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

第77章

书籍名:《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    作者:醉罢君山


                                    

        与此同时,在陇西东南的武都郡,扬威将军马成也击败西羌的军队,平定了武都的羌乱。此时的羌乱中心转移到浩亹(甘肃碾伯县东),先零羌与其他羌部落数万人据守于此,四处抢掠。马援兵团与北上的马成兵团会师后,共同进剿浩亹。

        羌人晓得马援的厉害,不敢轻敌,便将妻儿老小、粮草辎重都转移到允吾谷,企图据险与东汉兵团相抗衡。但马援是何许人啊,他的本事就是探测地形,制成沙盘(米盘),然后研究击破敌人的策略。马援寻找到一条秘密小道,大军连夜沿着小道开进,绕过羌人的正面防线,突然发动攻击。羌人见汉军从天而降,大惊失色,仓惶逃命,退守唐翼谷。

        汉军穷追不舍,羌军据守唐翼谷北山,这里的地形易守难攻。马援足智多谋,深知正面强攻不易奏效,便使用疑兵之计,命令大军从正面佯攻,暗地里派遣数百名骑兵绕到羌军背后,等到天黑之后,乘夜纵火,然后又敲锣打鼓的,搞得震天响。羌军一听,哇,漫山遍野都是战鼓声,一时便乱了分寸,黑夜中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还以为被马援兵团所包围,慌乱中夺路而逃。

        马援见敌军阵脚已乱,立即下令发起总攻,羌军阵营一片混乱,跑得慢的便成为刀下之鬼,粮食辎重牲畜也顾不上了,统统留给了马援。羌军在逃跑过程中,黑乎乎的,胡乱放了一通箭,飞箭漫天乱窜,有一支箭刺穿马援的小腿,伤势不轻,马援忍痛指挥追击,共击斩羌军一千余人。

        经此一役,马援将羌人的势力逐出了金城,总共只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马援的军事才华崭露无遗。马援不仅军事水平过硬,作为地方行政长官,他的政绩可圈可点。

        由于多年的羌乱,金城郡的汉人基本上都逃往外地避难了,破羌县(甘肃碾伯县西)以西的地区更是荒凉,所以朝廷一些大臣认为应当放弃破羌县以西的地区。马援一听,赶紧上书光武帝,力陈不可放弃破羌西,那里有坚固的堡垒,可以用来抵御羌人的进攻,地处湟水谷地,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一旦放弃该地,便落入羌人之手,到时羌人进据湟水谷地,得到这片肥沃之地,那么对帝国是个大大的灾难。

        马援的分析有理有据,光武帝接受这个建议。马援对金城郡的战后重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流落各地的难民纷纷返回,在马援的主持下,设置行政官吏、修缮城郭、开导水田、劝民耕牧,肥沃的湟中谷地,又恢复勃勃生机。同时马援也展开积极外交,鼓动周边羌人部落前来归降汉朝,维系边疆的稳定。

        金城的硝烟刚散,武都的兵戈又起。

        武都是羌乱的另一个重灾区。武都地位嘉陵江上游,是汉人与氐羌杂居之地,羌人在此分布极众。东汉扬威将军马成于建武十一年击破武都羌乱,但一年后,武都最大的羌部落参狼羌,勾结塞外其他羌部落,再次引发战争,袭杀汉官吏百姓,一时间武都郡又风雨飘摇,血色满天。

        平定武都羌乱的重任又落在马援身上。马援亲点四千名精兵南下,他对付羌人很有一套办法,羌人虽然悍勇无比,但是部落松散,单兵作战能力强,但没有整体作战的概念,打得顺的时候相当枭勇,打不顺时作鸟兽散,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群勇敢的乌合之众。汉军武器先进,训练有素,整体素质高,军纪严明,特别是马援兵团。所以羌人晓得马援的厉害,拒险而守,马援逐一击破。

        马援进兵至氐道县(甘肃清水县西南),这里离边境线已经很近了,羌人部落联军如果守不住这道防线,就得撤出中国的边境。羌军占据山岭制高点,重兵防守,马援兵团在山脚下,由于地势陡峭,十分凶险,易守难攻。马援是第一流的山地战专家,羌人本多生活于山区,对山地战十分熟稔,但是很不幸遇到更内行的马援。

        马援亲自到前线勘察地形,经过仔细的观察,他发现羌军在防御上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羌人把军营安置在山岭上,却忽视了对水源与水草的控制。马援笑道:“羌虏容易破矣!”于是下令军队占领水源与水草区,日夜守备,严阵以待。羌人这下方才领会什么叫战争艺术,原来战争的胜利,并不全靠孔武有力、胳膊粗壮来取得的,更需要凭借智慧与机谋。

        汉军围而不攻,几天下来,羌人受不了了,人缺水,牲畜缺草,此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山与汉军争夺水草,马援命令大军坚守,以强弓劲弩将下山的羌兵打回去。羌军几次突击都没有效果,军心大乱,士气动摇,怎么办,几大部落的首领坐一起商讨,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便是撤到塞外。这样马援以极小的代价迫使羌军撤出中国边境,仍然留在武都郡的羌军一万多人,集体向马援投降。

        至此,陇右羌乱全部平定,东汉的西部边疆获得安定,这是马援对国家的伟大贡献之一,此后二十年,再没有羌乱。马援为东汉帝国的西部赢得二十年的安定,不要小看这二十年,在东汉帝国一百九十六年的漫长历史中,汉羌两大民族没有兵戎相见最长的时间间距,就是马援平羌后的这二十年。

        我们来对比一下马援金城、武都平羌战中的三次山地战。第一次是允吾谷之战,马援采用的方法是寻找到一条秘密山道,发奇兵突袭,大破羌军;第二次是唐翼谷之战,马援采取疑兵之计,绕行到羌军背后,纵火烧山,又虚张声势,造成汉军无处不在的假象,这也是一种心理战;而第三次氐道县山岭之战中,马援则切断其水源与水草,坐困敌军,使优势敌军数日之内便崩溃瓦解。

        同样是山地战,每一战的战法都不同,打山地战本来是汉军所短,但是马援每次打山地战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似乎胜利得之甚易,甚易的背后,是马援精深的军事思想,充分地审时度势,利用地形,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既有奇袭战,又有心理战,又有经济战,这不禁令人想起另一位伟大的将领赵充国,马援与赵充国一样,决胜于无形之境,真是深得兵家思想之精髓啊。

        马援在陇西太守一职上干了六年,政绩卓著。建武十六年(40年),马援离开陇西,回到洛阳,任虎贲中郎将,就在这一年,南方发生了大规模的反叛。

        叛乱发生在交趾。交趾即现在越南北部,武帝平越后,交趾并入汉帝国的疆土,光武年间,交趾出了两位奇女子,这是一对姐妹,姐姐叫征侧,妹妹叫征贰,是麊泠县土族将领的女儿,姐妹两人不爱红装爱武装,异常勇敢。

        当时交趾太守叫苏定,苏定这个人的人品官品怎么样,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资料,估计是用法比较深刻的官员。他曾把征侧抓起来治罪,但是史料上并没有征侧犯罪的记载,只是写:“征侧甚雄勇,交趾太守以法绳之。”这句话让人看了莫名其妙,难道就仅因为征侧是个女子,表现得太勇敢,就被苏定法办了吗?写得不清不楚。后来苏定还把征侧的丈夫诗索(一说单名一字“诗”)抓起来杀了,原因同样是不清不楚。

        这样,失去丈夫的征侧伙同其妹妹征贰,聚众起兵,攻打苏定,苏定落荒而逃。随即九真、日南(此二郡均位越南中部)、合浦(位于广西)三郡越人纷纷起兵,响应征侧,反叛的烽火熊熊燃烧,很快越人占据了六十五座城邑,共推征侧为王,后来被称为“征王”。
        而对征侧势力的膨胀,交州刺史以及诸郡的太守没有力量反击,仅得以自守。

        面对南方日益恶化的局势,光武帝一面下诏勒令南方诸郡修车船、通道路、架桥梁,储粮谷,进行战争前的准备,另一方面,委任马援为南方远征军的总司令,头衔为“伏波将军”,前汉也有一位著名的“伏波将军”,便是平定南越的名将路博德,光武帝用意深远,期勉马援能象路博德一样,平定南方。事实上,马援的功业要远超路博路,以致后人用“伏波将军”这一称呼时,更多是指马援而非路博德。

        马援统率大军南下,然后沿着海岸线前进,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就这样艰难地行进了一千多里,终于到了交趾。建武十八年(42年)春,马援兵团进抵浪泊(越南河内附近的西湖),在此与征侧的大军相遇。虽然交趾人英勇作战,但这群乌合之众敌不过久经沙场的老将军。马援大破征侧军队,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

        征侧姐妹不得不后撤至禁溪,马援穷追不舍,屡战屡胜,二征的军队全部瓦解,四处逃散。征侧姐妹拒绝投降,躲进深山老林中继续抵抗,直到第二年(43年)的二月初二,征氏姐妹逃到福禄县的喝门社,此时马援兵团已将此地团团围困,征氏姐妹走投无路,投喝江自尽,随后首级被斩下,传送洛阳。

        征侧、征贰姐妹,历来被越南人视为民族英雄,她们是女中豪杰,但遇到马援,失败是注定的。此次交趾的反叛,并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然而交趾远离中原,汉军行军作战是极其艰难的,马援兵团纵横数千里,作战时间超过一年,交趾遍布热带丛林,瘴气湿重,毒虫出没,对北方而来的汉军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马援用“下潦上雾,毒气重蒸”八个字来描述这种令汉军极度不适应的自然环境。然而马援兵团一路克服了这些障碍,并且掌握了一些防御瘴气的方法,比如说食用一种叫薏苡的植物,可以轻身省欲,抵御瘴气的侵害,尽可能地减少非战斗性减员。

        征侧覆亡后,战争并还未结束。