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观战笔记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观战笔记

第28章

书籍名:《观战笔记》    作者:朱增泉


                                    还有一次,一支美军车队正在一条高速公路上开进,突然驶来一辆装满炸药的小汽车冲进美军车队,造成重大伤亡。又有一次,美军第四步兵师一辆最先进的“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在巴格达以北布莱德镇巡逻时,被游击队安放在路上的自制“强烈爆炸装置”炸毁,重达70吨的大家伙居然被掀翻,3名坦克乘员当场炸死两人、炸伤一人。伊拉克游击队用“路边炸弹”袭击美军巡逻队打出了威风。这种“路边炸弹”

            大多是用迫击炮弹等爆炸物改制而成,早期用电线引爆,容易被发现。后来改用手机遥控引爆,被称为“手机遥控炸弹”,很厉害。在费卢杰,“路上每块黑色石头底下都有炸弹”。

            袭击占领军兵营的战例。2003年9月,在北方库尔德人控制的埃尔比勒市,伊拉克游击队用汽车炸弹袭击美军驻地,一座两层楼建筑被炸毁,在楼内工作的6名美国国防部人员受伤。2003年12月,美军一○一空降师第三旅设在摩苏尔附近塔勒阿法尔镇的一个基地遭到汽车炸弹袭击,造成41名美军士兵死伤。2004年2月,驻巴格达国际机场和萨达姆老家提克里特的美军食堂屡遭迫击炮袭击,造成十多名美军士兵伤亡,打得美军士兵不敢进饭堂吃饭。

            袭击美国军政要人的战例。2003年10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到伊拉克进行“战区视察”,下榻在巴格达市中心的拉希德饭店。那一天,有一辆外观像发电机的拖车被拉进了距这家酒店约400米的一个公园内,它实际上是一辆经过改装的火箭发射车。几分钟后,它突然向拉希德饭店发射了8发火箭弹,当场炸死一名美军上校,炸伤17名美军士兵,沃尔福威茨狼狈撤离。美军找到这辆火箭发射车时,游击队员已不知去向,车上还有11发火箭弹。没过几天,美军又在巴基斯坦饭店和石油部大楼附近查获两辆安装在毛驴车上的简易火箭发射装置,这种毛驴车在巴格达市内随处可见,搞得美军惶恐不安。2004年2月,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驻伊最高长官阿比扎伊德的车队在费卢杰也遭到火箭弹袭击,把他惊出一身冷汗。

            击落美军直升机的战例。在伊拉克执行任务的美军“黑鹰”、“阿帕奇”等各型直升机共有620多架,大多装有“标准的反导弹装备”和对地射击机枪。但伊拉克游击队以“落后”

            对“先进”,用反坦克火箭筒打美军直升机,创造了极佳的战绩。还有一种肩扛式单兵“萨姆”防空导弹,打直升机也很有效。2003年11月,美军一架“支奴干”大型运输直升机被击落,机上16名美军士兵死亡,20人受伤。另一次,美军又有一架“黑鹰”直升机被击落,机上6名美军士兵全部死亡,后面一架直升机上的一名美军少将侥幸逃过一劫。一年来,仅在“抵抗之都”费卢杰,已有十多架美军直升机被击落。

            手刃美国占领军士兵的战例。2003年11月,在北方城市摩苏尔市区,两名美军士兵驾车遇到交通堵塞。两名游击队员悄悄溜到他们身旁,一边一个,不声不响,动作麻利地割断了他们的喉管。驻伊美军听到这个“故事”,无不毛骨悚然。

            六问:发生在信息化时代的伊拉克游击战,有哪些新特点?

            信息化时代这个大背景,既为游击战提供了新的作战空间、新的作战手段,也给游击战增加了许多制约因素。从伊拉克游击战的总体面貌来看,它对信息化时代提供的新的空间、新的手段利用并不多,而受信息化时代制约的一面却比较明显。这种状况,同伊拉克的社会发展水平、游击队的“起家”条件、游击队员的构成成分等因素有关。

            伊拉克游击战解读(4)

            同旧式游击战相比,伊拉克游击战所展现的新特点主要有:  战场空间主要在城市。旧式游击战往往以乡村为广阔战场,伊拉克游击战则不同。一年来,伊拉克境内直接针对美英.9.  135  占领军的较大袭击活动,比较集中地发生在18个城市。其中,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中部城市四个(首都巴格达、拉马迪、哈勒迪亚、法鲁贾),北部“逊尼三角地带”的城市11个(费卢杰、提克里特、摩苏尔、基尔库克、巴古拜、萨迈拉、拜莱德、塔吉、盖亚拉、塔勒阿法尔、舒马亚特),南部城市3个(卡尔巴拉、希拉、纳杰夫)。伊拉克游击战的战场空间特点,固然同美英占领军主要在城市直接有关,但它也和当今的时代特点有一定关系。在信息化条件下,社会的“神经系统”主要在城市,游击战要想打出社会影响,必须打到城市去。

            作战方式小群多样。在信息化时代,侦察手段越来越先进,空中和地面快速反应越来越快捷,游击队的隐蔽越来越困难,已不可能像旧式游击战那样,集结较大队伍,筹集较多装备和弹药,进行较长时间的战前准备,然后一举发起攻击。伊拉克游击战充分体现出“小快灵便、随机应变”的新特点。一般都是小股出没,组织小规模战斗,大多“以五六人一组的形式展开活动”,歼敌手段“袭、打、炸、杀”并用。作战目标比较现实,不求大捷、务求小胜、每战必使敌方有死伤,积小胜为大胜。每次战斗打死打伤占领军大多在十人以内,一次歼灭美军十人以上的战例很少。

            指挥机构高度隐蔽。伊拉克游击战已经打了一年,但外界对它的组织状况、指挥机构、指挥员不甚了了。英国《观察家报》说,美国情报机构迟迟未能弄清“究竟是谁在领导这场伊拉克抵抗运动”。美国《新闻周刊》也说,美军在伊拉克打的是一场“黑暗中的战争”,“虽然不断遭到袭击,却不了解面对的敌人”。在信息化条件下,游击队的指挥机构如果不保持高度隐蔽,极难生存。什叶派起义领袖萨德尔敢于公开举旗亮相,那是因为他本来就浮在水面上,从美军占领伊拉克第一天起,他就一直在呼吁“赶走美国占领军”。否则,他公开发动什叶派起义的举动就显得有些“冒失”了。

            通讯手段“反向选择”。信息化条件下,高度普及的现代通信手段快速便捷,但它极易暴露目标,瞬间招来毁灭性攻击。车臣的武头目杜达耶夫,就是因为使用移动电话,被俄军.10.  136  雷达跟踪系统迅速锁定目标,发射两枚导弹,一举将他击毙。“基地”组织的二号人物阿布·祖巴耶达赫,也是因为使用手机暴露目标被捕获。伊拉克游击队指挥机构为了有效保存自己,多数采用原始方法进行通信联络和指挥,“传递的信息是手写的,由秘密人员传送”

            。在高技术条件下,美军自己也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少一分现代化,就多一分安全”。

            游击队员寓兵于民。伊拉克游击队中的许多人平时并不集结在一起活动,同普通人在家过日子并无两样。他们利用穆斯林宗教集会时碰头联络,接到指令时才出来执行战斗任务。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暴露目标的危险,最大限度地保存实力。

            尽可能利用现代化工具。汽车和手机,是伊拉克游击队利用最多的两样现代化工具,“汽车炸弹”和“手机遥控炸弹”都发挥了较大威力。但对网络等先进工具则利用不多,总体上它是一场“低技术水平的游击战”。

            七问:伊拉克游击队中有哪几个主要派别?

            投入伊拉克游击战的各派抵抗力量,山头林立,各自为战。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派。

            第一派,可统称为“逊尼派武装”。它以萨达姆前政权支持者为骨干,美国称之为“萨达姆残余势力”。这一派的社会基础是逊尼派穆斯林,主要游击区域是“逊尼三角地带”。

            这个三角地带的南部两角,西至巴格达以西110公里的拉马迪,东至巴格达东北60公里的巴古拜,它的北部顶端是离巴格达以北400公里的北方重镇摩苏尔。“逊尼三角地带”被称为萨达姆权力的发源地,萨达姆老家提克里特、“抵抗之都”费卢杰,都在这个区域内。这里的居民以逊尼派阿拉伯人为主,并聚居着被遣散的萨达姆政权的许多政府官员、被解散的30多万伊军的残兵败将、逊尼派穆斯林、复兴社会党党徒、萨达姆家族、萨达姆崇拜者,等等。美军惊呼,在这个区域内遇到的抵抗“超出想象”。在游击战开始阶段,这一派抵抗力量对政治前途的认知和感觉是模糊的。他们已经无法再以萨达姆或复兴社会党的名义,将各派抵抗力量集合到自己的旗帜下。他们.11.  137  已经无力为“复国”而战,但要为“复仇”而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政治目标才渐渐清晰起来。美国《新闻周刊》曾采访过活跃在“逊尼三角地带”的一支重要游击队“穆罕默德军”的三名游击队员,他们明确表示,既“不支持萨达姆重新掌权”,也“反对美国对伊拉克的占领”,希望建立一个“没有萨达姆,也没有美国人”的伊拉克新政权。

            第二派,可统称为“什叶派民兵”。这一派抵抗力量的社会基础是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穆斯林,其突出代表是萨德尔领导的“迈赫迪军”。他们的政治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什叶派为主导的伊斯兰新政权。在萨达姆执政时期,什叶派穆斯林是长期受压的宗教派别,因此,他们对美国发动的“倒萨战争”采取了“默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