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三国随章侃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三国随章侃

第49章

书籍名:《三国随章侃》    作者:沉睡的天空


                                    

        我们为什么喜欢武松这个杀人犯,不是因为他喜欢杀人,而是因为二郎杀西门庆潘金莲是为了报杀兄之仇,杀蒋门神是施家之恩。是因为他写那“杀人者,打虎武松”的张狂;我们为什么喜欢鲁智深,不是因为他的卤莽,而是因为鲁提辖为金翠莲而杀镇关西的侠。为林冲护送沧州的义,我们为什么喜欢李逵,并不是因为他一个板斧一个人,而是他对宋江那样近乎于愚的义。为什么我们会喜欢金庸古龙这些武侠小说里放荡不羁的侠客,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真实的,而是因为我们喜欢他们在文中的快意恩仇。

        这种快意恩仇是我们文化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早自春秋左传,史记中的刺客游侠列传,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或许这对于现代社会已经部分不适应,但是对于古代百姓来说,这是他们遵循的道德准则,甚至对于他们来说,这比“忠”还要重要。

        从这点看关羽的行为便可以理解了,华容道为什么放曹操,因为曹操当年对他有恩,快意恩仇里面有个讲究,凡是大人物,有仇未必一定要报,但是有恩,一定要报,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士为知己者死,都是这个意思,曹操虽然不比刘备那般是自己的兄长,但是对于自己也是有恩的,虽然在之前关羽有斩颜良文丑挂金封印之举,但是曹操的恩还是留下了,(快意恩仇有趣就有趣在这,一旦有了恩,不管大恩小恩,那一辈子便是有恩,抹不开去不掉的,就象忠是一样的道理,一旦从一主,便是一辈子忠,除非主公死去或者自己死去。)所以关羽放了曹操不但能得到读者的谅解,反而更让关羽忠义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因为这是符合一般老百姓的行为规范的。自然,这用政治等角度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

        关羽能成为历代忠义的典范,甚至成为商人帮会的保护神,便是因为他的快意恩仇,你看他演义中和刘备张飞逃园结义,始终不离不弃,救二嫂,走单骑,对曹操之恩,斩颜良文丑,挂印封金,纵其走华容道;对张辽徐晃,有故旧之情,对一般小兵,却有着长者的温情;(三国志称关羽善待卒伍,演义中他对华容道那些惶惶皆欲垂泪的曹兵,有一丝不忍,再评书中更有说关羽只斩杀大将不斩小兵的,)而对其他人,却始终有一股傲气,要处处高人一等,称黄忠为老兵,要与马超一比高下,视孙权于无物,若是把他放到武侠小说中,这岂不是一个带着一份傲气,一丝狂意,一缕义气,快意恩仇却又有情有义的侠客嘛。

        演义中的关羽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是不合格的,但是,对于往往终生不会与政治打交道的平民百姓来说,应该会很想得到关羽这样的人来做兄弟,做朋友,做自己的关二哥。

        正文  第五十一章借荆州?

        三国随章侃第五十一章借荆州?

        (演义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

        “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这因为演义的关系,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口头语了。不过,这句话和那句“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一样,大有问题。

        之前已经提过,演义中所称的“刘备摔孩子”乃是子虚乌有的事,后人却常拿演义杜撰的这事来说刘备虚伪,而“借荆州”一事呢?

        先说说“借荆州”的始末,孙刘联军在赤壁击败曹操后,追击到江陵,刘备南下攻取荆南四郡,而周瑜攻打江陵,这在演义五十一到五十三回也便提到了此事,但是和演义中截然不同的是,一来刘备是先攻取荆南四郡的,而且并没有夺取襄阳,虽然日后刘备以关羽为襄阳太守,但是此乃遥领,襄阳之后一直在曹方手中;二来刘备在攻取荆南四郡时没有象演义般那么复杂,如长沙的韩玄未做任何抵抗便投降了,四郡中只有武陵太守金旋据称抵抗了一阵,演义中为了黄忠魏延等人的出场,和显示关羽张飞赵云之能,刻意加入了这么多戏。而第三,也就是最关键的是,刘备断没有象演义那般得诸葛亮之计偷偷夺取了江陵。

        演义中称诸葛亮趁周瑜曹仁相攻之机,偷偷夺取了江陵,从而一气周瑜,不过这纯粹是无稽之谈,要真是如演义中那般,孙刘联盟肯定就此破裂,而且诸葛亮这样的用计,也大大违背联盟之道,颇象小人之为。

        这里就要说到演义中的一点弊端,演义对诸葛亮寄予厚望,为了显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时编造剧情达到了离谱的程度。比如这一气周瑜的偷袭江陵,为了让诸葛亮在计谋上高过周瑜一头,不惜在背后算计友军,可要他真这样做了,孙刘联盟还能维持下去吗?历史上的孙刘联盟能维持一段时间,是建立在两者共同进退的基础之上,并不是如演义中所写的那样,江东出力,刘备占便宜的,就说攻打江陵一事,并不是如演义说的周瑜攻打江陵,最后被刘备偷袭占了便宜,而是刘备和周瑜合力攻打江陵,刘备还遣关羽以断北方援军,在两军合力之下,才得以控制了江陵,而江陵也是由周瑜军所控制,刘备在南岸地驻守,设公安。

        孙刘联盟日后关系虽然一度紧张,但是起初联盟是建立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双方都表现了一定的诚信关系,刘备和周瑜在一段时期内也是相处非常的融洽,若真是按演义中的诸葛亮那样做,只占便宜不出力的话,根本就维持不了联盟关系。演义为了显示诸葛亮的智慧,刻意做出这么多戏来,可是仔细看进去,只能感觉到一种文人的小聪明而已,断断算不上大智慧,可以说是一败笔。

        最有趣的是,演义是刘备借荆州这个说法的鼓吹者,可他却把刘备从孙权那真正借来的江陵先抢到手了。

        我们常说刘备借荆州,其实这并不完全,荆南四郡是刘备征伐而下,江陵刘备和周瑜一起相攻而得,刘备得到南岸之地,此时的荆州已经一分为三,而孙权日后借给刘备的只是包括江陵的南郡江北之地,而且荆州的江夏还在孙权手中,所以准确来说,刘备借的是南郡或者说江陵,而不是荆州。(有一点最有趣的,演义中有鲁肃和诸葛亮订约刘琦死后还荆州,可是呢,刘琦死前江陵就根本没借给刘备,刘备得到江陵乃是刘琦死后,刘备被推荆州牧之后的事了。)

        而日后孙权几次提到要刘备还荆州,也就是指的借出江陵之功。演义中孙权一方几次提到赤壁之功,但是这其实和荆州一事关系不大,赤壁一战,即便刘备不参与,孙权也要拼死一争,所以赤壁一战两者是联盟关系,刘孙两家都出了大力,而不是谁得了谁的好处,而且赤壁胜利并不意味着荆州便就到手,演义中在谈到荆州问题上的赤壁之功并不是荆州问题的关键,荆州问题的关键便是孙权借出的江陵,这和刘备打下的荆南一样,是实打实的土地,刘备得到江陵,在这点上确实欠了江东人情。

        而江东为何要送出这个人情呢?孙权不是傻瓜,鲁肃也不象演义中那般老实得被诸葛亮摆布,他们把江陵借给刘备,自然有自己的考虑。

        当时的情况是,曹操还依然控制了襄阳地区,还控制了江夏部分,与孙权的江夏部分对峙,此外在两淮地带对江东保持着压力。而另一方面,刘备控制的荆南四郡还有新设立的公安和曹军并没有直接的冲突,虽然在一方面限制了刘备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刘备相对安全,而压力全在控制江陵的东吴军之上,如此一来,等于是孙权为刘备守北大门,周瑜生前还指望由江陵北上或西进,所以一直控制着江陵,但是在周瑜死后,江东内部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与其在江陵和两淮一同用兵,还不如专注一边,而且刘备在荆州素有民心,众多人口由江北投奔刘备,这样干脆将江陵交给刘备,一来可给刘备一个人情,二来也可以让刘备直接与曹操对峙,减少自己的压力,这样才有了将江陵借给刘备的做法。

        事实上,假如没有荆南四郡作为后勤支持,单单以江陵一地,就想在多处与曹操对峙攻伐,这对于江东是不现实的做法。江陵虽是荆州重镇,但是经过曹军占领之后,已经大不如前,南逃而来的荆州人又大都投奔刘备而去,指望以江陵就地补充,与曹军对峙是不现实的做法;而刘备虽是盟友,但是并没有为孙权部提供后勤供应的义务,刘备占了荆南和公安,如此一来,江陵若要与曹军对峙,则必须由江东从下游提供后勤补给,而江东还有两淮战场,江夏那边也与曹操对峙,这样一来对江陵的补充则对江东的压力更大了。

        孙权当时只有两个选择,一则撕毁联盟,攻伐刘备,夺下荆南四郡,这样就形成孙权称帝那时的东吴疆土,(孙权日后夺得的荆州经过刘备经营多年,实力大增,完全可以以荆州一域与曹军对峙。)但是这在与曹操对峙的孙权来说,根本是不现实的,何况刘备也并非那么好打,那第二个选择,将江陵给刘备,让他对曹操对峙,减少自己的压力,则是最显示稳妥的做法了。

        所以说,借江陵并不是江东孙权鲁肃等人善心发作,而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不过有了这个借江陵,日后江东和刘备就有了瓜葛,假若孙权在夺取两淮方面顺利,或者刘备一直没有发展,消耗于与曹操的对峙之上,那还罢了。可结果是孙权在两淮用兵不顺,另一方面刘备不单得到江陵后壮大,还夺取了益州,相形之下,孙权未免有所不平衡,便又想到了借江陵一事,便派诸葛瑾来要求还当初借江陵的利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