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豺狼的智慧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豺狼的智慧

第35章

书籍名:《豺狼的智慧》    作者:中石


                                    

        一日,曹爽派心腹李胜去探视司马懿,以查虚实。司马懿也知道曹爽的用意,因此,当李胜去探视时,只见司马懿直躺在床上,两个侍女正在喂他喝粥,米粥洒满了前胸。李胜与他说话时,司马懿故意作出气喘吁吁的样子,话也听不明,说也说不清。

        李胜回去后,将所见所闻详细报告给曹爽,并说:“司马公不过是尚有余气的尸体而已,形神已离,大人不必再对他有何顾虑了。”

        曹爽最感棘手的就是司马懿,听到他不会久留人世,心中无比高兴和放心,在朝中更加肆无忌惮了。司马懿则加紧秘密组织力量。公元249年1月,魏少帝曹芳拜谒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司马懿乘机发动兵变,废免了曹爽兄弟,不久将其全部处死。

        在政治风云中,有时当危险要落到自己头上时,通过装傻弄呆,还可以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己的目的。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保住江山,对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奸贪舞弊、严重损害皇朝利益的行为,无情打击,重刑惩治。其用刑的野蛮残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帝王。为了免遭杀戮,有的官僚不得已装疯卖傻,以逃避惩治。

        御史袁凯惹怒了朱元璋,怕被杀头,便假装疯癫。朱元璋说疯子是不怕痛的,叫人拿木钻刺他的皮肤,袁凯咬牙不吭。回家后,自己用铁链子锁了脖子,蓬头垢面,满嘴疯话。朱元璋还是不相信,派人去探察。袁凯瞪着眼对来人唱“月儿高”的曲子,爬在篱笆边吃狗屎。朱元璋听了使者的回报,才不追究。实际上朱元璋又受了骗。原来袁凯知道皇帝不相信自己疯了,会派人来侦查,便预先叫人用炒面拌糖,捏作狗屎状,散在篱笆下。当来人一到,他

        便大口大口地吃,这才救了一条老命。

        狼在遇到强大的对手时,有时善于采用“装死”的手段蒙蔽对手,躲过杀身的劫难。狡猾的人在类似情况下,装疯卖傻,真可谓“绝活儿”。

        智慧126藏而不露,蓄势待发

        当自己的力量处于弱势,比如兵力还不够多,党羽还不够众,威望还够高,如此等等不及别人的情况下,必须韬光养晦,做到深藏不露,绝不可让人看出你将有和他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的苗头。否则,你此时羽毛未丰,他若生了杀机,要将你剪除,那实在易若翻掌。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意。一日,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谈起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只有刘备与他才是。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竞吓得把匙箸也丢落在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到,雷声大作。刘备从容拾起匙箸,并说“一震

        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数。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

        你道一个雷鸣电闪果真能吓得刘皇叔酒杯掉落?这也不过是刘备藏锋隐芒的一种表演罢了。设若此刻曹操看出端倪:此公日后将割据蜀国与我一争高低,那刘备死在临头了。

        但藏而不露的根本目的不在藏而在露,你必须看准时机,在该露的时候毫不犹豫,立刻脱颖而出,当然,在藏的时候,并非被动地四处躲藏而是藏中有露,时而藏时而露,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样才能保证他日时机一到,你能一出必成。

        武则天初期摄政时,在高宗面前将其目的深藏不露,而在文武大臣那里,已经显示了她的执掌政权的实力,所以日后她能一举成功取高宗而代之。

        藏与露的时机实在难以掌握,何时当藏拙,何时当露锋芒,是没有一定之规可循的,只有相机而动,适时而出。

        大凡政界里面,列位政客都追随实力安排自己的行动。好些善于露的一把手和善于藏同时善于露的二把手、三把手往往得到官场列位的拥戴。通常,一把手应该时时处处显示自己的实力和威信,第二、三把手应在隐藏自己,循序渐进,扩张势力的同时,显现其给予人以希望的力量。两者的目的都是一样,也即争取更多的群众和随从。在一号位,有一号位的争取法,在二号位、三号位有二号位、三号位的争取法。如果盲目求进,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权者,实力也。只有权柄和实力的结合,才是权力的真正内涵。

        智慧127江湖义气最能笼络人心

        中国人很讲究哥们儿义气,而且有结拜异姓兄弟的传统。只要情投意合便要义结金兰结拜换帖,有了八拜之交即可为朋友两肋插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一传统大概是受了《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影响。想当初,刘备为了让关羽和张飞辅佐他打天下,与其结为换帖兄弟并发誓:“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种做法对于笼络关张二将为其效力卖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此以后,关羽和张飞便成了刘备的左膀右臂,供其驱使,死而后已。为了一个“义”字,关云长经受住了曹操高官厚禄的诱惑,毅然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正是有了关张二人的鼎力相助,刘备才得以在屡败之后终能据荆州取西川占汉中与孙权和曹魏形成鼎足之势,终于成就了帝王之业。

        与刘备同时代的一代奸雄董卓,也很善于用江湖义气笼络部下。董卓身体高大粗壮,臂力过人,是个勇猛善战的武夫。据说在少年的时候,他在羌族人中交游,广交羌人中的好汉和地方上的头面人物。后来归耕田野,雇人种田。有一次,几位有交情的羌族豪杰到他家中来做客。当时他家中不太富有,没有什么好饭菜招待这些客人,就把正在耕田的牛拉回来杀了,盛情招待众人,大酒大肉,狂呼乱喊,尽欢而散。这些人都非常感激董卓的豪爽仗义,异常兴奋,回到羌地后用钱买或连偷带抢一共凑了一千多头牛赶着给董卓送来。从此,董卓豪爽仗义的名声远近闻名,羌人也都很敬重他。

        后来,董卓因作战有功,被提升为郎中,同时得了九千匹细帛的赏赐。董卓说:“我只要功名就行了,所有的赏赐一律分给部下。”他下令把这九干匹细绢都分给了下级军官和士兵,他的部下觉得董卓讲义气,都对他感恩戴德,愿意为他效劳。可见,董卓在发迹前,很善于用“江湖”义气笼络人心,杀耕牛待客获得仗义的名声,分绢帛给部属得到官兵的拥护。俗话说:有大欲者不贪小利,有大谋者不矜小功。奸邪之人大凡都利用人性中贪财好利的弱点,给人一定利益以笼络人心,巩固自己的势力。当其阴谋全部实现的时候,才会露出本来的面目。

        智慧128用人疑时疑也用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大将军率兵征讨外虏,得胜回朝后,君主并没有赏赐很多金银财宝,只是交给大将军一只盒子。大将军原以为是非常值钱的珠宝,可回家打开一看,原来是许多大臣写给皇帝的奏章与信件。再一阅读内容,大将军明白了。

        原来大将军在率兵出征期间,国内有许多仇家便诬告他拥兵自重,企图造反。战争期间,大将军与敌军相持不下,国君曾下令退军,可是大将军并未从命,而是坚持战争,终于大获全胜。在这期间,各种攻击大将军的奏章更是如雪片飞来,可是君王不为所动,将所有的进谗束之高阁,等大将军回师,一齐交给了他。大将军深受感动,他明白:君王的信任,是比任何财宝都要贵重百倍的。

        这位令后人扼腕称赞的君王,便是战国时期的魏文侯,那位大将军乃是魏国名将乐羊。

        这样的事,在东汉初年又依样画葫芦似的重演一次。

        冯异是刘秀手下的一员战将,他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当刘秀转战河北时,屡遭困厄,在一次行军途中,弹尽粮绝,饥寒交迫,是冯异送上仅有的豆粥麦饭,才使刘秀摆脱困境;还是他首先建议刘秀称帝的。他治军有方,为人谦逊,每当诸位将领相聚,各自夸耀功劳时,他总是一人独避大树之下,因此,人们称他为“大树将军”。

        冯异长期转战于河北、关中,甚得民心,成为刘秀政权的西北屏障。这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妒忌,一个名叫宋嵩的使臣,前后四次上书,诋毁冯异,说他控制关中,擅杀官吏,威权至重,百姓归心,都称他为“咸阳王”。

        冯异对自己久握兵权,远离朝廷,也不大自安,担心被刘秀猜忌,于是一再上书,请示回到洛阳。刘秀对冯异的确也不大放心,可西北地区却又少不了冯异这样一个人。为了解除冯异的颇虑,刘秀便把宋嵩告发的密信送给冯异。这一招的确高明,既可解释为对冯异深信不疑,又暗示了朝廷早有戒备。恩威并用,使冯异连忙上书自陈忠心。刘秀这才回书道:“将军之于我,从公义讲是君臣,从私恩上讲如父子,我还会对你猜忌吗?你又何必担心呢?”

        说是不疑,其实还是疑的,有哪一个君主会对臣下真的信任不疑呢?尤其像乐羊、冯异这样位高权重的大臣,更是国君怀疑的重点人物,他们对告密信的处理,只是作出一种姿态,表示不疑罢了,而真正的目的,还是给大臣一个暗示:我已经注视着你了,你不要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