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第8章

书籍名:《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作者:朱瑛石 马蕾


                                    我心里想这下惨了,可能今天走不出去了,我们没带任何野营的工具,也不知道森林里有没有猛兽。幸好我们发现地图上还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到公路上,我们沿着小路走出去,终于在天黑的时候到了公路上,搭便车回了家。”

        第二章  携程团队(2)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一次有惊无险的迷路经历,多年后仍然让梁建章记忆犹新,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他30多年生活一直是在平安顺利中度过。但把日后创办旅游网站归因于此,则未免太过牵强。在创业方向的选择上,梁建章和季琦的思路其实与大多数创业者一样:拷贝美国现成的模式,或者把某个行业搬到网上。最初,梁建章看中的是网上书店,以销售图书为主的全美第一家网络零售公司亚马逊公司(Amazon)这时候风头正劲,1998年年底,亚马逊的股价一度突破300美元,到1999年2月,亚马逊的估值已经达到250亿美元。模仿亚马逊模式的卓越网副总裁陈年曾感慨,1999年的时候,亚马逊是全球最红的互联网公司,国内网站受亚马逊影响最大。

        梁建章也深受亚马逊的影响,在他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描写的第一个互联网公司案例就是亚马逊,在他看来,“亚马逊书店是网上最早、最大和最成功的商场,其网上的销售方式一直是整个网络世界的典范。虽然有很多模仿者,但迄今为止,亚马逊书店的网站仍是网上购物的最优秀的网站”。

        他甚至在书中大段描写自己使用亚马逊的感受:“我是在回到中国后,才发现亚马逊书店的。刚回国时,由于买不到最新的原版外文书籍,就试着用电脑上网到亚马逊书店订购,用我的美国信用卡付款。没想到两个星期后,书籍就寄到上海家里。此后我在亚马逊书店上购买了十几本书籍,并向朋友推荐,有不少朋友,由于没有美国信用卡,还托我在亚马逊书店代买书和唱片。”深受亚马逊影响的梁建章想要学习亚马逊的模式。

        除了亚马逊,梁建章也动过别的念头。互联网改变了企业招聘的模式,由于能够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一个颇有成效的双向选择平台,招聘网站从一诞生就表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在美国,招聘网站Monster大获成功,它的中国模仿者,51job和中华英才网也表现不凡。大多数中国网站还在“花钱赚吆喝”的时候,51job就已经达到千万元级别的营业额了。梁建章曾考虑过招聘服务,甚至还注册了一个CHINAJOB的网站。

        与梁建章借鉴国外成功模式的思路不同,季琦的最初想法来源于家庭装潢市场的爆发式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对家庭装潢的需求激增。1996年,国内装修产业的产值仅为450亿元,到1998年,全国用于住宅装修的费用就达到了1000亿元。上海的发展更为迅速,在1998年,上海家装行业销售额超过200亿元,占了全国1/5。

        1999年1月,瑞典家具公司宜家在北京开店,这是宜家在中国的第一家店,追逐时尚和潮流的人们立刻接受了宜家的家居概念。季琦当时想做的,就是抓住家装市场快速增长的机会,在互联网上出售装修装饰的所有材料,他甚至想好了网站的名字:“网上宜家”。

        不过,亚马逊和网上宜家的模式都绕不开一个重要的环节:物流。由于中国地域的广阔和物流业的相对落后,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招聘网站,在国内已经有不少家,对于梁建章和季琦来说,他们进入这个领域,并没有太多的优势。

        最终选择旅游业,确实与梁建章和季琦的爱好有关。当时两个人的太太都不在上海,按照季琦的话说,两人经常凑到一起“喝点小酒,吃点小菜”。季琦也是一个旅游爱好者,两人周末就开车去上海周边的景点逛。

        在把备选的方向一个个否定掉之后,旅游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梁建章最早想到了这个方向:“干脆我们做一家旅游网站。”

        三人为众:沈南鹏

        三人为众,如果只有梁建章和季琦,携程的商业故事也许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在考虑新公司做什么的同时,梁建章和季琦也在琢磨扩充创业团队。“那时候流行‘TEAM’(团队)这个词,我一想,我跟梁建章两个人,没办法组成一个团队。我们还缺一个有钱的人。”季琦和梁建章想到了他们都认识的一个熟人,这个人是季琦同届的校友,与梁建章在美国相识。他的名字叫沈南鹏。

        如果从早年的经历来看,1967年出生的沈南鹏介于顺风顺水的梁建章和出身贫寒的季琦之间。

        沈南鹏出生于浙江海宁,这是一个拥有6

        000年历史的城市,从国学大师王国维到武侠文豪金庸,海宁从来都是一个出文化大家的地方。不过,在幼年的沈南鹏的印象中,那只是一个“非常漂亮和安静的小镇”。

        7岁那年,沈南鹏的爷爷去世了。他的母亲,一个忙碌的国营企业厂长,显然没有办法拿?更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他被送到了上海,住在没有子女的姑姑家里。

        很多年以后,沈南鹏对于母亲的记忆只有“忙碌”两个字。作为一名拥有三四千名职工的国营造纸厂厂长,她要管的不仅仅是生产,还有职工的生活?事。“她特别忙,有时候来上海出差顺便来看我,到我家坐下,司机就在旁边等着。她总是非常匆忙。”沈南鹏在参加一档电视访谈节目时,习惯性地把姑姑家说成“我家”,母亲似乎在他日常生活的轨道之外。

        尽管母子之间面对面单独交流的机会很少,但是沈南鹏用最传统的书信维系着自己和母亲的交流,这个习惯维持了多年。在沈南鹏读大学之后,一个夏天,天气非常热,他母亲工作的造纸厂发生了一起火灾,火势很大,烧了一天一夜。沈南鹏担心母亲承受的压力太大,专门写了一封信宽慰母亲,大意是说,发生这样的事情当然很遗憾,但是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有的时候也没有办法把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发生这样的事情,是没有办法通过人为的努力去控制的。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就只能面对现实,只要有一个很好的善后办法就可以了,不用去想太多。当时沈南鹏在上海交通大学参与了一些学生刊物的运作,于是就把这封信发表了出来。

        也许正是由于很小就寄宿在亲戚家中,并且与母亲之间维系着一种保持一定距离的交流,让沈南鹏和他的母亲始终处在平等的地位上。“我感觉我跟妈妈在很多情况下交流都是非常平等的。她从来没有给我设计什么人生轨迹,也从来没有教育我应该选什么专业,应该什么时候出国。后来我换专业、改行,妈妈都是以一种很尊重的态度看待自己孩子的选择。”在沈南鹏看来,母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自己最终做企业,也多少是受了母亲的影响,“虽然我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是后来我发现,有一些基因还是会遗传下来的”。

        但是沈南鹏的母亲未必这么看,在她眼里,小时候的沈南鹏是一个读书读到疯狂的孩子,以至于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他缺少孩童应该享受的玩耍。爱好数学的沈南鹏似乎是一个做题机器,除了上学就是到少年宫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班,他孜孜不倦,而且乐在其中。

        有时候,他也会显出孩童调皮的一面,但不是梁建章那种自己读完课本、把课堂时间用来跟同学聊天的类型,驱动他调皮的,更多是一种孩童的好奇心。沈南鹏奶奶的家中有一个水缸,每次挑来河水后,都会用明矾把水澄清,这块神奇的明矾显然引起了沈南鹏的兴趣,他想试试明矾的威力到底有多大,于是铲了一铁锹草木灰,放到水缸里。当然,明矾没办法把这缸水变清。

        第二章  携程团队(3)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把每个周末都用在做数学题上的沈南鹏,的确在数学上取得了超乎常人的成绩,他获得过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在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海外赛区比赛中也得过奖。这样的成绩,很容易让人把他同自小享有“神童”之称的梁建章相比较。在携程获得成功之后,一个记者这样描写沈南鹏和梁建章两人命运的第一次交叉:“当15岁的沈南鹏和14岁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识时,这两个懵懂少年不会意识到17年后他俩会联手创造一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奇迹。在1982年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上,这两个数学‘神童’同时获奖。”

        这样的赞誉,沈南鹏或许并不那么乐于听到。在一档电视节目上,主持人充满好奇地问沈南鹏,中考时他如何能够在600分总分里取得594分的成绩,沈南鹏却略显尴尬,“其实我一直对这件事情比较忌讳,”他说,“我感觉读书好,确实是一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