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三国随章侃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三国随章侃

第106章

书籍名:《三国随章侃》    作者:沉睡的天空


                                    而这皇帝昭令带领诸军的傅嘏本来就跟司马家一个鼻子出气,司马师死了就马上跟了司马昭,于是最终司马昭带着大军还是回到了洛阳。

        这样一来,局势已明,大权还是要乖乖的交到司马昭手里,司马昭也对皇家心怀警惕,就连诸葛诞叛乱那次都要把皇帝和太后一起带着去,就是怕他们在后面搞事,而曹髦与司马昭的战斗最终也以血腥场面收场,司马昭最终获得了全面的控制权,曹家终于被司马家架空了,司马炎只是接收了一个胜利果实。当然,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时候了。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一章  姜维的战略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一十一章姜维的战略

        (演义第一百十一回邓士载智败姜伯约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的演义中是个中心人物,因为其与诸葛亮的关系,也因为他继诸葛亮之后屡屡北伐之故,不过演义中有些夸大,而传说中更夸大了些,有句话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约九伐中原,诸葛亮的六出我们已经说过,实际上五次出征,一次防御,其中真正做好了准备的北伐主要是建兴六年春,建兴九年,建兴十二年这三次。而姜维的九伐中原呢?其实演义里也只有八伐,最后一次是屯田沓中,虽然和当年诸葛亮一样是屯田,但是诸葛亮是北伐时在战区屯田,姜维是在家屯田,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演义里说的姜维八伐中原呢,其实真正的历史中,姜维的出征倒也真的不算少,主要有以下几次阶段的出征:

        其一:诸葛亮死后,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之后随蒋琬驻守汉中,蒋琬任大司马后,以姜维为司马,令其率领偏军西入过数次。但是此时的姜维率领的是偏军,真正的指挥权在蒋琬手中,实在算不得什么主导北伐,若说此时他算北伐,那当年魏延带领先锋,赵云邓芝带领偏军都算北伐了,这几次除了姜维传中,在曹魏和蜀汉的主要记载中都不详细,我们知道的就是在延熙三年,姜维出陇西,郭淮出兵,姜维迅速便就退兵了,由此次举动可知姜维这几次偏军兵力肯定很少,多是骚扰性或者安抚羌胡等族所用,而不能与曹魏大军交锋。延熙五年,姜维便率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第二年,也就是蒋琬回到涪的那年,姜维升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从这个升迁外加蒋琬进表中的推荐中,姜维这几年的表现应该还不错。

        其二:延熙六年后,姜维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在蒋琬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延熙十年,成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之后一直到费祎死的延熙十六年,姜维一直为卫将军,而这几年,姜维的主要出征记录为:延熙十年,汶山平康夷叛乱,姜维平乱,同年,姜维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曹魏郭淮夏侯霸大战,在郭淮军赶到与夏侯霸会合时退兵,延熙十一年,姜维再度出兵,与郭淮,陈泰夏侯霸等军大战,这两年姜维出兵的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便是当时曹魏羌胡族人叛乱,来向蜀汉请求援兵,姜维是来迎接并安置这些人的。延熙十二年,姜维出兵西平,但是不克而还,偏将句安被曹魏军围困投降。延熙十三年,姜维再度出兵西平,又是不克而还。这几年姜维频繁出征,但是效果不佳,除了对手郭淮陈泰用兵老道外,其间执掌朝政的费祎限制姜维的用兵也大有干系,姜维每次出征不过万人,比之曹魏的边军差之甚多,此时,姜维的主要对手是郭淮陈泰。(演义前几次出征有羌胡出场的就多是指这一阶段。)

        其三,延熙十六年到蜀汉灭亡,姜维延熙十九年时任大将军,同年因败于邓艾而贬为后将军,但是依旧行大将军事,景耀元年姜维又重为大将军,但是即便为卫将军和后将军时期,姜维依然是朝中军务所领。这期间的主要出征是:延熙十六年,诸葛恪北伐,姜维想乘曹魏应对之时出兵,所以军多而粮不到,在曹魏派兵作出防御姿态后,粮尽而退,延熙十七年,守狄道长李简归降,姜维出陇西,围襄武,也是此战中,张嶷战死,而曹魏徐质也被斩。姜维大胜之下投降者甚多,然毕竟不可长居,最后迁徙了三县之民后姜维还是退兵。延熙十八年,姜维与夏侯霸出狄道,大胜王经,陈泰军到,姜维退兵。延熙十九年,姜维出征,然胡济失约未到,姜维被邓艾大败,此战可说是将之前的成果几乎丧送。(随便一说,诸葛亮当初不许魏延分兵,姜维倒是不在乎分兵,但是这次分兵就造成前所未有的大败,再想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遭遇,诸葛亮的不分兵倒也确有原因所在。)延熙二十年,姜维乘淮南诸葛诞叛乱时再度出征,被邓艾司马望所挡。景耀元年退兵,景耀五年,姜维出征,不利退兵,之后屯田,然后就是钟会邓艾入蜀一战了,那就不是姜维北伐的范畴了。这期间姜维的北伐才算真正的北伐,前期以陈泰后期以邓艾为对手。

        仔细算算,姜维出兵真的不算很少,以第三阶段姜维掌兵时正宗的北伐算,一共六次北伐,尤其前五次几乎是每年必出,比之诸葛亮几年才筹备一次,当真可说征战频繁。若要加上第二阶段姜维的四次有限兵力的出征,那都超过演义的次数了。当然,演义里面总是将这些北伐混在一起,这边的事放到那边,那边的人移到这边,还加上实际上没有与之对阵过的司马师等人,自然不能信之。

        我们看看姜维的历程,上文列了姜维的三阶段,其实这三阶段的姜维其实不如说是三个执政时期的姜维,第一阶段是蒋琬执政,此时的姜维比之当年在诸葛亮之下,虽然日渐重用,但是独立带兵不是很多,这也与蒋琬时期决定筹备东进计划有关,此时姜维多是在西边少量用兵骚扰而已,直到蒋琬病重,东进计划已不可行,才重新计划西进,姜维也得以重用。第二阶段的初期虽然蒋琬依然还在,但是实际上在蒋琬病重后基本上是费祎主政,直到费祎被刺。虽然姜维也与费祎共录尚书事,但是权力不可同日而语,其间姜维权位又得高进,而出征也日渐频繁,但是还是受到了费祎的限制,这和费祎主张保境安民也的战略大有干系,而直到第三阶段,才是姜维真正主政,也是他的战略得以实施的阶段。

        先把姜维的战略放在一边,我们先说说姜维与诸葛亮的不同,尽管演义里说两者是师徒,演义中将诸葛亮和姜维联系在一起,称两者为师徒。确实,历史上姜维很得诸葛亮器重,而且也同诸葛亮一样以北伐光复中原为己任,甚至连自表贬为后将军都一模一样。(还一样是以后将军之位行原来的事。)

        随便说一句,演义里同样让姜维和诸葛亮快速高升,诸葛亮在三顾后就成为了蜀汉的主心骨,而姜维在成为诸葛亮的徒弟后就步步高升,为此还干脆省略了十几年,让大家一看,才几章没见,姜维已经成为大将了。这总给人一个错觉,就是这些天才能毫不费力的成为主脑,而完全忽略或者掩盖了他们成为主要人物之前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险。当然,这一点两人在历史上倒也差不多。

        还是再说回来,其实诸葛亮和姜维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人,诸葛亮在刘备时期基本上很少掌军,主要处理政务,直到刘备死后才不得不两肩一起挑。而姜维呢,他从曹魏那边起就是军人,到了蜀汉这边也没变化。诸葛亮,蒋琬费祎甚至姜维自己也把自己当作一个职业将领,只是打仗为主,很少参与政务,尽管蒋琬费祎姜维都为大将军,但是前两者的大将军和姜维的大将军完全是不同的,姜维这个大将军可以说是纯粹的作战大将军。(当然,连年在外作战,想管只怕也管不了。)

        从类型上说,蒋琬费祎和诸葛亮才是一个类型,才象师徒,而姜维只是演义中的师徒而已。从这个角度上看姜维的战略,我们就很清晰很多。蒋琬费祎执政时期,两者虽然战略有所不同,蒋琬主攻,还主张东进,费祎主守,但是两者在布置上都是很谨慎的,以政治为主,费祎限制姜维的用兵数量,而蒋琬虽然主攻,但是在他任上几乎没有大的征伐。而姜维不同,他主政后虽然有几次是因为曹魏东边有事乘隙进攻,但是更多的是主要出击,甚至不惜连年出兵征战。这与诸葛亮几年才出一次很大的差别。

        当然,尽管是连年出征,姜维的战略也是有变化的,前期,姜维的目的是收羌胡为羽翼,取陇西为用,与曹魏分而抗之。然则,这一计划没得到费祎的支持,尤其是前几次的曹魏境内羌胡叛乱,姜维的救援一来兵少,二来郭淮等人应对得当,没有获得大利,反而是郭淮等人借此剿灭了境内的羌胡势力。等到姜维大军再出的时候,已经很少有援力了。自然,这也和曹魏在边境有重兵大有干系,蜀汉在此留重兵守卫,当地后勤无法支持,不留重兵,往往是曹魏大军杀到,那些支持蜀汉的全部被剿灭或者迁徙到内地,所以姜维也往往迁徙当地的人入蜀,但是这最终也导致陇西能支持蜀汉的人越来越少。这一切,在延熙十七年的表现最为明显,此年姜维大胜,投降者众多,但是依然不能控制全境。

        而到了延熙十九年,可以说是姜维战略的转折点,当年姜维大败,陇西骚动,对蜀汉的信心大幅度下降,从此时起,姜维要控制陇西,与曹魏争锋难度已经大大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