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第65章

书籍名:《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


                                    价格的涨落有一定限度,上涨到一定程度,必然因需求的饱和而下跌;相反,下跌到一定程度,也必然会出现反弹。所以,"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这是商品交换中的最基本规律。

            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要为自己的商业活动服务,不要被市场表面的繁荣或萧条所迷惑,而要观时察变,在市场接近饱和时抛出,而且要毫不留情。这时的商品越贵,越要及时处置,不能犹豫。反之,在商品价格接近低谷时,要大量购入。抛售和购买时的基本原则,就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但是胡雪岩对陶朱公积著之理却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说:"世上随便什么事,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吃亏。做生意更是如此,买卖双方,一进一出,天生是敌对的,有时候买进便宜,有时候卖出便宜,涨到差不多了,卖出;跌到差不了,买进。这就是两面占便宜。"

            这一方面,胡雪岩在知贵贱的基础上,点明了做生意的人的到家之处,就是要利用这一点,两面取利,并把它视作"会做生意"和一般的平平庸庸做生意二者之间相区别的一个标准。一般做生意的人,贵出贱取,趋利避害,而在胡雪岩的"会做",更要出也获利,取也沾益,做到了这一点,生意才算做到了家。

            另一方面,胡雪岩把生意的两面推及世事,认为世上无论什么事,都有两面。在现实生活中,免不了在这一面占便宜,在另一面吃亏的。但是在胡雪岩看来,这个"亏"要看你怎么吃。如果是胡雪岩,他会认为现实中吃的亏都是便宜,因为你顺便放给别人了一个人情,而人情总是有机会可以回报的。所以胡雪岩每临到需要"放血"之事,绝不会事情到半路而沮丧罢手,也就是说,不会做"半吊子"的事。

            在现实生活中,落水的狗人们一般是不痛打的,占别人的便宜需要同时准备着答应别人的要求,这就是事情两面性的表现,前提是狗以丢脸(丧失辱荣)换取退路,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懂得做顺水人情,先彻底满足了对方的要求,才能化已经吃亏的情势为有可能带来回报的情势。这就是胡雪岩所说的,做人一定要漂亮,不能做"半吊子"。

            何谓"半吊子"?半吊子就是只能占便宜而吃不了亏的人。因为吃不了亏,就把吃亏看得甚重,一旦发觉自己吃亏,就看不到了吃亏的另一面,不知道吃亏同时意味着"便宜"。自然,这便宜不是面儿上的,而是需要经过转化。只是,现实中的人功利心太强,套一句京白俗语,就是显得有点"急吼吼"。既然不是立马能回报,这亏一吃起来就钻心痛。一有这情状,完了,言语表情不自然尚在其次,还总要当下做出一些事,挽回一些损失来。就好比前几年谈女朋友的小青年,一看女朋友不能再谈下去了,心里就犯嘀咕,自己在她身上的"投入"太多,得要她还回来。或者是,还不回来不要紧,总得白占一点便宜。

        第132节:第十二章  胡雪岩的泰然之要(4)

            这样的做事便是不地道,用胡雪岩的话,就是做人不漂亮。

            胡雪岩把爱妾阿巧赠送给何桂清,其间经历的情感波折甚多。阿巧可以说是和胡雪岩在生活上最相知心的一个女人,但遇到了何桂清,何对阿巧艳羡有加,阿巧心思也有所动。这时的胡雪岩,只得抛开情感,单就厉害来反复考虑,

        最后他想开了,想通了,只当没遇到过阿巧,只当她香消玉殒了,只当她自己彻底变心了,总而言之一句话:"君子成人之美!"

            虽说如此,在阿巧还是新情不定,旧情不忘,胡雪岩亦免不了仍有夜半惊梦,作幡然变计之想的。如果胡雪岩这时真的这么做了,在情感上没有什么站不住脚的,只是在做人上恐怕就马上要大大地打上一个折扣。吃亏也要吃到底,这种抉择,真是要强人所难了。可是,吃亏只吃到一半儿,完整的便宜肯定是已经拣不回来了,至多是挽回一些损失。只是,挽回的若是不伤和气的损失,另当别论。假定是别人已经见情,正在占去的那一部分,那简直成了损害别人的利益,这时候如果还要强去挖,别人见情的事变成了扫兴事,自己只会得不偿失。

            所以,既送佛,就送到西天,这才是真的"会"吃亏,结果就是会占便宜。生意人的心思犹如光棍的心眼麻布的筋,把吃亏看作投资,就什么事都解决了。

            由上可以归纳出一个一般性的方法,即要想两面占便宜就必须学会吃亏,善于吃亏。

            学而思之:世界上的事,不可能只有便宜而不吃亏那样的好事。因此,聪明人都是那些善于吃小亏的人,因为他们知道,不吃小亏是很难占到大便宜,吃了小亏,付出很少,但收益和回报却很大,这样的事何乐而不为。

            什么时候都要沉住气

            千万要沉住气。今日之果,昨日之因,莫想过去,只看将来。今日之下如何,不要去管它,你只想着我今天做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就是了。--胡雪岩

            "气,乃神也;气定,则心定,心定则事圆。"《老子》中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人沉住气在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胡雪岩因此而启发,把"沉住气"做为自己生意场上的一着手面。故他常说:"千万要沉住气。今日之果,昨日之因,莫想过去,只看将来。今日之下如何,不要去管它,你只想着我今天做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就是了。"

            明代的吕坤在《呻吟语》中描述了"沉住气"的表现:"在遭遇患难的时候,内心却居于安乐;在地位贫贱的时候,内心却居于高贵;在受冤屈而不得伸的时候,内心却居于广大宽敞,就会无往而不泰然处之。把康庄大道视为山谷深渊,把强壮健康视为疾病缠身,把平安无事视为不测之祸,那么你在哪里都不会不安稳。"吕坤说的三个"在",才是"沉住气"的真正态度。一个人如果达到了这种"沉住气"的境界,无论他遭遇何事都能够泰然处之而不乱。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有时候很容易沉不住气,危机出现的时候容易沉不住气,事情太顺了,也容易沉不住气。比如王有龄,进京捐官成功,由于有何桂清的推荐,回到杭州很快就得到了海运局坐办的实缺,而在胡雪岩的全力帮助下,涉及王有龄自己以及整个杭州官场人物前途的漕米解运的麻烦,也一举圆满解决。这个时候又恰逢湖州知府出缺。湖州为有名的生丝产地,丰饶富庶,是一个令许多人垂涎的地方。王有龄由于漕米解运的事,已经在杭州得了能员之称,这使他一下子又得了湖州知府的肥差。不仅如此,他还同时得到了兼领浙江海运局坐办的许可。一切如意,他实在是太顺利了。

            如此顺利,连王有龄都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运气会如此之好,他对胡雪岩说:"一年工夫不到,实在想不到有今日之下的局面。福者祸所倚,我心里反倒有些嘀咕了。"还是胡雪岩大气得多。他对王有龄说:"千万要沉住气。今日之果,昨日之因,莫想过去,只看将来。今日之下如何,不要去管它,你只想着我今天做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就是了。"

            胡雪岩的这番话,不外乎是说人要不为宠辱得失所动,不要过多地去想自己面对的得失,而应该要把眼光往远处看,更注重该做必做的事情。这番话虽然是具体针对王有龄的沉不住气说的,但却也实在说出了一番应对人事的大道理。人确实要有一点这种不为宠辱所动,不被得失所拘的大气。一时的得失荣辱虽并不能都轻轻松松全看作过眼烟云,但比较而言,一时的荣辱得失无论如何比不上该做必做的事情重要。人总是要往前走的。只有做好当下该做必做的事情,才是往前走。再说,一时的荣辱得失,其所得所有,必有它该得该有的缘由。俗话说,没有无由的福祗,也没有无由的灾祸,所谓"今日之果,昨日之因",即如王有龄的"运气",其实也是他与胡雪岩的一系列努力"做"出来的。从这一角度看,也就没有必要去为这得或失去犯"嘀咕"了。

        第133节:第十二章  胡雪岩的泰然之要(5)

            在生意场上,要"沉住气",还表现在能够遇事不惊。遇事不惊,必凌于事情之上;达观权变,当安守于糊涂之中泰然处之。不泰然处之不能息弭事端,只能生事、滋事、扰事、闹事;不泰然处之不能力挽狂澜,只能被卷入漩涡之中,抛于险浪之巅。

            遇事不惊,要做到独自一人时,超然物外的样子;与人相处时,和蔼可掬的样子;无所事事时,语默澄静的样子;处理事务时,雷厉风行的样子;得意时,淡然坦荡的样子,失意时,泰之若素的样子。

            胡雪岩就是一个遇事不惊很能沉得住气的人。阜康挤兑风潮波及杭州,在杭州主事的螺蛳太太本来是一个很有主见也很能干的人,但她也被突如其来的灾难"震"得不知所措了。就在这时,胡雪岩回到杭州。也来到钱庄的时候,正遇店里开饭,他居然还有一份"闲情逸致"去看伙计们的饭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