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江山艳史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江山艳史

第4章

书籍名:《江山艳史》    作者:灵庆


                                    

        周诚忠疑惑的道:“八贤王,不知道此话何解?”

        赵景呵呵笑道:“我想皇上和诸位大人都被秦、汉两国五十万联军那恐怖的数字给吓住了,而忽略了去探寻这其中的隐秘。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哦?怎么说?八贤王可否详细的说明一下?”周诚忠微笑的道。

        听见赵景这么一说,所有人的兴致都提上来了,他们都很想知道为什么贤王殿下回丝毫不害怕秦、汉两国五十万大军那恐怖的力量,难道他有什么暗招不成?

        赵景呵呵笑道:“陈大人的加急文书上说秦、汉两国联合出兵五十万,景以为这个数字不真实,有夸大的嫌疑,据景所知,后秦有戴甲将士五十万,北汉有甲兵三十万,先皇登基之时南犯的秦、汉联军也不过是三十万。而此番他们却扬言要集结五十万大军,恐怕倾国中精兵也不过如此。

        而很显然,不管是怎么考虑,他们都不可能冒着国内空虚的危险而举国南犯,所以这所谓的五十万大军,依景的看法,最多也就是和先帝时期持平,能有个五十万就已经很不错了,别忘了关外后秦还要面临着草原蛮族的威胁。

        再者说,他们是联军,这便注定可即便他们再怎么协商也不可能真的做到统一指挥,毫无间隙,这在历史上可是有明证的,上一次西北战争不就是如此吗?”

        周诚忠思索道:“八贤王分析的很有道理,只是这其中也有一些问题,南线虽然承平已久,可是如若北疆大乱,南线说不得会出什么乱子。晋朝虽说偏安一隅,臣昏主庸,可是南朝再怎么无能,国内也会有那么几个有识之士,他们不会看不到这次机遇的。

        再者说,西南边还有一个看似安分的蜀国,我朝若是与秦、汉陷入僵局,蜀国会是什么反应?臣以为蜀、晋两国不得不防啊皇上。”

        赵景道:“周大人说的很有道理,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后面想要说的,秦、汉两国既然能够联盟,我们大周自然也应该寻求同盟,燕国与本朝乃是姻亲之国,相信这一次燕国也不会视之不理,皇上可遣使前往燕国和燕国皇帝商议,相信这方面问题不大。

        至于南线,承平已久,这么多年都未成发生战争,不若乘着眼下皇上登基的机会遣使与之交好,晋朝和蜀国上下应该也乐得与我朝交好,不会反对的,正好我们也可乘着这个难得机会观察一下那些个有远见的朝臣,早作准备。

        臣弟以为当务之急是马上发兵解救西北,只要我朝能够打败秦、汉两国,那么南线纯属庸人自扰,根本无须理会。南线的四十万大军我们不方便动用,完全可以让禁军去驰援西北,军情紧急,还请皇上早作决断。”

        天昌皇帝的睿智在这一刻展现无疑,他站起身来,在龙案前来回走动,忽然他神采奕奕的对着赵景道:“八弟,你要去西北还是去淮南?”

        赵康这句话问的突兀之极,大家还没有明白他这是什么意思,然而赵景却很好的把握住了赵康的思想,赵康这是在询问自己的意思,究竟是要领兵去西北抗击秦、汉联军还是南下淮南镇压出使南朝?

        若是在从前赵景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去西北参加战争,可是现在赵景却不一样,生命只有一次,西北战争刀剑无眼,说不定什么时候自己就死在流箭上了,那样可就不值了,死过一次的人对于生命总是特别的珍惜。

        赵景道:“臣弟愿意去淮南。”

        赵康深深的看了自己的皇弟一眼,沉声道:“既然如此,八贤王,陈孝祥听旨。即日起八贤王出藩淮南,顺便出使一次南朝,一定要给朕稳住晋朝。至于蜀国,八弟也帮忙照看一下。

        陈爱卿,你已年迈,按理说朕不应该再让老爱卿上阵,只是秦、汉联军的主帅乃是秦剪,当今之世也只有老爱卿与秦剪齐名,况且爱卿长子现在还被秦、汉联军围困在西昌,想必老爱卿心中也是难安,是以此战就还是让老爱卿出战好了。”

        赵景和陈孝祥同时眼中光芒一闪,出列道:“臣遵旨。”

        ......

        [嘿嘿,够逆天不?只写了一章就强推,嘎嘎,想想都要笑,不过放心,没有全部推倒,只是每一章都修改过来,把原来的一些硬伤给填补一下,嘿嘿,因为不会写战争,干脆避开战争,转而写风花雪月好了,穿越丫丫中]

        第三章【离程】

          中扬运河开凿于大周文帝康平二年六月。时年气候异常,暴雨忽至,大旱三年的华夏大地骤然间得到大量降水,河道久未治理,淤塞难行,又恰逢暴雨狂风,是年黄河决口,淮南泛滥,文帝上体天心,始修黄河。

        君臣齐心,众志诚成。康平四年三月中扬运河竣工,历时一年又九月,全长十万余公里,为史上修河之最,为后来圣祖灵庆皇帝修凿京杭大运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扬运河分两段,即黄河至淮水之间的通济渠以及淮水勾通长江的邗沟。它西接大周政治中心——国都中州,东承江淮经济命脉——南京扬州,可谓国之脊梁,自竣工通航起便一直是勾通中原的水上大动脉。

        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联翩,从洛阳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朔幽燕。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大周定都中州,中州又别称洛阳,居天下之中,乃是中扬运河的中所在,位于中州城外的码头更是繁忙异常,每天都有无数的货物从天下各地转运到中州卸载,又不断的有货物从中州转运出去。

        按理说中州码头每天都应该保持着高度繁忙才对,然而今日的码头却是有些异常,安静的可怕,一时之间仿佛所有的船家全部都消失了一般,昔日热闹的码头眼下却是一片肃然。

        码头沿线,旌旗猎猎,彩旗飘飘,十万禁军一脸严肃的分立两岸,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不敢有丝毫的放松。码头之上,一艘极其豪华奢侈的巨型楼船正静静的停泊在那里,豪华楼船的左右两侧各行驶着几艘小艇,护卫着高大壮观的王船。

        眼下大周时局艰难,秦、汉五十万联军联合入侵大周,西北战局正酣,这个时候大周皇朝最为担心的便是自己南线的安稳,若是大周南线不能保持承平之势,一旦南北两线全部开战,则大周亡国之日不远矣。

        为了压制蠢蠢欲动的南朝何和西蜀,天昌皇帝忍痛让自己最疼爱的八皇弟贤王赵景镇藩淮南,压制南朝。今日更是封锁了中州码头,禁军开道,帝后亲至,百官相送,荣宠之至。

        “送君千里,终需一别,皇上,皇后,你们就送到这里好了,小弟坐镇淮南一天,就不让晋朝妄动一刻。”赵景看着依依不舍的天昌皇帝和皇后,充满感情的道。

        天昌皇帝将手中的酒杯倒满,拿起一杯酒地给赵景,满含不舍之情的道:“八弟,你我自幼长于深宫,从未踏出中州一步,如今国运艰难,累得八弟千里南下,坐镇淮南,朕心不安,有你坐镇淮南朕相信短时间内南朝绝对不敢妄动,抽空去一次南朝,能够结盟的话最好,不能的话也无妨,只要不要让他们过江就可以。此行意义重大,还请八弟暗中把握,锦衣卫我就交给你了,该用的时候哪怕暴露一些暗子也没有关系,一切以安全第一。朕在中州恭候你的好消息。”

        赵景举起手中的酒杯,对着天昌皇帝以及一众大臣朗声道:“皇上,各位大人,而今我朝国运艰难,还请各位大人同心协力,共度难关,大家干完这一杯,当为本王践行。请。”

        “请。”

        皇后看着赵景,话里有话的道:“景弟,此番让你受委屈了,淮南远离中州,富饶平静,这些天你也累了,正好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如若在淮南遇上什么中意的姑娘,只管娶了便是,不要记挂中州了,知道吗?”

        看着皇后隐藏在薄莎后面的那张美艳绝伦的俏脸,赵景心中一痛,他和这个女子并不熟悉,然而她却是自己占据的这具身躯原先的主人最心爱的女人,只是天意弄人,命运无常,她在三天前下嫁了赵康成为了大周皇朝母仪天下的国母。

        而为了她,赵景很浪漫的选择了殉情,草率的结束了自己仅仅十六年的宝贵生命,本来以为可以彻底的结束这段感情,可是眼下赵景灵魂附身,两个人融合后重组的赵景究竟是谁已经说不清楚。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便是你,你便是我。现在的赵景和原先的赵景已经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没有人知道隐藏在这具身体深处的,会是另外一个伟大的灵魂。

        赵景别过脑袋不敢看皇后那绝美的容颜,他怕自己会伤心,他怕自己会失态,他怕自己到时候会做出什么自己都无法猜测的疯狂事情。赵景淡淡的道:“多谢皇后关心,臣弟知道了,时候不早了,臣弟该启程了,皇上,皇后和诸位大人请回去吧。”

        不管如何难舍,离程终究是要踏上,赵景挥手告别了依依不舍的天昌皇帝和一众大人,坐上了龙舟。迎着河道上吹来的春风,龙舟缓缓启航,拉开了南下的路程。

        南下的龙舟极为豪华壮观,高达十余丈,长达二十余丈宽约五丈。船上设备齐全,包括抛泊、驾驶、起阽、扬帆和测深等方面。船分五层,各层各有十来个房间,可以供兵士居住,甲板下面储物仓,储存稻米、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再往下则设有夹层,存放淡水。

        船舷的两侧装有两排共四十余只长达两丈的划桨,使得龙船既可以依靠风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