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大明正德秘史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大明正德秘史

第五卷 重振朝纲 第二十四章 新式军校

书籍名:《大明正德秘史》    作者:绕地球一半


                                            当然这样重大的举措还应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太后那里,朱玉刚自然可以软磨硬泡获得她的支持,但是一些内阁大臣那里,这一套显然行不通了。虽然他可以拿出皇帝的权威硬逼他们同意,但是以后在底下做事的还是他们,谁知道他们会使什么样的花样呢?朱玉刚和他们接触多了,当然明白这些大臣是一个比一个狡猾,只有让他们心悦诚服,或者说让他们看到其中的有利之处,他们才会真心赞成。

        这天,朱玉刚格外开恩,把几个大学士请到了御花园,设宴款待他们,并且要与他们共同赏花,当然王阳明也随侍在旁,几个大学士受宠若惊,激动万分,纷纷如约而至。

        “今天把诸位爱卿找来,实是想与君同乐,希望大家不要拘束,尽情喝酒赏花。”朱玉刚不停的招呼李东阳等人。

        话虽如此,但是李东阳等人在官场多年,都知道皇帝的酒不是那么好喝的,但是皇帝的话就是圣旨,他们又不敢不从,于是战战兢兢的一边喝酒一边低声交谈起来。朱玉刚假装随意的和他们闲谈着,他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将话题挑起。李东阳等人都是聪明人,一会儿就看出了皇帝的心思,立刻感到不自然起来,神色之间也有点惊慌。

        王阳明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突然笑了,众人都惊讶的望着他,李东阳问道:“王大人何故突然发笑?难道我等有什么失态的地方吗?”

        他这么一说。//。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当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了,难道那些蒙古人真的会打到京城来吗?那我们大明的军队难道都是吃素地?”李东阳似乎对王阳明的话不太相信。

        听到他们争论如此激烈,朱玉刚当然不能充耳不闻了,他说道:“蒙古人是朝廷的最大隐患,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对于他们的无理挑衅,朝廷当然要予以迎头痛击,伯安,你有何高见?”

        王阳明满脸无奈的说道:“皇上的话不错,如果不对他们反击的话,他们就会得寸进尺。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通过几次在边境上地冲突来看,我军根本就不是那些擅长骑射的蒙古人的对手。所以他们才会定下夺取京城的目标。”

        朱玉刚惊慌的问道:“这是为什么?”

        “皇上,臣不敢骗您,现在的军队已不是当年太祖手下的明军了,多年的太平日子已让他们丧失了勇气、懈怠了纪律,哪能和蒙古人作战啊,也只有边军才保留了几分当年的勇猛,要不然地话,蒙古人早就打到京城来了!”

        王阳明的这些话看上去是和朱玉刚说的,其实是在提醒其他几位大学士,李东阳果然慌张的说道:“王大人,说来这是你的责任啊,皇上命你改革军制,但是你看看士兵们怎么还是这副模样啊,这也怪不得蒙古人如此猖狂了!”

        “是啊,该想个什么办法才好,不然的话难道真地要做蒙古人地俘虏吗?”杨廷和的话隐约在影射当年英宗地事。

        朱玉刚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吓得杨廷和立刻低下了头,他说道:“你们不要怪王大人,其实王大人的改革已经收到了成效,但是因为时间尚短,所以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不过,这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兵再厉害,终究只是兵,如果统率他们的将领不行的话,他们还是一盘散沙,只有将领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使整支军队变强。”

        众人听到这儿,终于明白了今天朱玉刚请他们来喝酒的用意了,不过,王阳明说的话的确有道理,兵将不行的现状,他们都看在眼里,这是不容抹杀的事实,如果不改变,他们真的有可能就像英宗当年身边的臣子一样,陪主子蒙难了,杨一清是很懂军事的,立刻说道:“请皇上马上下令改革吧,现在的官兵太孱弱了,万一蒙古人打过来的,不堪设想啊!”

        杨一清表了态,杨廷和当然也不甘落后,于是也赶紧附和,朱玉刚望着李东阳道:“你的意见呢?”

        李东阳急忙说道:“皇上的想法老臣都举双手赞成,老臣一向唯皇上马首是瞻!”

        “哈哈,既然大家都无异议,那么朕即日就下旨,相信经过这次改革大明朝一定可以重新强盛起来的!”朱玉刚自信的说道。

        第二天,圣旨很快的就下达了,任命王阳明主持新筹建的军事学院,当然这是朱玉刚的称呼,满朝文武都对这个新名词感到惊讶,他们想不通这其中包含的意思,不过,既然是皇上所创,他们也不好过多议论。朱玉刚在圣旨中还预先替这个筹建中的军事学院起了个名字,叫做大明皇家军官学校,虽然不是很特别,但是体现了一种皇家的气派。朱玉刚这时又使用了釜底抽薪的计策,这是他突然想到的,他任命江彬为新学院的水军教官,并且去掉了他原来的职位,虽然从名义上来说是对他的一种提拔,因为在新学院中任命的都是皇帝信得过的官员,像古孝天、唐伯虎,杨一清等人,而且这个新职位的职级也比原来的高了几品,但是实际上却是对江彬职权的一种削弱,因为军权对于一个带兵的将官来说比命还重要,但是因为北方并无多少水域,所以他的水军教官只是一个虚设的职位,无法在军中造成太大的影响。江彬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圣旨既然下了,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只好默默接受。

        王阳明遵照旨意,很快就在京外一个风景幽雅的地方选好了校址,上报给了朝廷,朱玉刚亲自去视察了一番,果然是个好地方,适合进行一些有益于脑部的活动,也就是在此处教授一些理论方面的课程,而至于实战、演练的地方则在选在了不远处的一块平地上。朱玉刚严令工部立刻动工,在破土的那一天,他虽然知道自己的毛笔字写得不好,但是好歹千年后要受人瞻仰的,于是挥毫写下了“大明皇家军官学校”,看着被裱了起来而闪着金光的字,朱玉刚得意不已。

        在工程进行的同时,朝廷上下也没有一刻闲着,在朱玉刚的严令下,在军事学院任职的人员,都在为自己所教授的科目所编写教科书,因为以前从没有这样的例子,所以只好现抓了。朱玉刚则绞尽脑汁,他决定编写一本《士兵操典》,从思想、纪律入手,务必要将士兵从入校的那一刻起就将他们牢牢掌握在手中。朱玉刚脑中没有这种东西,所以他翻了许多前代的书籍,然后又联想到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时的情景,终于被他发明出了一套自己的东西。

        上军事学院受训的学生都是从各支部队中千挑万选出来的佼佼者,他们在入校的第一天就要宣誓对皇上效忠,只听皇上一个人的命令,如有违背,诛灭九族,并且要按下血手印。因为在学院就读的学生待遇非常高,而且出来后又有非常不错的前程,即使这么严厉,还是有很多人留了下来,况且在他们的心里,对皇上效忠本来就是应尽的义务,这一点倒是朱玉刚没有想到的。朱玉刚制订了很严格的守则,违者不仅自己受到极重的处罚,而且还要连累到家人受苦,所以,军事学院还没建成就已经在京城造成了不小的轰动,街头巷尾、茶馆酒肆谈论的都是关于大明皇家军官学校的话题,朱玉刚得到这样的消息,感到非常满意,他的目的至少在目前看来已经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