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陈独秀风雨人生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陈独秀风雨人生

第69章

书籍名:《陈独秀风雨人生》    作者:朱洪


                                    

            邓仲纯为陈独秀抓了几付药,想降下血压,结果没有奏效。

            一天,罗汉来坐,问陈:“可好些?”祖母去世后,北大同学会资助陈办了丧事。

            陈独秀说:“血压还高,耳朵日夜轰鸣,像是什么东西堵塞,只听到轰轰的声音。

            罗汉说:“安心静养,这一段别再看书写字。

            陈独秀说:“已有40余日没有写字,前些时刘启明来信,要我作文作书,怕一时半载无法兑现。

            “住在这里行吗?”“恐怕不是久留之地。

            邓太太和潘兰珍处不好。

            罗汉点点头,说:“近日我去一趟重庆,回来我再想想办法。

            这次和罗汉分手,陈独秀再也没有见到罗汉。

            后来罗汉夫人方志强说,5月3日,日机狂轰滥炸重庆,数千人丧生于大隧洞倒塌,罗汉再也没有回来。

            陈独秀含着泪水对潘兰珍说:“罗汉出事了。

            5月4日,延安报纸请毛泽东写一篇文章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使毛泽东又一次记起了陈独秀。

            他写道:“陈独秀不是也‘信仰’过马克思主义吗?他后来干了什么呢?他跑到反革命那里去了。

            潘兰珍扶着陈独秀到城东江津公园散步,和高语罕、欧阳竟吾、苏鸿仪、邓燮康等人聊天,他们邀请陈独秀打牌,陈说:“弟遭丧在身,玩牌应酬必在百日之后,谢谢,谢谢。

            邓燮康等人听了,不再勉强。

            胡宗南、戴笠来访(2)

            潘兰珍问陈独秀:“他们每次邀你吃饭、玩牌,你为什么没有话?”陈独秀说:“酒食应酬的事我不太习惯。

            一日,高语罕正和陈独秀闲谈,戴笠、胡宗南来到陈独秀家。

            戴笠是特务头子,胡宗南是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戴笠说:“蒋先生一直挂记陈老,他没有时间来看你,特地叫学生和胡司令来看你。

            一位随从模样的人将苹果和茅台酒摆到了桌上。

            陈独秀说:“谢谢。

            胡宗南拿出剪报资料,递给陈独秀,说:“受到人身攻击一事,大家不平则鸣。”陈独秀一看,是去年3月15日《大公报》上傅汝霖等人写的公开信。

            “今天特来请教,……大战当前,如国策不能贯彻,前途实堪隐忧。为今之计,陈老意下如何?”陈独秀说:“本人孤陋寡闻,更不愿公开发表言论,致引起喋喋不休之争。务请两君对今日晤谈,切勿见之报刊,此乃惟一的要求。言世界大势,大不利于苏,殊出意料。斯大林之强权政治,初败于希、墨的极权政治,苏联好比烂冬瓜,前途将不可收拾。苏败,则延安决无前途,此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改变,请转告蒋先生好自为之。出门后,胡宗南说:“我知道,要白跑一趟。戴笠说:“都是张国焘,黔驴技穷,出此馊主意。

            他把共产党开山祖请出来,以此搪塞校长。张国焘叛逃后,到戴笠军统从事策反活动。

            他向蒋介石建议,利用陈独秀的舆论对付延安的宣传,比叶青等人反共文章的作用大。

            蒋介石看了陈独秀讲话记录,说:“陈独秀的见解深湛,眼光远大。

            戴笠、胡宗南见蒋介石满意,也没有二话。

            胡宗南、戴笠走后,潘兰珍兴奋地对来坐的高语罕说:“县长到那里去,要打扫街道;来看老头子的人,比县长大几倍,也没有人打扫街道。

            高语罕说:“胡宗南、戴笠是微服私访,如果县长知道了,一定会来的。

            鹤山坪石墙院(1)

            1939年入夏后,敌机轰炸重庆、成都加剧。

            日机轰炸重庆、成都,来回要经过江津。

            每次飞机过后,陈独秀都要大口喘气,歇息半日才回过神来。

            一天,他给杨鹏升写了一封问候信。

            杨鹏升任国民党川康绥靖公署少将高参,两人在武昌认识。

            发信路上,陈独秀在一个旧书摊前停了下来,上面有不少线装书。

            有一本线装《皇清经解》手稿,引起了陈独秀的兴趣,作者是杨鲁承,他问卖书人:“杨鲁承是谁?”卖书人说:“只知道是江津鹤山坪人,清朝进士,其他的不知道。

            陈独秀翻了一会,见书便宜,把书买了下来。

            隔日,陈独秀和邓蟾秋、邓燮康叔侄在茶馆中闲谈,陈独秀提到这事。

            邓蟾秋说:“杨鲁承是清朝二甲进士拔贡,写过不少书,家中有几箱子手稿,来不及整理就死了。

            陈独秀问:“不知他家还有什么人?”邓燮康说:“杨鲁承有3个儿子,都已去世,只有一个媳妇杨彭氏还健在,家中事都由她料理。

            陈独秀说:“如有可能,想和杨家后代见一面。

            邓氏叔侄便托鹤山坪人江津一中施怀清校长带信给杨彭氏。

            杨鲁承有一个孙子,叫杨庆余,很想出版祖父遗著,希望有一位名人作校正并作序,听说陈独秀对他祖父书稿有兴趣,正中下怀,立即赶到了县城。

            陈独秀见杨庆余来了,十分高兴,留他用饭。

            陈独秀问:“祖父书稿都是些什么内容?”“有《杨鲁承先生谈〈皇清经解〉》,这便是先生买的那一本,还有《群经大义》、《杨氏扈林》、《龙溪日记》等。

            听说鹤山坪夏天凉快,陈独秀和潘兰珍决定去住一阵,好则多住,不好则少住。

            这里敌机太吵,而且,潘兰珍和邓太太不和。

            家在鹤山坪的施怀清校长听说陈独秀要去整理杨家旧书,邀请陈独秀夫妇住到他家——施家大院。

            陈独秀想,给杨家整理旧书之余,还可以写自己的东西。

            汪孟邹来信劝自己完成自传。

            去年3月7日,汪孟邹在《实庵自传刊者词》中说,“现在陈独秀先生正在完成其自传的全部,并已允许续成各章归我们刊印单行本,这当是读者所乐闻的。

            但陈独秀准备写完《小学识字教本》后再写自传。

            他写《小学识字教本》的目的之一,是使学习者知其所以然。

            诠释文字的来龙去脉,陈独秀运用了许多新兴学科知识,克服了古人的局限。

            7月,几个挑夫随着陈独秀、潘兰珍两顶滑竿,走了20里地到了鹤山坪。

            陈独秀住在施家大院,每隔几日,到杨鲁承旧居翻翻书稿,杨鲁承旧居又叫石墙院,离施家大院两里地,没有大路,不通车辆,但走石板路,来去很方便。

            初来乍到,陈独秀感觉很好,敌机的声音很少听得到,也少了许多来往应酬。

            陈独秀每月有北大资助,交给施家作伙食费。

            后来,九中的何之瑜、儿子陈松年以及邓仲纯等人常来看陈独秀,潘兰珍就自己生火做饭。

            邓仲纯来时,身上总背上一个药箱,顺便为陈独秀看病。

            何之瑜在罗汉出事后,代表北大同学会照顾陈独秀。

            住了一阵,杨庆余邀请陈独秀住到他家来,陈独秀也嫌施家小孩子多,便答应了。

            进石墙院,主建筑是一栋砖木结构的大瓦房,拾3级砖砌台阶而上,是宽阔的过厅,两边是偏房。

            左边有一折门对着过厅,是陈独秀和潘兰珍的卧室。

            对着院子的窗子上有八九根窗格棂,中间一根横档。

            房屋很高大,在大窗子上面还有一个小天窗。

            屋顶没有天花板。

            杨家另给陈独秀夫妇让出一间书屋,是7间正房中东边的第二间,20平方米,南墙有窗户。

            这间房子是杨二太太彭氏住的,陈独秀来了,彭氏让了出来。

            陈独秀住宅的东头一间是杨家的灶房,陈独秀和潘兰珍的灶房安在进门处。

            杨鲁承家藏书很多,陈独秀开始静下心来整理杨鲁承的遗著。

            潘兰珍做家务之余,新开了一块菜地,两人各得其所。

            一次,陈独秀夫妇上江津县城,邓氏叔侄邀请他俩到大什宇菜馆吃饭。

            邓燮康问:“怎么样?”陈独秀知道问整理杨氏遗稿事,说:“我花了两天时间,反复看了几遍,写得不错,有价值。

            邓燮康说:“章太炎不欣赏杨鲁承的东西。

            有一次杨鲁承听说章太炎到了四川,便带着《杨鲁承先生谈〈皇清经解〉》去见章太炎,章太炎先生在杨氏书稿后写了“杂乱无章”4个字。

            杨鲁承十分恼怒,没有多坐就走了。

            陈独秀哈哈大笑,说:“杂乱无章没有关系,只要稍加整理,就会有理有章了。

            章太炎很小气,想不到给人家看稿也这么小气。

            陈独秀想起章太炎在日本借钱给人要本息的事。

            回到鹤山坪,陈独秀继续整理杨鲁承书稿,慢慢的就没有兴趣了。

            一次,龚灿宾县长来鹤山坪见陈独秀,谈起杨鲁承书稿的事,陈独秀说:“开始看还不错,看多了,就不对胃口了。

            鹤山坪石墙院(2)

            陈独秀认为,杨老先生对群经的创见不如四川的廖李年,对诸子的阐述,不如胡适之。

            独居山村,陈独秀常写诗赠给朋友,排遣孤独的心情。

            一夜秋雨后。

            陈独秀吟《自鹤山坪寄怀江津诸友》诗:“竟夜惊秋雨,山居忆故人。

            干戈今满地,何处着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