱,而且这些包袱并不是一次使用便完了,下次还会用,那这包袱怎么抖呢,就是要出奇,就是要转折,什么是转折,往往是一惊一乍,就好象说书先生的那响木一拍,高潮来了,如那四十七回庞统行完那连环计,正要回去复命,眼见万事大捷,大家听得高兴,想这后面没事了吧,谁料:

        “至江边正欲下船,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得庞统魂飞魄散。”

        此时不单是庞统,那听众这一听之下也是冷汗直冒,难道那庞统被人识破,要被曹操捉去不成,好了,要听后事如何,拿钱来罢各位。

        再比如上回演义故事,周瑜做完那连环三计,眼见这破曹在即,这听众也大以为然,正以为曹操上当时,便不料听得曹操道破无东风一事。

        “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这固然是使对手曹操不显得太过失败,若是太差,那就不是对手戏了,所以那反间计完曹操马上识破,苦肉计曹操也是疑虑再三,这次连环计也是曹操早想到东风一事。不过这样一写,对手曹操是这般了,听众可就疑惑起来了,莫非曹操要逃回一劫不成,只是想那曹操说的不算,没想上回结束,这周瑜:

        “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诸将急救起时,却早不省人事。”

        好嘛,这破曹之前,曹操道破东风不算,那周瑜大将也不省人事了,难道这火烧赤壁就要就此泡汤不成,大家疑虑焦急之时,说书先生一拍响木,要听后事如何,乖乖交钱吧。

        当然啦,那说书先生总是要人交钱那可是封建陋习,在下可不敢学,也没那本事,所以还是继续说下去。

        演义主角是谁,诸葛亮啊,所谓主角便是书中可扭转乾坤之人,上一回无诸葛亮的戏份,那是蓄势待发,就等着你周瑜想到东风倒下,再来治你病呢。

        所以这“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十六字不单把周瑜的病治好了,就连赤壁的功劳也都抢来了。东风乃是火烧的定睛之笔,而诸葛亮则是赤壁的定睛之笔。

        其实赤壁大战中诸葛亮并没有参与一次战斗,(其实就算按演义的写法也应该是周瑜打胜了此战才对,)但是演义却能将赤壁的光芒集中在诸葛亮身上,以至于说到赤壁之功便首先想到诸葛亮,可见行文之重要了。

        正文  第五十章  所谓快意恩仇

        三国随章侃第五十章所谓快意恩仇

        (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本回便到了有名的华容道,经过近年来对三国真实历史的宣传,想必大家也应该知道了华容道关羽放曹操乃是子虚乌有的事。三国志的注引中确实提到曹操退兵乃是从华容道走的,老弱残兵填草死伤甚多也说到了,还说到刘备想放火来着。只是关张赵三人在半途又抢劫又放人的事就是演义胡扯了。其实想想也明白,哪有这么巧的,曹操不笑没人来,曹操一笑就钻出个大将,而且赵云张飞脑袋锈住了,就抢旗帜来着,把人都留给关羽。

        不过也许演义写的太好的缘故,倒是有很多人对华容道深信不疑,更结合下一回演义诸葛亮的天象说得出了诸葛亮放曹操乃是为了防止孙权的说法,也难得诸葛亮受了一次冤枉。

        不过本章到也不是为关羽诸葛亮喊冤来着,只是想说一下我自从小时候便产生的疑云,在前言中我说过很小时候便读了三国,自然一般人都先读演义再读三国志,那时便和诸多演义迷一般,对关羽放了曹操痛恨不已,认为要是曹操在华容道被擒,日后关羽也不会死,刘备和诸葛武侯也不至于壮志未酬身先死了。后来读了三国志才知道华容道是子虚乌有,但是心头疑云刚去一个,便又来一朵。便是,关羽在演义中放了曹操,还犯下大意失荆州的错误,为何众多受演义影响的人还尊其为义薄云天的关二哥呢?为何演义中的华容道却好象没有为关羽抹黑,而是更加增添了光彩呢。五年前我重读三国水浒,终于明白了。

        我们之前一章曾经谈过关羽,那主要是说真实历史上的关羽,说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忠义气两字,而对大部分平民百姓来说,“忠”字虽然重要,但是或许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可以表达,而“义”字则不同,在古代社会,“义”便是大多数人应该要尊重的行为规范,而华容道关羽放曹操则不单不违背“义”,反而显得关二哥更为有情有义。

        古代中国的道德规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都说古代中国和中国周边国家都属于儒家文化圈,不过儒家文化的范围很广,且不说儒家本身就有多个流派,就说道家佛家对传统儒家也有很大的渗透,所以说这个儒家文化,就算是资深学者,不花一辈子的工夫,只怕也难得全貌。古代虽然有大量学者毕生研究儒家,但是更多的平民百姓连字都不识,要让他们理解学者的那些只怕是太难了,只能选择最能理解的内容来教育百姓;这就好象我们现在虽然号称法治社会,但是烦琐的法律知识也只有专业人员如律师才能明白,一般人能知道基础的法律知识便已经足够了。

        那古代平民百姓的道德规范是如何的呢,这只怕一本书也写不完,我们只说与本章有关的内容,便是“义”。什么是“义”,若是学者研究,只怕引经据典,没个几万字写不完,但是对老百姓来说,不需要那么复杂,八个字就可以说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简单吧,其实就这么简单,俗话说“侠以武犯禁”,侠并不受统治者的青睐,但是为何长期以来侠客故事却能常在市井流传,远比那四书五经还要深入人心呢,便是因为侠客的“快意恩仇”。

        现在流行将三国水浒读成政治类小说,但是在我看来,确实颇多小说带有政治意味,但是假如将小说纯粹读成政治,就无趣了,如三国演义,虽有三国历史作为蓝本,但是也颇多杜撰,假若以三国志为依据探究政治那还罢了,以演义为依据探究所谓的政治厚黑等等,那岂不是笑话,水浒则更是如此。三国水浒等等演义传奇在说书先生嘴边精炼多年,我辈之中也大有喜爱说书者,难道听这说书是为那里面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而激动万分,拍手叫好,三月而不知肉滋味。非也,我们只会为那武二郎报兄仇,关二哥走单骑击节叫好,无他,因为我们胸中都有一种叫做快意恩仇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