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第14章

书籍名:《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作者:朱瑛石 马蕾


                                    他确实在做生意的过程中真心待人、结交朋友,然而,在中国特色的市场中,在目的高于手段的商业环境里,他也很清楚要怎样铺垫关系,拿下项目。他与那些充满权谋的企业家们竞争,本身却并非一个权谋爱好者。

        第三章  创业者季琦(5)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他喜欢开快车,北京著名的“二环十三郎”在他看来不值一哂。他喜欢马力强劲的车,所以拥有大切诺基,甚至还拥有带有宝马底板的长江牌军用三轮摩托。他一次接一次地创业。这一切都似乎显示他是一个充满激情、喜欢刺激的人,以至于一篇描写季琦经历的文章起名为《通往极限的旅程》。其实他只是不喜欢“泛舟四平八稳,优哉游哉,重复单调,毫无意思”的生活,但他也并不是一个冒险家。为了落户口,他可以放弃人人羡慕的外企工作;假如不是中化英华的变故,他可能会到若干年后才考虑自己开公司的事情。他的冒险精神,只有与团队另外三名创业者相比时才突显出来,而与过去30年无数胆大包天,堪称“冒险家”的民营企业家相比,他甚至显得过于保守。

        他并不拒绝权力,在需要拿起权力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握住权力之剑,在艰难环境里杀出一条血路,就像他刚刚毕业就敢做“大项目经理”,去开辟一个从未接触过的市场;他又不是一个对权力恋恋不舍,将自己的价值维系于权力的人,必要的时候,他能放得下权力,并且体面地离开,就像他在离开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时一样。

        在他的家里吊着拳击用的沙袋,这会让人误以为他是个性格粗暴,极具攻击性的人。而他留给员工的印象却是没有架子、特别随和,从香港出差回来甚至会给公司每个人带礼物,男的每人一包香烟,女的每人一盒巧克力。

        所有这些看似矛盾的性格和特点,让季琦成为携程团队中最适合做开路者的人。在一张白纸上勾画出美丽图画的最初轮廓,这样的事情他已经做了好几遍,他知道在哪里留白,在哪里浓墨重彩。他也清楚地了解创业的艰苦,尽管有媒体渲染“创业之初,携程旅行网与协成科技共用一个办公室,毛坯房子,中间仅仅用屏风隔开,电话线满地都是”的情景,尽管范敏后来把携程的创业称做“两把菜刀闹革命”,但是相比天津路86号不时有老鼠蹿过的老旧办公楼,相比岳阳路40多平方米、一切需要重新布置的空荡荡的房间,相比协成科技最早的“一穷二白”,携程的境况即使不比它们更糟,也绝不比它们更好。熬过这段艰难时光,季琦不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而且有足够的亲身体验。

        季琦锐意开拓,但又不会去冒过高的风险,他的信条是“想法胆子要大,做事胆子要小”。他清楚地知道,“就像汽车刚刚启动时烧的汽油很多,刚刚创业时必然需要很多资源,会烧掉很多钱。”该烧的钱要烧,但是他不会像很多缺乏经验的互联网公司那样挥霍拿到手的风险投资,他知道赚钱不容易。几年之后,携程已经成功上市,他说起1999年携程烧钱打广告的事情依然心痛不已,“当时在首都机场立了一个灯箱广告,花了我们100多万,都可以买一幢别墅了”。那时候,上海一幢普通的别墅只需要这个数字的一半。

        他搭建起携程的框架,让这个公司从一个构想变成现实,变成媒体报道的对象。当另外三个创业伙伴在携程拿到第二笔风险投资的时候才辞去工作全力投入携程,他并不认为三个伙伴的做法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是个讲义气的人,而且“本来就在海里”,不需要从岸上往下跳,风险最大的时候当然要由他来承担。况且,他结束甲骨文的分包业务,卖了100多万元,也是不小的收入。当他从携程CEO变成同梁建章共管携程的联席CEO,再到让出CEO的位置,他也没有使用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面对这种局面时通常采取的手段—打一场权力保卫战,他觉得在一个团队里必须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企业在不同时期也需要不同的领导者。

        所有这一切,都是携程得以幸运地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的原因。它没有像那些挥霍无度的互联网公司一样短暂闪耀之后就死去;没有像传统民营企业那样在内部权力争夺之中消耗掉自己的战斗力。它不是没有走过弯路,但是很快被调整回正轨;它不是没有遇到过困境,但它的团队携手同程,撑过了艰难时世。如果是一个投资家,在面对这样一家公司的时候,他有什么理由不拿出钱袋,购买这家公司的远大前程呢?

        第四章  在泡沫中成长(1)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22

            第一轮融资

            携程在1999年5月正式成立之后,业务于6月份开始启动。果然像季琦说的那样,“汽车刚刚启动时烧的汽油很多”,四个人最初投入的100万元很快就花光了。如果找不到风险投资,眼看着就要“无米下锅”。

            虽然四个创始人中,沈南鹏有多年的投行工作经验,但他同风险投资接触并不多,因此携程寻找投资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简单。沈南鹏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在做携程的时候,有媒体说我以前做投行,所以融资比较容易,信手拈来,其实根本不是,哪有那么容易,一些大的投资银行看不上小企业生意,当时携程刚刚创立,我和IDG接触时,之前根本没有关系。”

            与IDG的关系,季琦倒是有一些。

            当年中化英华发生变故之时,季琦动过脑筋,想把中化英华的上海办事处收购过来。因为综合布线有预付款,如果再有人投一些钱进来,就足够买下公司。他找到了IDG的两位投资人,介绍了上海办事处的情况。对方说,如果这个公司真像你说的那么好,IDG可以考虑投点资。有了这句话,季琦才跑到北京去谈收购的事情。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通过这件事情,他和IDG有了接触,对方也知道了季琦这么个人。

            后来,IDG在南京投资的一家企业—中美合资南京拓普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出了一点问题,原来的经理人把钱卷走了,公司面临危险的局面。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也是系统集成,正是季琦熟悉的领域,于是章苏阳找到季琦,希望他能帮忙把公司稳住。IDG给了季琦一个执行董事的头衔。

            季琦花了一段时间,将公司从悬崖上拉了回来,“没做得太好,只是没亏损”。把公司稳住之后,季琦就从南京拓普离开了。

            这件事情过去之后,季琦跟章苏阳也没有太多的联系和接触。

            现在携程的钱花得差不多了,急需找风险投资,季琦就想到了章苏阳。1999年八九月间,他约章苏阳见面,当时携程和协成共用的办公室在徐家汇教堂南侧,气象大楼17层,那里是徐汇软件基地的一个点。

            谈到融资,章苏阳话不多,只是简单地问了一下情况。

            “你现在做互联网啊?”

            “是啊。”

            “哦,你做的是旅游网站?”

            “对,做旅游。”

            “你们几个人在做啊?”

            “四个人,另外三个是甲骨文的梁建章,人很聪明,从小就是神童;德意志银行的沈南鹏,他是摩根建富的董事;还有大陆饭店的总经理范敏,他旅游业做了很多年了。”

            季琦介绍的三个同伴中,有两位章苏阳已经认识:一次季琦请章苏阳吃饭,席间有尚在甲骨文工作的梁建章;认识沈南鹏,则是一次在静安宾馆吃饭的时候,当时互联网已经热遍了中国,几个从事投资的同行讨论投资互联网的事情。

            听完季琦的介绍,章苏阳表示要考虑一下,就离开了。当时互联网最热门的是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和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后的表现刺激着所有互联网从业者和投资人,很多人都希望沿着这些门户网站的路径抵达纳斯达克。看好旅游网站前景的人并不是很多。

            听到章苏阳说要回去考虑,季琦暗想IDG可能不愿意投资,于是他请章苏阳介绍其他的风险投资给携程。可是章苏阳走了之后就没了回音,季琦心想,这下完了,没戏了。他只好一个劲催沈南鹏:“南鹏你赶紧找人啊,不融资我们撑不下去了。”

            过了几个星期,章苏阳突然打来一个电话,说有两位IDG的同事想和携程的人见一见面。季琦大喜过望,问道:“怎么样,有戏吗?”章苏阳没有明确说会不会投资:“不知道,见见面吧,最好你们团队一起过来。”

            于是季琦叫了梁建章,来到铜仁路一家家常菜餐馆的二楼包厢。章苏阳带来的两个人里,一个是技术投资基金总裁周全,另外一个是在IDG波士顿总部的技术分析专家。

            让季琦和梁建章感到意外的是,这两位IDG的投资人没有问携程的商业模式,而是问了很多在他们看来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如,再过10年,如果携程做得很大了,创业团队的这些人准备干什么。

        第四章  在泡沫中成长(2)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22

            这个问题让季琦和梁建章很难回答,因为当时大家根本没有考虑这么长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