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第60章

书籍名:《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


                                    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在老板面前诋毁胡雪岩,说他如何如何办事无能,又如何如何欺上瞒下,总而言之,咬定胡雪岩是个心术不正之人。

            这些谣言传到老板耳中,亏得老板也是个久经世故的人,他知道什么叫"行出于众,人必非之",对这些谣言也不大往心里去。

        第121节:第十一章胡雪岩的掌控之招(7)

            后来,胡雪岩私自把钱庄的钱借与王有龄。事情传开之后,老板又气又恨,按规矩,出了这种事,肯定是把胡雪岩赶出"信和",毫无言语可讲,但老板想到胡雪岩是自己一手栽培起来的,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又于心不忍。

            这时,钱庄的伙计可不依了,平素他们恨透胡雪岩,却苦于无机会施以报复,如今遇此良机,他们怎肯放过?于是成天在老板面前怂恿,说胡雪岩如此无法无天,这次不把他赶出钱庄,说不定会留下后患,要是别的伙计也竟相效仿,那钱庄还不得早晚关门?

            老板一听,知道胡雪岩犯了众怒,自己即便有心留他下来,只怕他以后的日子也难过。于是狠下心来,把胡雪岩赶出了"信和"。胡氏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便是失于"人妒"之中。

            然而后来又怎样呢?胡雪岩跟随王有龄,控制了浙江海运,赚了数十万的银子,他们把这笔钱不存在别人那里。而偏偏存在"信和",信和老板这时才发觉自己干了多么愚蠢的一件事。虽然自己那时已知胡氏是个人才,但却碍于众人的非议,不敢把他留下来,如今看他短短几年之内,竟然拥有万贯家财,自己真是有眼无珠呀。始知遭人妒者,才是英才。

            而胡雪岩尚未创业之时资助王有龄,也是出于这种观念。王氏一介书生,科试不第,捐官无路以至于穷困潦倒,却不肯放下读书人的志节与骨气,遂遭市井人共耻笑。惟胡氏不以人短而非之,他看出王有龄"骨相清奇,必富贵相",将来必将有所做为,是以不顾别人的非议,冒险赠金,事实证明胡氏的判断正确无误,王有龄得此资助终于发迹,而胡氏也终于由此踏上发财致富之坦途。

            因此,胡氏发迹后,用人时,特别注意"不遭人妒是庸才"这一句话,为自己,也为别人发现了许多人才。

            王有龄在湖州府上时,统辖的一个县城发生了民变,乱民杀了县官,攻占了县城,竖起大旗,自称"无敌大王"。消息传到湖州,王有龄大为恼火,召集幕僚,征询办法,手下幕僚大都言剿。王有龄也支持这种意见。

            然而手下有个叫司马松的幕士却反对这种办法。他认为,如今官兵久不训练,不知拼杀之事,乱军风头正劲,不与之相争才是上策。否则,一旦官兵失败,只怕四处的乱民都会响应,况且民乱事出有因,当以"抚"字为上,既可安抚民心,也可平定民乱。

            司马松这个人平素寡言少语,又贪小便宜,衣着服饰乱七八糟,很叫同僚看不起,王有龄也有些烦他,只因他是另外一个朋友介绍来的,才没把他辞掉。本来平日在他人眼里,司马松便是一个不可造之才,无足轻重,今日见他未出兵便先言败字,很是气恼,不予理睬,派了个营官领了一千人马去镇压乱军。

            事情果然不出司马松所料,一千官兵在半途便中了埋伏,死伤大半,别处的饥民见官兵如此不堪一击,便也纷纷起来闹事,响应"无敌大王"。

            王有龄大惊失色,召集众幕僚,再商对策,众幕士说来说去,都没找出个好主意,而欲寻司马松,却发现人已不见,告假养病在家,请之不去。

            胡雪岩听完王有龄的叙述后,认定司马松就是平乱所需的英才。他解释,司马松面相端正,属善良忠直之辈,眉间英气凝聚,有传世之才,行动愚钝,大智若愚,不形于色,心计必定极深沉。他平时少言寡语,不善辞令,但那日献计用抚不用剿,确实为计深远,非一般人所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素藏而不露,到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大展才智,才是中用之人,其所以隐忍不发,不愿为王氏效命,是因为王有龄以寻常眼光对之,未发现这一人才而已。

            事实上,司马松命中多难,他是个遗腹子,未出生爹便死了,全靠他母亲把他辛辛苦苦养大,后来又替他娶妻。谁知他老母又一病不起,过了几年,妻子留下几个儿女,跟他人私奔了。这下,司马松简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既照顾老母,又要照顾孩子,欠了债不计其数。有位朋友见他可怜,便通过种种关系把他介绍到王有龄的衙门。司马松这个人虽然聪明,但不善交际,且不谙人情世故,加之身受挫折太多,性情难免古怪,所以在王有龄的衙门一直不受重视,颇有怀才不遇之感,这一次他给王有龄出计献策,王有龄刚愎自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使他大为恼怒。

        第122节:第十一章胡雪岩的掌控之招(8)

            胡雪岩了解这一切之后,特地登门拜访,为司马松还清旧债,驱去债主。临走又留下五百两银票,以备司马松日常开支。

            归后,胡雪岩见到王有龄,将司马松之困窘备说详细,又劝王夫人以美婢赠与司马以为续弦。

            这一切令司马松感激涕零,翌日前来拜谢,胡雪岩便把王有龄的意思告诉他,司马松一听,也不多说,主动要求去与乱民谈和。

            司马松果然厉害,舌战乱民,很快就瓦解了乱民的斗志,乱民各自散去。王有龄闻讯大喜,奏明朝廷,朝廷念司马松有功,令他就在民变的县城就任县令。司马松在任上,治理有方,很快就把人心平定,生产发展上去,一时间政通人和。

            此时王有龄才意识到:"司马松素日在同僚中倍遭非议,原来果真是个奇才!"

            胡雪岩不以人非而非,独具慧眼证实了他"不遭人妒是庸才"的人才观的高明。

            胡氏这一独特的看人眼光为他延揽了不少人才,洋行买办、为胡雪岩的洋场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古应春就是一个。

            古应春是上海洋场的"通事",也就是外语翻译。他一表人才,洋朋友多,对英国人尤其熟悉,英语翻译水平很高,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虽混迹洋场,却十分维护中国的利益,对中国人内部的互相争斗、让洋人捡便宜的现象很不满。

            胡雪岩从古应春的言谈态度中推知他必是遭同行倾轧排挤,有感而发。同时,他也正是从这里看出古应春是一个难得的可为自己所用的人才。不遭人妒是庸才,受倾轧排挤的。大致能干的居多。古应春的能干,胡雪岩从他的说话、见解就可以想见了。此意一定,胡雪岩就提出了与古应春合伙与洋人做生意的要求。惺惺惜惺惺,古应春自然也是十分乐意。此后胡雪岩与洋人做军火交易,比如同英商哈德逊谈判,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地买到两百支枪,一万发子弹,生丝销洋庄,比如第一笔几万包丝在上海卖给洋人,一举赚得十几万银子,古应春都功不可设。

            胡雪岩认为,大凡受人非议的人物,必定有非常之行为,有非常之行动,必定身遇非常之事,只要能够查明事因,对症下药,定能为我所用。

            无论在哪个领域,要想有所发展,必定要启用一些非常之人,以其非常之手段,推陈出新。否则,便会老是在原地踏步。停步不前,就等于后退,势必遭到淘汰。

            能不为世俗的成见所拘束,吸纳形形色色的各种人才为我所用,这样才能人才济济,有了人才,事业才能发展。而且,在延揽人才的时候,特别要注意那些遭人嫉妒而又确实有才干的人。因为这些人遭嫉,自然免不了被人说闲话,如果仅凭人言,一定会失去一些有能力的干才。

            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其传记中说道:"我历来相信,一个不招人妒的人是没有能力的,或者他根本不敢招人忌恨,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唯众人的意志是图,我的公司不需要这样的人。"松下幸之助的用人智慧与胡雪岩的用人之道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

            以情义打动人才

            要得到真正的杰出之士,只凭借钱是不能成事的,关键在于"情"、"义"二字,要用情来打动他们。--胡雪岩

            在日本的一些株式会社,老板对职员的关心,可以用体贴入微、无微不至来形容。职员生病了,老板亲自到医院去探望;职员家有什么红白喜事,老板亲自参加;职员家庭出现了困难,老板亲自登门问寒问暖。老板的"情"温暖了职员的心,也培养出了一批"工作狂",那些老板对他们有"情"的职员,为了报答老板的关心,在公司中废寝忘食地工作,加班加点从无怨言,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不辞辛劳,死心塌地,尽心尽职地为公司工作。

            日本企业界这些老板付出的是"情",得到的却是一批为他拼命工作的职员,以及他们给公司带来的丰厚效益。这种情智,远非那些板着面孔、冷若冰霜的管理智慧可比拟,因此其正被越来越多公司采纳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