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第13章

书籍名:《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作者:朱瑛石 马蕾


                                    

        季琦把这两年半的生活称为自己的“第一次创业”,他至少从这次“创业”中收获了三样东西:其一是他明白了创业必须要因陋就简,篮子里有什么菜,就做什么饭;其二是在业务上交了一些朋友,这些朋友在季琦日后自己创业时给予他很大帮助;其三,也是季琦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他终于明白了胡亦邦当初跟他说的那番话,“当初研究生刚毕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实际上越做越觉得自己不懂,最不懂的是做人。可能我的技术比老板强,英语比老板强,销售也比老板强,但是怎么领导一帮人跟着我一起干,这个我不懂;怎么把客户从生意关系变成朋友关系,这个我也不懂。通过这两年半的时间,我才懂得了一点点。”

        第三章  创业者季琦(3)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创业,再创业

        随着职位的不断上升,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这汪池水对于季琦来说已经变得太浅。从收入上看,虽然工资从刚进公司的90多元涨到了1000多元,但是这个数字同季琦创造的效益无法相提并论。当然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已经没有发展空间,再要上升,除非把胡亦邦挤掉,可是对于自称有很强师徒观的季琦来说,挤掉一手把自己提拔起来的上级,是他不可能去做的事情,他不是一个权力欲非常强的人。况且,正像他当年面对系主任时想的那样,在一个国营企业里,就算当个总经理,又能怎么样呢?

        季琦决定离开。离开一个国营企业不是那么简单的事,那时候他是单位的骨干,公司还给他分了一套房子。于是,他想了一个让人难以拒绝的理由:妻子在美国,他要去美国探亲。从1994年7月到1995年3月,季琦完成了人生中的两个第一次:第一次去美国,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从美国回到上海之后,季琦满怀激情,准备大干一场。

        在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开拓综合布线业务的时候,季琦认识了一个人—北京中化英华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从这家公司的名字就能看出,这是由两家公司投资组建的合资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下属有一家中化电子信息技术公司,主要是给中化公司做企业网;民营企业北京英华电子技术公司则是国内最早从事智能大楼综合布线业务的公司之一。中化电子需要拓展业务,英华则需要借助中化的资源,于是两家公司在1995年合资组建了北京中化英华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中化英华的目标之一,就是快速占领各地智能网络市场,上海当然是重中之重。

        季琦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上海复兴中路上大名鼎鼎的新淮海娱乐城里确定的。当时中化英华的总经理来上海出差,晚上季琦陪他出来玩,在聊天的时候,这位总经理说:“季琦,你刚从美国回来,也开了眼界,不如跟我一起干吧。”“既然你这么说,那就一起干吧。”季琦根本没问他会得到什么职位,有多少薪水,第二天,就开始为中化英华工作了。

        多年后,季琦解释他为什么那么痛快就答应加入中化英华,首先是因为双方打过交道,季琦觉得对方为人不错;其次中化英华很早就做智能大楼,在业内很有名气;最重要的,他觉得对方邀请他“入伙”,是看得起他这个人,把他当做合作伙伴。季琦是个很讲义气的人,既然对方如此诚意,他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化英华。

        中化英华给季琦的头衔是华东区首席代表,同时给了他10万元启动资金,季琦在岳阳路320号中科院脑研究所租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开始招人、做生意。到1995年12月正式注册成立上海办事处的时候,登记在册的员工已经有12个人。

        不要小看这12个员工的力量。当时在上海做写字楼智能化系统的,主要是上海电话局和后来在香港上市的腾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个是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公司,另一个以擅长疏通关系闻名。“但是我们也不差,我下面的好几个员工都称得上是上海最好的销售。这些人现在都已经是老板了。”季琦的队伍如同虎口拔牙一般从这个市场上抢下了不少业务,交行浦西大楼、久事大厦、金钟广场、上海房地产大厦的智能大楼系统都是中化英华上海办事处承接的。到1997年季琦离开中化英华的时候,用10万元启动的上海办事处已经获得了3000多万元的合同。

        离开中化英华,并不是季琦愿意看到的结局。当时,中化英华的总经理投资进入了医药行业,由于建药厂需要的资金庞大,资金链过于紧张,他不得不把自己在中化英华的股权全部卖给了中化公司,上海办事处作为中化英华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这让季琦很难接受,毕竟,中化英华上海办事处同他之前工作的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不一样,这个办事处是他从无到有一手创办的,他至今仍然记得听到公司被卖掉的消息时难过的心情,“我当时真把这个公司看成是我的儿子”。

        第三章  创业者季琦(4)

        本书来自abad  a.cn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  费电子书请  关注ab  ada.cn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季琦做了最后的努力,他四处寻找资金,甚至找到IDG,希望筹资买下上海办事处,但是结果令他失望,他愿意买,中化不愿意卖。失望之余,他和整个团队离开了中化英华。

        在中化英华的经历让季琦第一次领略到了资本的力量。“让我比较难受的是总经理卖掉企业的时候都没有跟我说一声,当然不应该跟我说,因为公司不是我的。我以为我跟他一起干,是合作伙伴,但人家没拿我当合作伙伴。”他发现,原来资本的力量比一切都强大,“你能干没用,够哥们没用,有理想没用,赚钱也没用,最后资本的一纸合同就决定了你的命运。”

        这段经历还让季琦学会了另一件事情:买企业其实就是买人。本来当时中化英华的上海办事处还能有几百万的利润,但是由于整个团队离开,这几百万利润就没人给公司实现了。从中化英华出走之后,痛定思痛,季琦明白一个道理:要给自己干,不能再依赖别人。1997年9月,他自己开了一家公司,取名“协成”,意思是协作成功。

        如同“协成”的寓意一样,协成公司的起步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季琦多年来积累下的人脉关系。

        离开中化英华的时候,季琦并没有带走任何业务,他不是一个把事情做绝的人,带走业务这种事情显得太不地道,他宁愿同中化英华公开竞标。当时徐家汇路上的华仑大厦综合布线招标,季琦跑去同招标方说:“我现在自己做了家公司,叫协成,也是做这个业务的。你看我们能不能参加竞标。”最终,协成在专家评审中胜出,获得了华仑大厦项目。当时做综合布线的利润率很高,这个不到100万的项目,就让季琦赚了二三十万。

        另外一些业务,则来自季琦在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开拓证券市场时交下的朋友。“一般来说,做生意都是按照合同办事,合同上有的肯定履行,合同上没有的很少有人愿意去做。”作为一个在上海打拼的外地人,季琦觉得这些从外地到上海开证券营业部的人都很不容易,很多人都很年轻,最小的一个才二十一二岁,领着一帮女孩子来上海开营业部。他们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只是小问题,比如电脑死机,但是对于这些不懂电脑的人来说,还真是一件麻烦事。“这时候我就以私人身份去给他们帮忙。他们很感谢我,觉得我这人除了做生意,还挺够朋友的。”这些小事情,逐渐让季琦将生意伙伴变成了朋友,当季琦自己创业的消息传开之后,这些朋友给季琦带来不少业务。

        1997年9月成立的上海协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到1997年年底的时候,账面利润已经有100万元了。这是季琦的第一桶金。到1998年,协成被上海市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实际上,这家高新技术企业只是所有在IT行业中讨生活的小公司的缩影,为了让公司赚钱,它们会做各种可能的生意。协成做过综合布线,做过系统集成,甚至还做过软件开发,给甲骨文公司做过ERP咨询的分包,也就是在做这项业务的时候,季琦认识了梁建章,两人成了好朋友。由此,才有了以后携程的故事。

        谨慎的激情

        作为携程的“开路先锋”,季琦显然贡献卓越,他在其余三名同伴只是将业余时间投入创业的时候独自扛起开创携程的重任,甚至“携程”的名字也是用了“协成”的谐音。季琦的创业激情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不少人都将携程的创立和早期的发展归功于他的激情和经验。

        季琦的确充满创业的激情,但是,这种看法也许漏掉了季琦另外一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于携程同样重要。

        季琦留给人们的印象是直爽、讲义气,另一方面,他也并不缺乏中国农业文化里特有的狡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