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第56章

书籍名:《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


                                    胡雪岩敏感地觉察到这笔钱存得蹊跷,若是替主人赚的钱,必然随大笔米款同存人一个户头。分开来的目的,说明谭柏年私吞这笔回扣银,而石三官毫无察觉。生意场上,档手欺骗东家,"账房吃饱、老板跌倒",这现象比比皆是,胡雪岩见惯不惊。以此观之,谭柏年单是从售米私吞的回扣,当不是少数。可以推测,此次潘家祥毁约、与隆昌成交,谭柏年必然竭尽底毁诽谤之能事,而为一大笔回扣力争,使他获得成功。

            胡雪岩有些兴奋,他自知抓住对方狐狸尾巴,只须用力拖拽出洞,使其真面目大白于天下,则可战而胜之,挽回败局。

            第二环:抓住谭柏年的把柄。

            胡雪岩以存20万两银子为条件,让资金紧张的"裕和"钱庄的档手谷真豪把"隆昌"米行档手谭柏年在"裕和"的存款数目告之。

            谷真豪果然送来明细账,秀丽的小楷,把谭柏年每次存银的数目、日期誊写得一清二楚,明白在目。

            胡雪岩大喜过望,立刻按谭柏年每次存银的数目,推算出"隆昌"近年来的生意情况,隆昌米行再无秘密可言,而谭柏年从米行中攫取的不义之财也暴露无遗。

            第三环:人股"隆昌"米行。

            胡雪岩用计假冒"裕和"之名,将谭柏年在裕和的存银和利息结算账单故意误送至老板石三官处,使隆昌米行的老板石三官知道了谭柏年的所做所为。胡雪岩又找到了石三官,以入股三成、负责米行事务为条件,帮助石三官整顿米行,挽回损失,获得石三官的允许。

        第113节:第十章  胡雪岩的谋划之策(11)

            第四环:收服谭柏年。

            胡雪岩把谭柏年的罪证出示,并说:一要么把谭柏年送官处置;二要么改跟他安心管理米行为他奉差,而且俸银必翻番,二者任谭柏年选择。在胡雪岩威逼利诱下,谭柏年无路可走,只好打定主意,死心塌地替胡雪岩效力。胡雪岩教他听候待命,不要轻举妄动。原来胡雪岩考虑到潘家祥既然敢毁约,一定对胡雪岩的信用产生了怀疑,贸然劝他信守前约,必遭碰壁。唯有设下圈套,令他钻人,不得解脱,情急之中,才可乖乖就范。

            第五环:对付潘家祥。

            潘家祥并不知道隆昌米行的变故,他绝对信任谭柏年。签约付定金后,潘家祥急忙返回山东,寻找销售谷米的合作伙伴。其时,北方数省旱灾严重,庄稼连年赚收,饥民成群,已出现"吃大户""抢公仓"的情形。捻军、白莲教等团体,乘势号召天下,揭竿而起,攻城掠地,对抗官府,局势危如垒卵。

            朝廷严令各省抚督,开仓赈灾,安抚饥民,以防民变。

            潘家祥看到这种情景,心中暗喜。饥民愈多,谷米愈不愁销路,正可屯货居奇、待价而沽,谋求最高的价钱抛售出去。

            他正在物色代理商,胡雪岩请的一位官大人翩然来访,此人自称主持直隶粮道,急需购进大批谷米,缓解直隶灾情。潘家祥知道他说的是实情,几天来,前来拜访的粮道官员接踵而至,都企望潘家祥这位粮商提供米源,盖因朝廷公仓空虚,漕运迟迟不至,远水不解近火。潘家祥未便慨然相允,官府出价太低,差强人意。

            这位粮道大人焦急不安,出手不凡,愿以每石15两银的价码,购买两万石谷米。潘家祥估算一下,已高出进价近两倍,除去运费打杂开支,这笔生意净赚10多万银子。他暗自高兴,却不形于色,大叹苦经说:"江南战乱仍频,谷价腾贵,购之不易,路途迢迢,成本高昂,我已蚀不起老本,不敢多做了。"

            粮道大人知道他在讨价还价,索性每石再添2两银子。潘家祥见火候已到,决定成交。

            签约付定金后,粮道大人意味深长道:"救灾如救火,还望潘公信守合约,按此交割,耽误了公事,可不是闹着玩的。"潘家祥拍住胸脯说没问题。

            当下潘家祥乘小火轮飞快回到上海,只等谭柏年如期交米,他已雇下快船20多只,整帆待发,万事俱备,只等装船启运。

            眼看第二天便是行期,隆昌米行毫无动作,船老大来客栈见潘家祥,询问哪天装船。潘家祥正在吞云吐雾,闻言吓得没了烟瘾,一骨碌从榻上翻下来,心急火燎,打轿到隆昌问罪,谭柏年一迭声致歉,言称米行已换了老板,他作不了主,凡事可问胡雪岩。

            潘家祥正要发作,只见胡雪岩背着双手,踱出内屋,便明白了:原来中了胡雪岩的圈套。交粮日期迫近,另找米行已来不及,倘若误了期限,粮道大人是胡雪岩的至交,岂能轻饶了我?潘家祥愈想愈怕,惊出一身冷汗。

            到此时,潘家祥只好服输,以每石20两银子向胡雪岩买了两万石米。由此一算胡雪岩反败为胜,并且净赚了10万两银子。

            由上观之,胡雪岩的连环计可谓用到了家,所以胡雪岩说:"用连环计,要计计相连,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方能有效。"

            伟大的哲学家休谟曾经说:"一切都是有联系的,没有联系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休谟在这里揭示出了一个真理,即事物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存在着的。既然万物是普遍联系,那么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则必须在相关性、连环性背景下进行。因此在事情时要环环相扣,一环都不能松,一环都不能失败,否则整个计谋都将失败。

            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放长线才能钓大鱼,要想取之,必先予之。――胡雪岩

            精明的生意人从不在第一笔生意上赚取别人钱财,而是巧用鱼饵,通过让利、促销等手段来引导消费、刺激消费。"要想取之,必先予之",做什么生意,都应遵循这个经商之道。以小赚大,以少敛多,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牌子后,再靠货真价实的产品去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才是商家的明智之举。

        第114节:第十章  胡雪岩的谋划之策(12)

            杭州城被朝廷由太平军手里夺回之后,左宗棠把战后处理工作交给了胡雪岩。正当胡雪岩忙于此事之际,杭州城里来了一位洋人,并且指定要见胡雪岩。胡雪岩暗自惊讶,迎出来一看,原来是驻扎在宁波的"常捷军"法军军官让内。在收复杭州城的时候,常捷军曾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个时候,胡雪岩受左宗棠之托,负责联系洋人,尽可能地从他们那里弄到开花炮,因为杭州城高墙坚,如果硬冲,枉耗人力。胡雪岩因为有钱庄在宁波,和那里的洋人有一定的交情,所以能说得上话。

            胡雪岩领命后,辗转来到宁波,找到法国人让内,只要中国出钱,洋人没有不答应的,况且胡雪岩向他保证,杭州城的太平军早已成了惊弓之鸟,只需借重他的洋枪洋炮一吓,自然土崩瓦解。于是让内领头,带着一支约二百人的洋枪队,各国人都有,号称"常捷军",直开杭州城下。果不其然,这支洋枪队没有任何伤亡,只是多耗十几箱炸药子弹,便把杭州城拿下。让内欢天喜地,回到宁波,在胡雪岩的钱庄里支取了全部佣金。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宁波在紧接着的日子里流行起瘟疫,让内也没幸免于难,一连几日,高烧不止。因为胡雪岩有嘱在先,让内为光复杭州有功,只要他在中国一日,在宁波的钱庄就要尽力帮助他。宁波钱庄的档手,听说让内感染了瘟疫,就带了"诸葛行军散"等散丸药去看望他,让内服药一日,居然能下床走动。

            到了第二日中午,让内坐不住了,精神十足地跑到阜康账号,问档手送他的是什么神药,档手说是胡雪岩自开药铺炮制的中医药方,由老中医主持,一般都是祖传秘方。让内一定要档手再给他一些,好拿回去给其他同胞。档手打开抽屉,让内欢天喜地,把店里所存的药全部掳去,洋人服了药,个个精神抖擞,于是派让内到杭州来,让他向胡雪岩多要一些这种散丸药。

            外国人看中了此药,胡雪岩这一得意非同小可,就实实惠惠地送了他两大箱,让内一定要留下钱。胡雪岩说是我送你的,不要钱,让内不解,追问胡雪岩,你不收钱岂不是赔本?

            胡雪岩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其实,在胡雪岩的心中已经有了更远的想法--利用让内为胡庆余堂做一个活广告。果然让内回去一宣传,加上用药人相互转告,胡庆余堂还没正式挂牌,名声早已在外了。胡雪岩刚到上海,便有洋人找了来,说在宁波服过胡庆余堂的药,药效奇佳,现在他要随船回国,希望胡雪岩卖他一批成药,他还留下定金,说下次再来中国,还要采购。

            中国有句古话说:要想取之,必先予之。胡雪岩利用这个外国人为自己的药店造声势,就是用的这一招。将来胡庆余堂的药物不仅中国人知道,而且外国人也知道。这样,胡雪岩的生意才能做大做远。

            在国内,每年的盛夏,都有一批举人要上京赶考。于是,胡雪岩考虑到盛夏时节学子们的住宿与食水都成问题,极易造成痢疾等流行病,以往每年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