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第68章

书籍名:《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


                                    

            胡雪岩无疑属于那个时代极有远见的人,那些死读四书五经的士大夫,盲目崇古,拘泥于礼法,不知变通。胡雪岩自幼在钱庄长大,没读过多少书,反而能够看得清世界发展的变化趋势,从而随潮流而变。

            胡雪岩曾说道"生意的气度源于一个人的眼光,小零售商的老伯,只能看得见一村一庄、一条街的生意。而做大生意的人却能看得见一省乃到全国的生意,"他自己则把眼光放得更远,他看到了国外,知道同洋人做生意才是大有前途的事业。

            胡雪岩是商人,最重实际,他看到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的船坚炮利已使清政府无力抵抗,然而外国人却也没有能力来吞并中国。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人口、疆域的庞大使一切吞并的阴谋终将落空,更何况西方诸国远离中国的呢?外国人在中国的目的不外乎是想从中国捞取钱财,经济上获得实惠,所以洋人如果生意上受到损失,他们总是叫嚷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但实际上,真正动用武力,无论对那一国的商人,损失都是巨大的。这种睿智的眼光,在当时是极难得的。也正是这种正确认识使胡雪岩得以正确对待与洋人的生意,从中获利为自己累积了更强的经济实力。

            与洋人打交道,他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洋人的政府与清朝政府不一样。清朝的政府商人稍有赢利,他就想来分沾你的好处,巴不得一口把你吞下去。一旦好处得不到,他便处处给商人使绊,让你不得安全,直到让你破产。

            洋人的政府,帮了洋人做生意。你没钱他放款给你,你出洋做生意它派了军舰保护你。一旦中国人欠了钱,他就把枪炮对准中国的城市,甚至自己的商人无理,他还处处袒护。

            正因如此,他曾抱怨道:"洋人做生意,官商一体,他们的官是保护商人的,有困难,官出来挡,有麻烦,官出来料理。他们的商人见了官,有什么话可以实说。我们的情形就不同了,官不恤商艰,商人也不敢期望官会替我们出面去争斤论两。这样子的话,我们跟洋人做生意,就没有把握了。你看这条路子走的通,突然官场中另出一个花样,变成前功尽弃。""人家外国人,特别是英国,做生意是第一等人。我们这里呢,士农工商,做生意的,叫啥"四民之末",现在更好了,叫"无商不奸"。"

            因为有了这种对比,胡雪岩对封建官僚体制压制商业活动,就有了更切身的看法。不比不知道,一比就能看出来,自己的商人费了好大的劲儿,要在那里创造一个好的经营氛围。因为整个体制所限,商人还只能单个儿地为自己一个人开拓商业地域。稍有不慎,这种经营特权就会被收回。一夜之间会重新处处受阻。因此,他对封建官僚体制提出了尖锐而中肯的批评。

            至于洋人自身,在胡雪岩看来,也有他们的好处。他们的好处就是讲道理,讲信用。你认认真真去和他做生意,他也就认认真真和你谈,不会想到生意之外的歪点子。中国的商人就不同,他在商业上做不赢你了,逮着机会,他就会在其它方面坑你。比如利用地方流氓势力,比如利用官府。所以胡雪岩觉得,很多时候,和中国自己的商人打交道很吃力,和洋人打交道,就很省劲儿。洋人的整个体制,已经大大减少了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成本。这样倒过来看,胡雪岩的成功就更显得来之不易。中国的商人,办成同样的一件事,付出的心血要更多。

        第138节:第十二章  胡雪岩的泰然之要(10)

            胡雪岩成为中国洋务第一人,有着深远的意义。于整个国家,他借来了左宗棠平定西北的军款,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培养了大批海事人才。于他自己,洋场生意巩固了他的商场地位,为他积聚了大批财富。胡雪岩的这种眼光,令我们不得不佩服。

            眼光决定气度,眼光决定成败。有了深远的眼光,就敢开一代风气之先,站在时代的潮头,成为一代人才的领军之物。

            敢于从刀头上舔血

            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去舔,风险总有人背的。要紧的是一定要有担保。----胡雪岩

            胡雪岩认为,生意场上向来是小险小利,大险大利,风险与利润是成正比的。敢冒大险,才能得到更多好处。而要想成为大商人,赚大钱,总需要比常人多一点勇气。许多生意人往往忽略冒险对于生意的意义,认为稳扎稳打才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则。但实际上,那些愿意冒险并且敢于冒险的人,往往会笑到最后,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因为生意场上,风险与机遇总是成正比的,要想发大财,成为大商人,就要有敢于刀头舔血的非凡气魄。所谓敢于刀头上舔血,就是要敢于承担风险。胡雪岩说:"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去舔,风险总有人背的。要紧的是一定要有担保。"

            中国古代商人祖师白圭认为:商人四德,智、信、仁、勇,四者缺一不可。而"勇"又支撑其他三者。商业经营中,有着许多稍纵即逝的宝贵商机,等待人们发掘。然而机遇同时往往也意味着风险,机遇越好,风险则会越大。商机稍纵即逝,到底能否抓住机会,并勇于承担必要的风险,这就要求决策者具有当机立断的勇气。

            "勇"是什么,勇就是决断。对于商人来说,关键时刻,一念之差,往往导致事情的结局出入甚大。因此,当机遇降临时,能否敢拍板定夺,往往决定着一笔生意的成败。尤其是大部分资金积压于一处时,一旦调度失当,常使经营者遭受倾家荡产之灾。商人多虑,若不能佐以多勇,机遇来临,犹犹豫豫,不敢决断,且不说费神劳力,贻误商机,单是这种摇摆不定的工作方式,也会让员工、合作者为之担心。商人的勇毅不存,开拓商场的锐气就会大打折扣,局面也就可能经常停滞不前。

            美国速递大王、联邦快递公司的总裁弗雷德·史密斯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企业家一词在某种程度上应当赋予它赌徒的涵义。因为,在许多时候,他们都需要采取相当的冒险行动。"中国近代,具有赌徒气质的商人很多,他们中间最大的赌徒当属胡雪岩。

            胡雪岩涉足商海伊始,"赌"的第一把就是在上海的蚕丝生意。当时,他的徒弟陈世龙了解到,上海市面将会不平静,帮会组织"小刀会"将在8月起事。小刀会的起事会给上海市面带来什么影响?该如何应对,这就需要胡雪岩及时做出决断。

            如果小刀会在8月起事,此前自己始终专做丝生意,估计不会有太大的风险。但是假定小刀会起事成功了,上海肯定要有好一阵儿混乱,上海与内地交通隔断,外边的丝很难运进。如果能预测到这一情况事先囤丝,大批吃进,它就是一笔好生意。但是囤丝又有风险。首先是要压一大笔本钱,假定市面不出半月又平静了,囤丝也就意义不大。

            在局势难以推测的这种复杂情况下,做生意就有风险,就需投资者有敢赌一把的胆识和勇气。这笔生意的结果怎样,只能根据目前手中掌握的极为有限的现实情况估算。至于估计是否准确,情况能否按你估计的方向发展,一切都是一个待卜的未知数。

            正因为是未知数,生意有利润,也有风险,才需要商人勇毅果敢的品性。胡雪岩在这笔生意中作出的判断是:大量买丝,囤在租界,必赚!他的理由是:洋人暗中在军火上支持小刀会,政府必然要想个法子治一治洋人,最直接的方式是禁止和洋人通商,所以过不了三个月,洋人很可能有钱而买不到丝,致使上海的丝价大涨。

            事情发展果不出胡雪岩所料,两江总督上书朝廷,力主禁商并惩罚洋人,朝廷批准立刻禁商。因而,胡雪岩从生丝生意中大赚了一笔。

        第139节:第十二章  胡雪岩的泰然之要(11)

            这是胡雪岩自立门户以来的第一笔大宗生意。为了做好这笔生意,他调集了几十万银款,其中大部分都是向钱业同行借贷的。因为大家都信任胡雪岩的商业才能,相信胡雪岩的判断。其实是相信胡雪岩所下的判断大致不会错。反过来想一想,假定这一次恰恰是胡雪岩判断错了,或者是生丝已经屯了三个月,利息已经吃进去了几千,忽然清朝政府市禁大开,丝价大跌,恐怕我们一出场看到的就是终场的胡雪岩了。

            幸好,结局甚为圆满。在这场生意中,体现了勇和智结合,智和义结合。胡雪岩从官场、洋场和江湖朋友处得来的消息全都千真万确,没有出现纰漏。由于他事前掌握了充足真实的市场信息,使他的这一决断最终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作为商人,常常是希望市场能沿着自己设计的方向发展,希望自己预知的一切都能被证明是正确的,希望生意运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意外越少越好。那么,勇对于商人意味着什么?勇是厚利,勇是机会。白圭之所以把勇列为商人四德之一,就是因为勇一头连接了智,一头连接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