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第6章

书籍名:《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


                                    由于他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屡建奇功,官职一再升迁,从一个下级军官最后封侯拜将,成为魏国后期最为出色的将领。

            公元263年,他奉命率师西征蜀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在穿行七百里无人地带时,沿途尽是不见顶的高山,不可测的深谷,粮食又已经用尽,军队几乎陷人绝境。邓艾身先士卒,亲自前行探路,有的地方根本无路可走,他便用毯子裹身,从险峻的山崖上滚了下来。就这样尽经险阻,走奇道,出奇兵,出其不意地包围了蜀国的京城成都,迫使蜀国的皇帝后主刘禅束手投降,刘备所开创的蜀国至此灭亡。

            由于建立了这样的殊勋,朝廷下诏大大褒奖了邓艾,授他以太尉这最高的官衔,赐他以两万户最厚的封赏,随他出征的将官也都加官晋级。

            邓艾因此居功自傲,洋洋得意地对部下说:"你们要不是因为我邓艾,怎么会有今天!"又对蜀中人士说:"要不是遇到我邓艾,你们恐怕早就没有性命了!"同时,给朝廷中执掌大权的司马昭提出了他对下一步行动的安排:虽然现在是乘胜攻吴的好时机,但士兵太疲劳了,可留在蜀中休整,并修造船只,做攻吴的准备;以优厚的待遇对待刘禅,封他为扶风王,其子也封为公侯,原有的部下也尽赏以钱财,以此表示对投降国君的优宠,来诱使还没有投降的吴国皇帝。

            这样的事情,只有中央朝廷才能有权决定,因此,司马昭未置可否,只是派人告诉他:"凡事应当上报朝廷,自己不得做主。"邓艾不听,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并当众宣言说:"我受命出征,既然已经取得了灭国虏帝这样的重大胜利;至于安排善后的事情,稳定新降之国的局势,应该由我相机处理。蜀国的地理形势十分重要,应当迅速安定下来,如果什么事情都等待朝廷的命令,路途遥远,延误时机。古人说过:"大臣在离开国境之后,凡是有利于国家之事,有权自己做主",现在是非常时期,不可按常规办事,以致失去良机。兵法上说,一个优秀的将领应该是:进攻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好名声,退却也不害怕承担罪责,我虽然还达不到这样高的标准,也不愿为了避嫌而损害国家的利益!"

            邓艾的这一番话自然没有什么错误,但,对于一个手握重兵,远离国土的人来说,这种话不能不令人心生疑窦。与他一同出兵的钟会对他的大功本来就十分妒忌,便以此为把柄,诬告他有谋反之心;司马昭也担心他功高权大,难于控制,于是,一道诏书下来,将邓艾父子囚车押送京师,中途被仇家杀掉。可怜耿耿忠心,70高龄的邓艾,再也不会想到,当他建立殊勋之日,也正是他灭亡之时。

            所以,应该记住老子的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时时犹履薄冰

            曾国藩语录:身居高位有三端:一是不参与,二是没结局,三是不胜任。

            曾国藩说,身居高位的规律,大约有三端,一是不参与,就像是于自己没有丝毫的交涉;二是没有结局,古人所说的"一天比一天谨慎,惟恐高位不长久",身居高位、行走危险之地,而能够善终的人太少了。三是不胜任。古人所说的"惊心啊,就像以腐朽的缰绳驾驭着六匹马,万分危惧,就好像将要坠落在深渊里"。惟恐自己不能胜任。《周易》上说:"鼎折断足,鼎中的食物便倾倒出来,这种情形很可怕。"说的就是不胜其任。方苞说汉文帝做皇帝,时时谦让,像有不能居其位的意思,难道不是在不胜任这方面有体会吗?孟子说周公有与自己不合的人,仰天而思虑事情的原委,以致夜以继日,难道不是在惟恐没有结局的道理上有体会吗?

        第12节:第二章  曾国藩的磨砺之功(1)

            曾国藩说:越走向高位,失败的可能性越大,而惨败的结局就越多。因为"高处不胜寒"啊!那么,每升迁一次,就要以十倍于以前的谨慎心理来处理各种事务。他借用烈马驾车,绳索已朽,形容随时有翻车的可能。做官何尝不是如此?

            他详细阐发说:国君把生杀予夺之权授给督抚将帅,如东家把银钱货物授给店中众位伙计。如果保举太滥,对国君的名器不甚爱惜,好比低价出售浪费财物,对东家的货财不甚爱惜一样。介之推说:"偷人家的钱财,还说成是盗;何况是贪天之功以为是自己的力量。"曾国藩说,我略微加以改动:"偷人家钱财,还说成是盗,何况是借国君之名器获取私利呢?"曾国藩认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这就是违背了不干预之道,是注定要自食恶果的。一事想贪,则可能事事想贪,一时想贪,则可能时时想贪。在这个方面应视手中的权势于虚无,因而也会少生无妄之想。至于不终、不胜,曾国藩则更深有体会,他说:陆游说能长寿就像得到富贵一样。开始我不知道他的意思,就挤进老年人的行列中了。我近来混了个虚浮的名誉,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就得到了这个美好的声名了。古代的人获得大的名声的时候正是艰苦卓绝的时候,通常不能顺利地度过晚年!想到这些不禁害怕。想要准备写奏折把这些权利辞掉,不要再管辖这四省吧,害怕背上不胜其任,以小人居君子的罪名。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虽身居高位,也时时犹履薄冰,大功告成之日,更是益觉如踏危局。倒使得曾国藩该得到的也得到了。

            正是这种战战兢兢、时刻处于危机之中的心态,造就了曾国藩,一刻也不放松的性格。

            我国一位大型企业老板说的好:市场是无情的,危机无时不在。危机常挂心中,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也一刻不能放松。据调查,绝大多数事业有成的高薪收入者在回答"未来五年你最需要什么"时都选择了"培训"。那些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高薪收入者,更是把企业有无良好与完善的培训计划作为其加盟的观点和根据,细心选择未来的归属。任何人皆如此,在压力下可转化出动力,而发展自己,丰富自己,时刻感觉危机存在,不可日日沉迷于满足之中,那只是目光寸短的人之所为。

            第二章  曾国藩的磨砺之功

            曾国藩有一条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人如果不通过不断的磨砺来提升和完善自身,就会让自己私欲、情欲变得膨胀,从而让自己的意志变得软弱,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得以浪费,而妨碍自己事业的成功。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不断磨砺自己、不断调试自己以外别无他途。

            君子当自强不息

            曾国藩语录: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译文:男子汉要自立的话,就必须要有倔强的性格。

            曾国藩认为,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吾辈当尽人力之所能为,而天事则听之彼苍.这就是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在谈到自己为什么能够有所作为时,曾国藩自己也说:真正的圣人君子的行为准则,在于忠诚,并且以忠诚去倡导天下的人们.世道之所以变乱,是因为上上下下心中充满了物欲,奸邪虚伪的人为各自的利益互相争斗,给社会带来危害.当灾难来临,他们四处逃避,甚至都不肯出哪怕一丝一毫的力气来为拯救天下做点事情.于是那些忠诚的人站出来改变这些坏的现象,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关心他人,提倡忠诚,反对邪恶.挺身承担各种困难,并不要求别人一起来担当这个困难。于是人人都仿效他们的行为,都把苟活看作是羞耻的事情,躲避是可耻的行为.我们的君子们之所以能够鼓舞众人,历经九年而平定大乱,除了他们的忠诚又是什么原因呢?像这样的"忠诚",没有一种自强的精神是不可能的.

            曾国藩对躬行践履最为执着,他提出的"自强"就是不当旁观者,不当看客!而是要从自己做起,虚心实做,则近于成功.

            为此,他主张"言不妄发"。他说,"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故愿与诸弟共相鉴诫.弟能惩此二者,而不能勤奋以图自立,则仍无以兴家而立业.故又在乎振奋精神,力求有恒,以改我之旧辙,而振家之业基.曾国藩要"法桃李之不言",主张"虚心实做",倡导躬行,自然就反对讲资格,问样子.他说,官气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防彼碍之弊.其失也,奄奄无气,凡遇一事,但凭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

        第13节:第二章  曾国藩的磨砺之功(2)

            薛福成认为曾国藩有建树的原因是他宏毅的个性.他说:"道光、咸丰时期,国内一直和平稳定,许多臣子幕僚都认为平安无事,因而拘谨于文书法令,在那儿老老实实按步就班地混日子.突然有贼寇举事造反,结果没人能制止得住.那些身居高位的大官,事到临头只会趴倒在地,互相对望而毫无办法.曾国藩当时只是以卿的名义奉旨治丧在家,接到命令马上组织乡兵出去.打破旧的规章的束缚,自己创立军队编制,和叛军孤身奋战.当时,反贼像决堤的河水,又像草原上的大火,势头凶猛,人们都束手无策,只有曾国藩奋起抵抗,四处战斗.结果孤立无援,进退两难.但即使如此,曾国藩仍然坚守节操,丝毫不受困难的影响,信心没有一点受挫,默默忍受着艰苦,从容指挥,不论文武将相名贤,凡是有才能的都举荐任命,委以重任,直到最后收复失地、平定叛乱,社会得以安定,事业由此中兴.从

            前曾子谈到士子的任重道远,必然讲他的品性上的宏毅,像曾国藩这样挟持乱世,成就的确重而且远,可以称得上是宏毅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