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第55章

书籍名:《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


                                    这就是为自己的钱庄发展着想,留下退路。因为钱庄放款让米商运米到官军占领的地方,万一放倒,别人可以原谅,自己不至于名利两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如果放款让米商将米运到有太平军的地方,万一放倒,别人会说你帮"长毛",吃"倒账"活该,那也就将自己逼上了绝路,永无翻身之日了。胡雪岩也做了从太平军逃亡兵将"兑进"的生意,做这生意时,他早准备好了应对之策,为自己留下退路。那就是一旦有了泄露消息,官府追查,自己也有话可以对付:"他来存款时隐匿了身份,头上又没有"我是太平军"的标志,我哪里知道他是逃亡兵将?"这样一来至少可以自己洗脱助纣为虐的罪名,不至于走上连坐治罪的绝路。

            从胡雪岩做生意深谋远虑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为自己留下的"退路"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首先,它是能够在万一出事之后还有部分挽回的余地,也就是一种能保存自己的实力,能让自己东山再起的余地。凡事留有退路,就可以使自己虽败不倒,自己"就还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其次,它是一种可以预见的冒险的担保。可以相应地降低风险和损失,也就是当可以预见的险情真的到来的时候,自己不至没有应对的手段而举措失当。

            胡雪岩做事,能够深谋远虑,十分地注意未雨绸缪,为自己留退路。可惜的是,在胡雪岩后期的事业中,他在一些重大问题和事情的处理上,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官场斗争等客观情势的限制,一方面由于他的用人不当与失察,也更由于他自恃实力雄厚,反而把这一条驰骋商场必有的原则忽略了,以至于最后在挤兑风潮来到之时,没有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终因无救而导致自己辛勤一生积累的巨大家业彻底崩溃。

        第111节:第十章  胡雪岩的谋划之策(9)

            既然生意场上,无时无刻不承担着风险,就要做好"万一出事"的思想准备,因此,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一桩生意投入运作之前,要想着为自己留下退路。

            善于使用连环手法

            用连环计,要计计相连,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方能有效。--胡雪岩

            伟大的哲学家休谟曾经说:"一切都是有联系的,没有联系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休谟在这里揭示出了一个真理,即事物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存在着的。

            既然万物是普遍联系,那么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则必须在相关性、连环性背景下进行。由而引出的一个方法论是连环方法论。在谋略上则引申出连环计。这都是基于万物间的联系客观的存在的哲学原理。连环计,环环相扣,一环都不能松,一环都不能失败,否则整个计谋都将失败。这充分反映了事物的联系、相关性的哲学理论。

            胡雪岩就是一个十分善于施展连环计的商界高手。典型一例就是在与"隆昌"米行斗法的过程中。

            在"隆昌"米行,谭柏年不是老板,胜似老板,真正的老板名叫石三官,远在苏州乡下,是个纨绔。父亲死后遗下一大笔财产,又继承了年代颇久的一家老米行。石三官喜欢斗鸡走马玩蟋蟀,疏于生意买卖,便把米行一切事务交给舅舅谭柏年,委托他全权处理一切,连账本也不过目,每年只须按时交付赚来的银子,便不过问。谭伯年得了授命,仗着长辈关系,在米行中行使老板权利,对伙计十分苛刻,店里上下没有一个不惧他的。

            有一天,谭柏年用过早餐,吩咐备轿,去"福轩"客栈会一位重要的客商。一路上,谭柏年脑中飞快盘算,思考见面时要做的事。今岁苏州乡下风调雨顺,谷米丰收,隆昌米行趁机敞开收蚴,仓房里屯集了上万石新米,需要寻找买主。谭柏年干米行生意,屈指算来已有30多载,精通业务自不必说,做米生意的个中奥秘亦了如指掌。

            论谭柏年的资历和才干,本可以开一家米行,做真正的老板,但命运偏偏与他作对,家道本属小康,一场突如其来的兵火,房屋财产付之一炬。沦落到给人帮工的地步,慢慢爬到米行档手,所靠的几位老板相继破产,谭柏年惶惶如丧家之犬,不断寻找新的避难所。幸而上苍有眼,天不灭曹,外甥石三官聘用他做"隆昌"档手,无比信任。谭柏年蛰伏多年的念头又萌动起来。尽管在隆昌,大小事情他说了算,但还不是真正的老板,辛辛苦苦赚来的银子必得如数交给石三官,他心里就发痛。外甥待他不薄,年俸可观,外加不少红利,但终究不是自己的米行。谭柏年打起"小九九",要做老板,得靠自己的手段,账目上做手脚,略施小计,石三官看不出来,这里头揩的油,抵得上两三个档手的年薪。但雕虫小技,难成大器,真正大把捞进的机会在于存米销出的方式。

            谭柏年此刻便是寻找这种机会。

            昨日,山东米商潘家祥抵达上海,谭柏年闻讯前去码头相迎。他俩是老相识,言谈之间,谭柏年得知对方有意要在上海收购大批谷米,运往北方。此前,潘家祥见到《申报》刊登快讯,知道齐鲁适遇大早,庄稼歉收,急需大米救灾。两相应证,潘家祥肯定要做一笔大生意。上海米行林立,各家竞争激烈,这块肥肉到底落人谁家之口,尚难料定。谭柏年决意拼力一争,做成这笔生意。

            凭经验,谭柏年知道潘家祥本钱雄厚,不屑于做零碎买卖。与小本米行锱铢必较,费力费神,且不能满足需要,能看得上眼的大米行,在上海不过三五家。谭柏年把几家米行加以排列,估量实力,隆昌属前三名,可以力争。谭柏年同样喜欢做大买卖,报损率高,回扣可观,一笔生意下来,除了应付石三官,自己还能落下一笔银子。

            然而,见到潘家祥之后,潘却说他已经与胡雪岩已经签订了契约并将契约掏给谭柏年看。

            谭柏年只瞅了一眼纸上"胡雪岩"三个字,便明白对方说的是实话,敢于把这事告诉他人,证实这桩买卖已铁板钉钉,笃定泰山,不会生变故的。谭柏年霎时充满失望之感,心里暗骂:姓胡的忒狠毒,竞把手伸到上海,虎口夺食!

        第112节:第十章  胡雪岩的谋划之策(10)

            胡雪岩在浙江把持海运局,改漕运为海运,干得相当成功,商界尽人皆知。但没想到他会在上海米行中抢生意,谭柏年事先排定的上海各家米行名单中,偏偏没有想到过胡雪岩。这是因为胡雪岩的海运局主要收购谷米北运,与潘家祥干同样营生,而非售米。这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令谭柏年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按他的筹算,隆昌米行的存米全部出手,他至少可得2万银子的外快,而今却打了水漂儿,怎不叫谭柏年锥心般刺痛。

            于是谭柏年使尽了伎俩,废尽了口舌,终于使潘家祥毁了约。

            胡雪岩很快得知潘家祥毁约的消息,他不因为对方愿付一笔罚金而高兴,反而陷入莫名的烦恼之中。

            潘家祥听了谭柏年的挑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胡雪岩此番抛售大米,的的确确想做一次米行生意。生意若要做活,必出奇招,改变套路,抓住机会,才有所获。海运局向来只购不粜,给人印象属官办机构,赢利不多。今年浙江谷米丰收,米价狂跌,胡雪岩知道北方连遭旱灾,粮食紧缺,于是当机立断,一改通常惯例,大量收购新谷,寻找米商脱手,打一次奇袭战,赚一笔银子,再转入常规运作。

            在这次行动中,胡雪岩迫切需要寻找大宗买主,迅速成交,否则拖延日久,与同行产生竞争,难以脱手,待到海运季节一到,只得启仓北运,剩下的谷米只好屯集翻年,落个鸡飞蛋打一场空。所以胡雪岩必须卖了新谷腾空谷房,再购谷米应付海运,计划才算圆满完成。

            潘家祥的毁约,令胡雪岩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倘若再传到圈内人中间,有损他的信用。潘家祥系山东富商,垄断了北方民间粮米市场,在商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胡雪岩向来以诚为本,视信用为生命,如今不能取信于潘家祥,有何面目见商场同仁?

            于是,胡雪岩打定主意为自己的利益而战。他沉思了一刻,便想出了一套连环计,接着他就环环实施。

            第一环:寻找谭柏年的弱点。

            俗语云: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胡雪岩在商场征战半辈子,极善于抓住对手的弱点和疏失,予以痛击,无往不胜,十分灵验。凭他的直觉,谭柏年身为隆昌米行档手,老板不在店内主事,他必然营利舞弊以售其奸。天下谁人不愿当老板?世上哪个不爱金钱?石三官放任谭柏年作主张,岂无肥私劣迹?

            胡雪岩搜索枯肠,细细回想与谭柏年曾经做过交易的每一个情节。如果换成其他人,早已把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但胡雪岩毕竟是胡雪岩,他记忆力惊人,如电火闪烁,忽然记起一个情节:当时同谭柏年讨价还价时,谭柏年并不在意谷米的价码,只是要求按一厘二的回扣,把钱存到"裕和"钱庄户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