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陈独秀风雨人生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陈独秀风雨人生

第68章

书籍名:《陈独秀风雨人生》    作者:朱洪


                                    

            汪孟邹写道:陈独秀“到美之后,如林语堂卖文办法,陶行知演讲办法,该可生活无虞。

            此事国内友人均无力量办到”。

            当时广州陷落,胡适正忙于争取美经济援助,没有回汪孟邹的信。

            好在陈独秀对去美国教书兴趣不大,他觉得血压太高,飞机不能坐,美国有钱也去不了。

            方孝远家楼上太热,陈独秀搬到了江津东门郭家公馆楼下,室内敞亮,堂厅放有一张大桌子,偶尔,陈独秀兴致来了,挥毫作书赠人。

            天热,陈独秀和潘兰珍喜欢坐在楼外树荫下纳凉,老远就能看到从江北重庆来的轮船。

            陈松年和安徽同乡在重庆筹办国立九中,不久,陈松年一家、祖母随该校搬到江津。

            10月19日,是鲁迅去世二周年纪念日,重庆抗战文艺协会举办纪念会,住在江津白沙镇的台静农受老舍之约,到会作鲁迅生平的报告。

            次日下午,台静农到江津“延年医院”,看青岛山东大学的好友邓仲纯。

            见到台静农,邓仲纯大嚷:“静农到了。

            原来,陈独秀、台静农的父亲等都在他家。

            这是台静农第一次见陈独秀。

            坐了一会,陈独秀对台静农说:“我同你去看柏先生去。

            柏文蔚留着长胡子,用红头绳扎起,戴着僧帽,看上去像个江湖道士。

            白沙黑石山的聚奎中学正巧举行成立60周年的校庆和创办人邓蟾秋70岁的大寿庆典。

            邓蟾秋是邓仲纯的哥哥,在江津农工银行任总经理。

            邓蟾秋对陈独秀说:“聚奎中学校长周光年几次要我请先生去一趟白沙镇,住一段时间。

            台静农父子也希望陈独秀去白沙镇玩,那里有国民党不少机关。

            江津到白沙镇水路走3小时,船到时,台静农父子已在岸上等陈独秀。

            台静农住在江边柳马冈的一栋小别墅里,是租住邓燮康的。

            晚饭后,陈独秀和他们父子聊天。

            台静农问他:“听说先生过去喜欢背诵杜诗,那作的诗一定不少?”

            陈独秀听了,笑吟吟的,接过台静农准备好的纸笔,写了《偕曼殊自日本归国舟中》诗。

            次日早晨,台静农准备了文房四宝,请陈独秀赐墨宝。

            陈独秀在4尺宣纸上写了几行草,说:“多年没有玩此道了。

            见陈独秀的行草雄健浑成,台静农十分惊异。

            陈独秀高兴,又写了一副对联:“尘起忽惊诗在眼,醉归每见月沉楼。

            前句是明人诗句,后句是陈独秀自己的,他说:“这是我早年集的。

            台静农很惊讶,这么久了,他还没有忘记。

            题款时,陈独秀称台静农父亲“丈”,其实,陈独秀比台静农父亲大3岁。

            台静农想,这大约是老一辈的风范吧!到了聚奎中学,校长周光年请陈独秀到校礼堂给中学师生讲话。

            陈独秀穿了往常的蓝布长衫,外面套了一件马褂,脚穿布鞋,和周光年并行到校礼堂。

            这是校董邓鹤丹1929年修建的,形式模仿罗马歌剧院,结构模仿重庆的台大剧院。

            邓蟾秋捐献了一万多银圆,所以门扁上有“鹤年堂”3字(邓蟾秋名“鹤年”),陈独秀看了看,说:“写得好。

            礼堂占地1000平方米,可容纳1400人,号称川东第一大礼堂。

            师生见陈先生来了,便起立鼓掌,周校长说:“陈先生是教育前辈,今天来到聚中是大家的荣幸。

            陈独秀颧骨突出,下巴留有几根山羊胡子,两眼炯炯有神。

            他的背有些驼,面容清癯。

            走路很慢,讲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教育的措施时,倒剪双手,慢条斯理的讲了起来。

            他先从匡衡凿壁偷光讲起,引经据典,劝学生惜时如宝,后又讲到抗日中要一致对外,反对卖国投降。

            白沙镇小住(2)

            学生听得寂静无声,有时,陈先生的安庆方言,引起学生一阵阵笑声。

            40分钟后,陈独秀讲话结束,师生起立,两旁鼓掌,陈独秀在周校长陪同下微笑点头走出鹤年堂。

            出了礼堂后,周光年说:“听先生讲话,如诉家常,像是一位老私塾先生,平易近人,不像大政治家满口大道理。

            陈独秀说:“我本来就很普通,现在想当一个私塾先生,只怕没有人要呢。

            周光年听了,笑着说:“先生客气。

            陈独秀夫妇在白沙镇时,正赶上邓蟾秋70大寿,邓请陈独秀题字留念。

            当时,陈独秀住在大礼堂前左侧一室,他在餐厅用大笔写了“大德必寿”4字,又写了隶书体“寿考作仁”4字。

            邓蟾秋笑容满面地说:“谢谢。

            陈独秀说:“按年龄,你比我大,论财富,你比我多,怎样写都不过分。

            邓蟾秋高兴极了,如当珍宝,收藏了起来。

            周光年说:“陈先生的话,不仅是可以适用邓先生一个人,大德必寿,寿考作仁,其实是条公理,不如将来找个人,刻在校内,如何?”邓蟾秋笑笑说:“好、好。

            这是陈先生给我们的学校增添了景致呀!”天气渐冷,陈独秀夫妇又搬回江津,这次邓仲纯做通了夫人的工作,同意将黄荆街83号延年医院后院房子腾出四五间,让陈独秀住。

            房子多了,陈独秀将嗣母谢氏也接了过来。

            胡宗南、戴笠来访(1)

            1938年深秋,陈其昌从上海绕道香港见陈独秀。

            陈独秀不高兴,问:“你怎么来了?  我已和托派没有关系了。

            “你在报上发表信,我知道你也是没有办法。

            陈其昌从口袋里拿出托洛茨基6月25日写给李福仁的信,上面说:“陈独秀对我们中国支部保持很谨慎的态度,我绝对能够理解。

            他在中国太出名,他的每一步行动都受着当局的管制……

            他无论如何得跑到外国来,这是我最深的信心。

            陈独秀说:“你来看我,就是要我到外国去?”陈其昌说:“你在江津,和幽禁没有什么区别,你连生活费也难保。

            陈独秀在重庆写《民族野心》、《论游击队》等文攻击中共抗战政策,上海托派做出《我们对于独秀同志的意见》,希望与D·S获得共同一致的正确结论。

            提到生活费,陈独秀说:“《时事新报》约我当主笔,每月有一点津贴,亚东有时也还给一点版税。

            陈其昌说:“卖文为生,终究辛苦,不如到国外,再轰轰烈烈干一下。

            托派在上海、香港有四五十人,陈独秀觉得,从老彭开始,猴子、长子、刘仁静都是左得出奇,认为民主革命已完结,怀疑国民会议口号,和其他党派搞同盟军是机会主义。

            他说:“现在的托派不是抗日,而是满纸攻击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所以斯大林派攻击我们,得到各方面的回声。

            我不和你们划清界线,我怎么和群众见面?”  11月6日,毛泽东说:“假如共产党采取了陈独秀的取消主义的话,今天的抗日战争及其长期支持是不能设想的。

            谈到中国托派前途,陈独秀说:“没有前途,除非改变态度,改变过去的错误方针。

            猴子这班人,只晓得摆第四国际的大架子,闭关自守、自立为主,连第四国际的威望也一扫干净。

            11月3日,陈独秀在白竹纸上用小字给托洛茨基写了一封信,说:“中共人数远远超过我们,然亦只是些知识分子和没有一点工人阶级基础的武装队。

            我们在上海、香港二处有组织的人共计不满50;其余全国各地游离分子大约在百人以上。

            他将信交陈其昌转寄。

            1939年1月9日,托派临委见到陈其昌带回的陈独秀致托洛茨基的信后,作出《给国际的政治工作报告》,附在陈独秀的信后,驳斥陈独秀在给托洛茨基的信中说他们是“极左派”。

            托洛茨基3月11日写信给陈独秀,说:“我很难形成一种确定见解,来判断我们的同志的政治意见,或判断他们极左主义的程度,因之也不能判断我们的老朋友方面对于他们的严斥是否正确。

            “我非常喜欢我们的老朋友在政治上仍旧是我们的老朋友,虽然会有若干的分歧。

            托洛茨基再次建议陈独秀到美国来。

            3月初,嗣母谢氏已卧床不起,因谢氏已有78岁,眼又失明,陈独秀平日亲手为谢氏盛饭夹菜,十分孝顺。

            在生活的动荡和日本飞机来回的惊叫中,谢氏终于在3月22日去世。

            陈独秀身披麻衣,为嗣母办了后事。

            谢氏是昔凡夫人,一生未生育,陈独秀从小过继给她为嗣子。

            陈独秀在外,谢氏一直和高晓岚生活在一起。

            陈独秀与高君曼生的儿子哲民在北平大学读书时,谢氏叫北京“崇古斋”牛老板每月从陈昔凡股息中补助30元给哲民。

            办完祖母的丧事,陈独秀对陈松年说:“等战事结束,我们回安庆,要把祖母的棺木带回去。

            这时,陈独秀身体陡衰,血压高涨,两耳日夜轰鸣,几乎半聋。

            潘兰珍不得不大声和他说话。

            陈独秀常坐在椅子上养神,打算静下来写一部书稿,不得不暂时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