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第69章

书籍名:《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


                                    当事情的发展结局处在"人知"的边缘,需要勇的时候,就证明,自己对此事的向前发展没有完全确知。如果完全地知道了事情的发展结局就不需要勇,犹如钻入一个已被各种现代化设备整修完好的没有任何风险的大溶洞。不需要勇,顶多需要智,来察清洞中所能够遇到的各种情况。但当你踏入一个荒野中的山洞,哪怕这个山洞并不比前面说的大溶洞危险,也特别需要勇,因为你根本无法预知里面的情况,或许有猛兽,或许没有;或许有毒蛇,或许没有;或许有陷阱,又或许没有……一切都是未知数。

            做一件你无法预料其结局的事情,因为是通向求知,所以就可能有机会,有厚利。不过也可能什么也没有,只有无尽的灾难。做一项不知结局的事情,本来其中就包括了许多风险。

            胡雪岩之所以在做生意中能有"刀头上舔血"的非凡勇气,首先源于他对每一桩生意运作中的时势、商情的充分了解。这种勇气不是莽撞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最后决定。因此,胡雪岩才能在各个机会来临时勇敢地把握住,并稳赚巨额利润。

            "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权从其轻"。做一件事情,如果需要承担的风险实在太大,甚至有可能"翻船"落水,把自己的老本给搭进去,即使手段再高明的商人也得好好思量思量,不敢贸然出手。当然,如果有过硬的靠山,能够提供有力的担保,在关键的时候为你遮风挡雨,起码不至于赔上身家性命,那就可以冒大险。对于许多人来说,不是不敢冒险,而是你没有可以为自己担保的靠山,根本就冒不起这个险。

            胡雪岩白手起家而至富甲天下,就在于他能够巧妙地借助官场靠山的保护,抓住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会。换句话说,因为胡雪岩有过硬的靠山做其生意上的庇护伞,不怕冒险,所以他才能豪情万丈地说:"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舔"。

            敢于刀头上舔血,这是任何一个希望获得大成功的商人的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里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利益均沾。但是如此这般要在同行同业中出类拔萃实在是难之又难,弄得再好,也不过只比保本微利,混个糊口好上一点。用胡雪岩的话说,也就是"不冒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如何能够出头?"从某种程度上说,凡是能够带来滚滚财源的机会都会包含有风险的因素。如胡雪岩要学山西票号借款给那些调补升迁的官员,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风险,而事实上仍然担着风险。那些新官上任,也有可能在到官途中或到官不久就出了事,比如病死,比如丢官,兵荒马乱之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要是发生这种事情,借出去的钱很可能血本无归。

            说到底,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不担任何风险的生意。而且,商场上一笔生意能得利润的多少,常常是与经营者应承担的风险大小成正比。"富贵险中求",经营者所担风险越大,所得利润就越多。所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似乎是商界一条古今至理,中外相通的风险原则。

        第140节:第十二章  胡雪岩的泰然之要(12)

            要想做一个能赚大钱的成功商人,就必须有过人的胆识和气魄。也就是说,要敢做别人想不到去做,或者别人想到了却不敢去做的事情。特别是能察常人所未察,当然,勇并不是决断的惟一因素,并且这种勇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那就是对事情的各个方面有个彻底的了解,正确的预测。

            尽量将得失心丢开

            一条船,遇到了大风浪,如果作为一船之主的船长先慌了手脚,必然会引起船员更大的慌乱。如果船长乱了阵脚,那么船员就会只顾自己,谁也不会设法拯救大船,结果只能是船毁人亡,大家一齐丧生大海。反过来,危机当头,只要船长能够处之泰然,沉住气,能把整船的人都组织起来,同心协力,就有逃出险境化险为夷的可能。----胡雪岩

            生意场上风云突变,什么想不到的情况都会出现。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能因一时的挫折而丧失斗志、一蹶不振。更不能患得患失,失去应对危机所需要的平和心态。

            "尽量将得失心丢开",这是胡雪岩在自己生意面临破产的危机紧要关头,告诫自己的话。

            光绪八年,即公元1882年,胡雪岩的生意受到洋行与官场反对势力的两面夹击,已经到了一个最危急的关头。当时,他遭遇了几个让他难以应付的麻烦:

            第一,由于越南主权所属问题,中、法矛盾激化,导致了上海市面萧条,银根极紧,整个上海谣言满天,人心惶惶。有钱的人都认为手握现款是最妥当的事,因此由于只提不存,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的钱庄,已经好几家了。阜康虽然在官商两界极有影响力,实力雄厚,所受的影响不大,但暗中另有危机。第二,此时胡雪岩准备垄断洋庄市场而囤积起来的生丝,由于洋人联合拒购,出现危机,虽力求摆脱,但由于各种原因,他的收买新式缫丝厂为存货找出路的计划,始终没有得以实现。特别是天津的存丝,削价出售也没有人购买。第三,替左宗棠办洋务向洋行借的款,应还的第二期本金期限将至。由于官场之中李鸿章与左宗棠有矛盾,李鸿章为了整垮左宗棠,拿左宗棠的朋友胡雪岩开刀。于是上海道邵友濂从中作梗,接受盛宣怀的授意加以拖延,该拨还洋款的各省"协饷"始终不到位。按协议偿还洋款,只能由阜康"代垫"。在阜康钱庄银根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这无异是雪上加霜。第四,为左宗棠协赈和购买军火,一共需要拨出四十五万两银子。虽说这是转运局存在阜康的官款,但总是少了一笔可供调度的头寸。第五,胡雪岩的女儿十一月初五出嫁的吉期在即,以胡雪岩定下的宴请局面,至少需要二十万两银子。一旦无法把场面按原计划办得红红火火,别人就会以为胡雪岩资金出现紧张,对维持大局不利。最后,就是钱庄档手宓本常做"小货",私下借客户的名义,提取现银去南方做生意。照古应春的推测,大概也有十万银子左右。如此种种,正如胡雪岩所说的那样,真正是"不巧是巧,有苦难言"。所谓"不巧是巧",就是诸多不巧的事全都凑在了一起。

            挤兑钱庄的事件是由胡雪岩的商界对头邵友濂与盛宣怀合谋挑起的。邵、盛二人属李鸿章门下,官场之中,李鸿章与左宗棠一向不和,早就有剪除左宗棠羽翼的打算。胡雪岩则属于左宗棠门下,要饷要粮要军械,只要左宗棠开口,都积极主动地办理。这次中法之间战事一起,左宗棠力主与法开战,李鸿章主张讲和,双方再次发生严重冲突,但又不敢公开宣扬,所以李鸿章就暗中做手脚,要先削弱主战派的实力。邵友濂与盛宣怀为了配合自己的主子李鸿章,就拿胡雪岩开刀,派人暗中四出传谣,谎称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内部空虚,信用不足。

            就这样,在盛宣怀的蓄意加害、暗中排挤下,阜康发生了挤兑风潮。挤兑先由上海开始。由于上海阜康钱庄档手宓本常应对措置不当,一下子就酿成不可收拾的燎原之势,不到一天上海阜康就宣布关门歇业。随即挤兑风波蔓延到杭州和宁波分号。而这个时候,胡雪岩正在由上海回杭州的船上,未能回到杭州。杭州虽有螺蛳太太、钱庄档手千方百计勉力支撑,甚至还有浙江藩台德馨的帮忙回护,但也无法维持局面,到胡雪岩回到杭州时,已经关上排门,暂停营业了。

        第141节:第十二章  胡雪岩的泰然之要(13)

            十一月初三,胡雪岩一到杭州,马上就知道上海和杭州发生挤兑的消息。钱庄是胡雪岩所有生意的"龙头"和起家的本钱。钱庄一倒,他辛苦几十年建立的商业大厦就会随之土崩瓦解。因此他一听到消息,心情十分沉重,内心的愤怒,恨不得一口唾沫当面吐在挪用公款的宓本常的脸上。担忧和失望,使他差一点丧失理智,他生怕老娘知道沪、杭两地的挤兑风潮急出病来,准备连夜启程就往自己家里赶。好在他马上就明白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不能先回家,这样做只会让那些把自己的血汗钱托付给阜康的客户觉得阜康老板只顾自己,不顾客户的利益,会一下子就失去人们最后的信任。

            胡雪岩心中十分清楚,现在惟一于局面有利的,是要自己沉住气。他认为,这就好比一条船,遇到了大风浪,如果作为一船之主的船长先慌了手脚,必然会引起船员更大的慌乱。如果船长乱了阵脚,那么船员就会只顾自己,谁也不会设法拯救大船,结果只能是船毁人亡,大家一齐丧生大海。反过来,危机当头,只要船长能够处之泰然,沉住气,能把整船的人都组织起来,同心协力,就有逃出险境化险为夷的可能。

            到了阜康钱庄,胡雪岩终于使自己重新冷静下来。他暗暗告诫自己,发生挤兑风潮,不能怨任何人,连自己也不必怨,要尽力将得失心丢开,最好忘掉自己是阜康东家的身份,就当自己是胡雪岩的"总管",胡雪岩已经"不能问事",委托他全权处理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