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第59章

书籍名:《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


                                    这两张信笺中,谈的是一件事,也就是报告一个消息。说兵部与户部的书办,眼看洪杨肃清在即,军务告竣,要办军费报销,无不额手相庆。但以湘淮两军,起自田间,将领不谙规制,必不知军费应如何报销。因而有人出头,邀约户兵两部的书办,商定了包揽的办法,多雇书手,备办笔墨纸张;专程南下,就地为湘淮两军代办报销。

        第119节:第十一章胡雪岩的掌控之招(5)

            一切不用费心,只照例奉送"部费"即可。在他们看,这是利人利己的两全之计,必为湘淮两军乐于接纳。所以不但已有成议,而且已经筹集了两万银子,作为"本钱",光是办购置造报销的连史纸,就将琉璃厂几家纸店的存货都搜空了。

            "这个花样倒不错!"胡雪岩有意出以轻松的姿态,"不过这笔"部费"可观。我替殉节的王中丞经手过,至少要百分之二。"

            "就是这话罗!"左宗棠说,"我要跟你商量的就是这件事。我前后用过七千万的银子,如果照例致送,就得二十万银子。哪里来这笔闲钱,且不去说它;就有这笔闲钱,我也不愿意塞狗洞。你倒想个法子看,怎么样打消了它!"

            "打消是容易,放句话出去挡驾就是。可是以后呢?恐怕不胜其烦了!军费报销是最罗嗦的事,一案核销,有几年不结的。大人倒仔细想一想,宝贵的精神,犯得着犯不着花在跟这些人打交道上头?"

            "不!"左宗棠大不以为然,"我的意思是,根本不要办报销。军费报销,在乾隆年间最认真,部里书办的花样也最多。不过此一时,彼一时,那时是"在人檐下过,不敢不低头",如今我又何必低头?户部也没有资格跟我要账!"

            这话说得太霸道了些。诚然,湘军和淮军的军费,都是在地方自筹,户部并没有支付过;但在地方自筹,不管是厘金、捐募,总是公款,何致于户部连要个账都没有资格?胡雪岩不以左宗棠的话为然,因而沉默未答。

            "雪翁,"左宗棠催问着,"有何高见,请指教!"这就不能不回答了,胡雪岩想了一下答道:"那不是大人一个人的事。"

            "是啊!不过事情来了,我可是脱不了麻烦。""就有麻烦,也不至于比两江来得大。"

            这一说,左宗棠明白了,"你的意思是,策动曾相去顶?"他问。

            这是指曾国藩,他以协办大学士兼领两江总督,也算入阁拜相,所以称之为"曾相";胡雪岩正是此意,点点头答说:"似乎以曾相出面去争,比较容易见效。"

            "我也想到过,没有用。曾相忧谗畏讥,胆小如鼠;最近还有密折,请朝廷另简亲信大臣,分任重责。你想,他怎么肯不避嫌疑,奏请免办报销?何况时机亦还未到可以上折的时候。"

            "难处就在这里。"胡雪岩说,"军务究竟尚未告竣,贸然奏请免办报销,反会节外生枝,惹起无谓的麻烦。"

            "可是消弭隐患,此刻就得着手。倘或部里书办勾结司员,然后说动堂官,再进而由军机奏闻两宫,一经定案,要打消就难了。"

            胡雪岩觉得这番顾虑,决不能说是多余;而且由他的"书办勾结司员"这句话,触机而有灵感,不暇思索地答道:"既然如此,不妨在第一关上就拿书办挡了回去。"

            "喂,喂!"左宗棠一面想,一面说,"你这话很有意味。然而,是如何个挡法呢?"

            "这等大事,书办不能做主;就如大人所说的,得要勾结司官。司官给他们来盆冷水,迎头一浇;或者表面上敷衍,到紧要关头,挺身出来讲话,只要有理,户部堂官亦不能不听。""话是有理。难在哪里去找这么一位明大体、有胆识的户部司官?"

            "不一定要明大体、有胆识。"胡雪岩答说,"只要这位司官,觉得这么做于他有利,自然就会挺身而出。"

            "着!"左宗棠又是猛拍自己的大腿,"雪翁,你的看法,确是赢人一筹,足以破惑。"略停一下,他又说道:"听你的口气,似乎胸有成竹,已经想到有这么一个人了。"

            "是的,就是杭州人王文韶。此人很能干,也很圆滑,人缘不错。加以户部左侍郎沈桂芬是他乡试的座师,很照应这个门生,所以他在户部很红。"

            "既然人很圆滑,只怕不肯出头去争!"左宗棠说,"这种事,只有性情比较耿直的人才肯做。"

            "大人见得是。不过,我的意思不是鼓动王夔石出头去力争,是托他暗底下疏通。我想,为了他自己的前程,他是肯效劳的。"

            "何以见得?雪翁,请道其详。"

            照胡雪岩的看法,做京官若说不靠关系靠自己,所可凭借者,不是学问,便是才干。当翰林靠学问,当司官就要靠才干。这才下是干济之才,不在乎腹有经纶,而是在政务上遇到难题,能有切切实实的办法拿出来。至少也要能搪塞得过去。王文韶之所长,正就是在此。

        第120节:第十一章胡雪岩的掌控之招(6)

            可是,做京官凭才干,实在不如凭学问。因为凭学问做京官,循资推转,处处得以显其所长;翰林做到兼日讲起注官,进而"开坊"升任京堂,都可以专折言事,更是卖弄学问的时候。也许一道奏疏,上结天知,就此飞黄腾达,三数年间便能戴上红顶子。而凭才干做官,就没有这样便宜了!

            "为啥呢?因为英雄要有用武之地。做部里司官,每天公事经手,该准该驳,权柄很大;准有准的道理,驳有驳的缘故,只要说得对,自然显的出才干。可是司官不能做一辈子,像王夔石,郎中做了好多年了,如果升做四品京堂,那些鸿胪寺、通政司,都是"聋子的耳朵",没有它不像样子,有了它毫无用处。王夔石就有天大的本事,无奈冷衙门无事可做,也是枉然。"

            胡雪岩略停一下又说:"司官推转,还有一条出路就是考御史;当御史更是只要做文章的差使,王夔石搞不来。而且他也不足什么铁面无情的人,平时惟恐跟人结怨,哪里好当什么都老爷?"

            "我懂了!"左宗棠说,"王夔石是不愿做京官,只想外放?"

            "是的。外放做知府,做得好,三两年就可以升道员。"

            胡雪岩笑笑说道:"做外官,就要靠督抚了!"

            这一下,左宗棠心领神会,彻底明了。因为做外官靠督抚,没有比他更清楚的。清朝的督抚权囊,京官外转府道;督抚如果不喜此人,从前可以"才不胜任"的理由,奏请"请京任用",等于推翻朝旨。乾隆仞年,虽曾下诏切责,不准再有这样的事例;可是督抚仍旧有办法可以不使此人到任,或者奏请调职。至于未经指明缺分,只分省候补任用的,补缺的迟早;缺分的优瘠,其权更操之督抚。

            因此可以想象得到,王文韶如果志在外官,就必得与督抚结缘;而能够设法搞成免办平洪杨的军费报销,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机。因为这一条,湘淮将领,无不感戴;而天下督抚,就眼前来说,两江曾国藩、闽浙是左宗棠自己、江苏李鸿章、直隶刘长佑、四川路秉章、湖广官文、河南张之万、江西沈荷帧、湖北严树森、广东郭嵩焘,哪一个都花过大把银子的军费;能够免办报销,个人要欠王文韶的情,等他分发到省,岂有不格外照应之理?

            想到这里,左宗棠心头的一个疙瘩,消减了一半,"王夔石果然是能干的,就得好好抓住这个机会,普结天下督抚之缘。"

            用人之前了解了手下的意愿,等于打蛇打到了七寸,牵牛牵住了牛鼻子。因为任何事情只有它自己想去干才会干得最积极,最卖力,管理起来也最不需要功夫。

            不遭人妒是庸才

            遭到人们嫉妒的多是能干之人。--胡雪岩

            古语云:"木秀于林,尽必摧之;行出于众,人必非之。"一个人如果才识过人,必将令他人显得平庸,这种才识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办成别人办不成的事,获得别人得不到的成绩,使得与别人的平衡关系被打破,造成与其同僚的不同,这样难免引起周围人的妒恨。

            平庸之人不会有什么作为,也不会对周围人的利益构成威胁,因而他是不会引起旁人的嫉妒的。

            胡雪岩是以果溯因,以否定式的判断"不遭人妒是庸才"的。反过来推理:遭到人们嫉妒的多是能干之人。因此,他选人的时候,并不限于别人对某一人才的评价,却对那人在别人口中颇遭非议的人物更加注意,因为他知道,成就大业芝英才,往往易不见容于别人,从这里也可看出他识别人才的间单有效的方法,也可以看出他不拘世俗、较之一般人远为宽阔的眼光。

            胡雪岩的"不遭人妒是庸才"的人才观,首先就在他自己身上反映出来。胡雪岩从学徒做起,因办事利练,快速擢升,其锋芒之锐,当即引起了同事们的不安与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