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第21章

书籍名:《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作者:万明


                                    严嵩受到牵连,被罢免。后来,在徐阶的策划下,朝廷以通倭的罪行处死了严世蕃。从此,政权基本上全归于徐阶了。    徐阶成为首辅大学士。最受鼓舞的是一批喜欢讲学的士大夫们。他们说,从来有学问的人很少能踞高位,现在有热心于讲学的徐阶当政,从此便可以让皇帝成为像尧和舜一样的圣君了,天下不用说就能太平了。官僚们知道首辅大学士喜欢讲学,就在各地兴建书院,召集学者们一起讲学。讲学的风气越来越盛。著名的学者罗汝芳在嘉靖四十四年从宁国府知府任上来到京城,跑到西苑来对徐阶说:“一个国家是以人心为基础的,现在京城的官员虽然都很有才华,但是他们的学术宗旨不正,还请您整合一下,让他们都知道学问的目的。”徐阶一听,非常踊跃,于是就在灵济宫举行讲会。那一天,徐阶本人因为在直庐当班,并没有参加。代为主持的是另一位大学士李春芳。徐阶则亲手书写宋代学者程颢《定性》一文和“学者先须识仁”一则条幅,让他的大儿子带到灵济宫,要求参加讨论的学者们就“识仁”、“定性”的哲学思想展开讨论,再把讨论的言语记录下来送给徐阶点评。据说,当时参加的人有几千人。这次大会后来成为讲学者追羡的盛景,也成为反对讲学的人批评的靶子。例如,后来万历时期的学者沈德符就说:“徐阶喜欢王守仁的良知之学,所以当时想附炎趋势的人,都去参加讲学,借机向府县官们索取金钱。当时天下的人看不惯。”当时的灵济宫成为明代士大夫们讲学的代表。隆庆二年(1567年),徐阶致仕回乡,结束了他在北京的政治与学术生活。灵济宫渐渐地失去了它的喧嚣而归于平静,只是每当朝廷要举行什么大的礼节性活动的时候,才在这里举行演练。    崇祯十五年(1642年),有一位官员建议,观内的两个真人其实只是叛臣之子,不能接受朝臣的跪拜,于是给它们隔上了一层帐幕。此时的徐阶,已经去世六十年了。他再也不用作为一个大臣在这里学习礼仪,也不用在这里做什么学术领袖。历史的风尘,总是给事物掩上一层又一层的帐幕,埋去一个又一个故事。四百多年的今天,灵济宫又在哪里呢?(陈时龙)

        巍峨长城戚继光(1)

            说起来明朝一代名将戚继光似乎与北京没有太多关系,他既没有在诺大的北京城里置下府宅,也没有墓地留在北京,更不会在京城里有长久的留居时间。但是,看似无缘实关情,当年他的职守与北京的安全极有关联,他在京郊的驻守和修筑万里长城的功绩,将他的名字与北京紧密联系在一起。    戚继光年轻时来京,是轮番更戍5年于北京;中年以后来京,是保卫北京长达16年之久,这就是一代名将与北京的缘分。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后世家山东登州(今蓬莱)。他出身将门世家,自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立志报国。十七岁时父亲病故,由他世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从此逐渐成长为一名胸有大志、英勇善战,同时又有勇有谋的年青将领。嘉靖年间,侵扰来自两方面,北边有蒙古,南边有倭寇,史称“南倭北虏”,戚继光生逢其时,时代是他施展才华的舞台。戚继光一生戎马生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他生平事业的高峰,一个是在沿海抗倭第一线的十几年,在风波中铸就辉煌;另一个是在保卫北京的十几年,于平实中显现奇功。他先是转战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在抗倭战争中脱颖而出,所向披靡,对平定倭乱起了重要作用,那时年青的他写下了充满豪情的诗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正是以这样的胸怀和抱负,在平定东南以后,他调任北方天子脚下的蓟州镇守。    早在嘉靖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1548~1552年)之间,21岁的戚继光曾连续5年率山东卫所士卒戍守蓟门(今北京昌平西北),春去秋归。当时正是朝廷多事之秋,严嵩当权,边政废弛,蒙古鞑靼部俺答汗乘机统兵南下侵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骑兵从古北口攻打到密云、顺义、通州,兵临北京城下。那一年是庚戌年,所以史称“庚戌之变”。戚继光在前一年山东乡试中了武举,到北京参加会试,正遇上这一事件,京师戒严。虽然戚继光因此失去了参加武举、成为武状元的机会,但他入选参加了督防九门,防守北京城。不仅如此,这位年青的军官还上疏朝廷陈述防御方略,得到赏识,刊刻传播于军中,以此崭露了头角。    20年后,隆庆元年(1567年)底,已经是抗倭名将的戚继光被任命为蓟镇总兵。40岁的他又来到北京。调任前,戚继光怀着一片忠心报国赤子之情,写下了“感恩怀尺疏,直欲捣祁连”的诗句,进京上疏直抒胸怀,提出用3年时间练精兵10万,积极加强北边防卫。然而入京后,他仅被任为神机营副将,神机营是京军三大营之一,那里是勋戚豪贵寄生的地方,军纪松懈,懒惰成风,这样的队伍使他根本无法实现抱负。直到他的老上司谭纶担任了蓟、辽、保定总督以后,事情才有了转机,他任命戚继光总理蓟、昌、保定练兵事务。此后,自隆庆二年至万历十一年(1568~1583年),戚继光镇守北京西北蓟州达16年之久,并且施展了他的抱负。蓟州,是明朝设立的九边、也就是九个军事重镇之一的蓟镇,蓟镇负有拱卫京师,守护陵寝的重要任务,有九镇之首之称。昌就是今天北京的昌平,它成为重镇之一,是在“庚戌之变”之后,明朝特别从蓟镇里分离出昌平镇,专门护卫皇陵。保定就是今天的河北保定。虽然后来戚继光只是蓟镇总兵,但是密云和顺义在他的辖区之内。在任期间,他修筑长城,建立敌台,训练精兵,保卫京城,使蒙古骑兵16年不敢进犯。    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现存的北京长城是由宣府镇长城和蓟镇长城共同组成的,蓟镇长城是明代长城的精华部分,而蓟镇长城的修筑与戚继光分不开,凝聚了他的智慧和汗水。    自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蓟镇长城,就担负着拱卫京师的重任。戚继光在任主持军务16年,成为明朝大规模修造长城的时期,建起了完整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成为明代帝都的坚固屏障。他不能忘记,当年“庚戌之变”蒙古骑兵就是从蓟镇古北口突破,沿潮白河直打到通州。所以他特别注重边防设施建设,亲自考察边事、地形和军情,对蓟昌镇所辖原有长城普遍进行了改建和重建,还别出心裁建造空心敌台,将长城建筑艺术推进到最高峰。这种在长城沿线新修的高大坚固的敌台,作为边防军驻守的堡垒,既免于守城士卒日夜暴露于风雨中,又大大提高了长城的防御能力。北京长城敌台以古北口、金山岭、司马台最为典型。司马台的敌台,甚至建到了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上,被誉为中国长城之最。

        巍峨长城戚继光(2)

            戚继光修筑长城的空心敌台,首先是在今天北京密云西北开始修筑的,他亲到石塘岭(今密云水库西北边)主持。据记载,蓟昌二镇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今昌平西北),延长2400里,犬牙交错地修筑墩台共计3000座。以敌台来说,在隆庆三年(1569年)这一年,就修筑了472座,到五年(1571年),蓟镇从山海关到石塘岭增修818座,昌镇从黄花镇到镇边城建199座,后来万历初年,戚继光又在居庸关以西增建,先后共建1337座敌台。此外还有关城、城堡、哨墙、铺房、烽墩等一系列配套的军事建筑工程。例如古北口、金山岭一带山坡平缓处,敌骑易于突破。除了设置密集的敌台外,他还在敌台两侧随山势设置了道道哨墙和层层阶梯,护卫着敌台。建筑奇特,配套设施巧妙。蓟镇东西二千里之间,但见城台耸立,蔚为大观。当年戚继光就是以它们守卫了京师北京,给百姓带来了和平与安定。至今历经近500年沧桑,这些军事防御设施仍然大多保存完好,作为建筑艺术的精品供人们欣赏。    位于燕山长城脚下的密云白龙潭,传说潭中住有一条白龙,广播雨露,为百姓耕耘造福,有求必应,极为灵验。这里山清水秀,林深幽静。"白龙昼饮潭,修尾挂石壁",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的诗句。作为军事家的戚继光也在那里留下了著名诗刻:    紫极龙飞翼北春,石潭犹自守鲛人。    风云气薄河山迥,阊阖情开日月新。    三辅看天常五色,万年卜世属中宸。    同游不少攀鳞志,独有波臣愧此身。    石刻上苍劲豪迈的笔迹,是戚继光于万历三年十月十六日亲自书写。此诗前有序,讲到蓟镇石匣营南十里就是龙潭,这年冬天戚继光驻防在石匣,集结练兵。他在闲暇之时与将士同游龙潭,写下诗句。戚继光一向重视练兵。他不仅于帅府止止堂向所部将校讲授韬略和治军练兵之道,写成了军事名著《练兵实纪》,还提出“练兵先练将”,倡办武庠(军校),主张从实践中锻炼、造就精通韬略的良将;而且找出蓟镇守军的七大弊端,针对弊端采取措施,加强练兵,注重战术训练,全面提高战斗力。这首诗是48岁的戚继光在练兵之余到白龙潭所作,至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